基本信息
书名:动态微机电系统——理论与应用
定价:80.00元
作者:何广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31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动态MEMS为主要对象,从功能材料的制备、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与失效模式分析、建模与控制方法以及系统应用的角度,较深入地介绍了当前外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的一些科研成果,同时也对动态MEMS所涵盖专业领域外的主流前沿技术进行系统归纳,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动态MEMS的主要技术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一步开展研究。本书内容安排力求深入浅出,引文详实丰富,适合作为初涉本领域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具有研究基础的读者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以动态微机电系统(MEMS)为主要对象,介绍其相关的功能材料、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以及控制方法。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动态MEMS主要技术领域的简况;动态MEMS中常用的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动态MEMS器件的主要设计方法及其发展现状;动态MEMS的制造工艺,常见失效模式及其克服方法;动态MEMS的控制理论基础、控制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控制实验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典型动态MEMS系统剖析。《动态微机电系统》可供材料类、机电工程类、自动控制类、仪器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MEMS功能材料、MEMS器件设计、MEMS制造工艺和MEMS控制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EMS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技术领域 1.3 动态MEMS中的常用材料 1.4 动态MEMS的设计方法简介 1.5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1.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1.7 MEMS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第2章 动态MEMS中的功能材料与制备方法 2.1 引言 2.2 动态MEMS压电材料 2.3 动态MEMS磁致伸缩材料 2.4 动态MEMS形状记忆合金材料 2.5 动态MEMS智能高分子材料 参考文献第3章 动态MEMS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分布式全柔性微机构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3.3 动态MEMS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3.4 电热微致动器的鲁棒优化设计 3.5 可变电容静电微电机的优化设计 3.6 动态MEMS设计理论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第4章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 4.1 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4.2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4.3 光刻技术 4.4 刻蚀技术 4.5 键合工艺技术 4.6 MEMS制造中常见的失效模式与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第5章 动态MEMS的建模与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典型动态MEMS的动力学模型 5.3 动态MEMS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应用 5.4 动态MEMS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5.5 动态MEMS的控制器设计 5.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第6章 典型动态MEMS剖析 6.1 压电微致动器的电荷驱动控制 6.2 压电微电机 6.3 旋转式静电微致动器 6.4 PZT微致动器的制备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对“系统集成”这个核心概念的处理上,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学科划分的宏大视野。很多相关书籍要么只关注器件的物理实现,要么只关注上层的控制算法,很少能将两者有机地、深入地结合起来。而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微机电系统从纳米尺度上的本构关系,如何层层累积、传递影响,最终决定宏观系统层面的性能和稳定性。书中对于“跨尺度建模”和“多物理场耦合”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的物理场方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微观尺度下,诸如表面效应、量子效应与传统连续介质力学之间的衔接点。这种系统性的视角,对于培养未来能够设计出复杂、高可靠性微系统的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专业的著作,毕竟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不多。但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将那些复杂的、在纸面上看起来美轮美奂的模型,转化为能实际工作的微型设备。书中对几种典型的执行器和传感器的工作机制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比如基于压电效应的微泵、用于生物医学成像的微镜阵列等等。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应用时,并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妥协”与“优化”,他们坦诚地分析了材料限制、加工误差以及环境因素对最终性能的制约,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和设计流程。这种直面现实的坦率,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教材,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把理论的蓝图变成可触摸的产品原型。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极其内敛且富有节奏感的,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夸张的语言来渲染技术的前沿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如同精密仪器测量般精确的笔触来构建知识体系。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数学推导时的那种克制——该详细展开的地方毫不含糊,保证了推导的严密性;但对于那些读者普遍熟悉的背景知识,又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概括,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在一些关键性的概念阐述上,作者往往会用一种对比性的叙述方式,先指出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入新的理论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叙事策略,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和豁然开朗的体验。对于我这种对理论深度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教科书式的严谨度,确保了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所收获,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概念。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厚实得像是能直接当镇纸用,装帧设计走的是那种低调的学术风,封面上的那几个技术名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严谨和深邃。我一开始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的目录吸引住了,里面的章节划分简直像是一张精密的手术图谱,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剖析到复杂的器件设计与集成,再到实际系统层面的控制策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吐槽的空隙。特别是关于那些纳米尺度的结构动力学部分,作者似乎是下了死功夫去梳理那些极其微观层面的摩擦、阻尼和热效应,用数学语言描述得既精确又富有洞察力,完全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堆砌公式,而是真正地在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读完前几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那些原本松散的节点,一下子被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强行连接起来了,这对于任何想在微系统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无价的指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全新维度和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和数量,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我发现很多复杂的三维结构和场分布,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即便理论再扎实,读者也难免在脑海中产生模糊的印象。然而,这本书中的每一张图表,无论是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可视化,还是实验装置的示意图,都制作得极为清晰、信息密度高,并且图注标注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关于谐振器模式和阻尼机制的动画(在某些电子版中可见)或者剖面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这些精良的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那些抽象物理现象的门槛。我甚至发现,有些我以前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脑中构建的复杂运动轨迹,通过书中一张精心绘制的示意图,瞬间就变得清晰明了,这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捷径,也体现了编撰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