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与网络教程
: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鲁士文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302086161
字数:820000
页码:527
版次:11次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三网融合为技术背景,对当代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全书共有16章,融原理、技术和发展为一体,注重介绍实用技术和培养组网能力。每一章都通过通俗易懂的描述和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与图表来说明原理、标准和核心技术,并附有练习题,供在教学或自学过程中考查和复习使用。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网络研究人员和应用开发工程师用作相关技术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人的感觉是力求全面,但略显分散。它试图覆盖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方方面面,从无线到有线,从理论到实践的边界试图都想触及一下。但这带来的后果是,很多本应深入探讨的领域,最终都只是浅尝辄止。例如,在讨论VoIP和实时视频流服务质量保障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对QoS/CoS机制在不同网络层面的精细化控制策略,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抖动(Jitter)的缓冲技术。然而,书中对这些应用层服务质量保障的描述,往往只是提到了DiffServ或MPLS-TE等概念,并没有深入到实际的网络设备上如何配置和调优这些策略以满足特定业务SLA的要求。对于一个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网络运维能力的读者来说,这种“面面俱到却无一精深”的特点,使得它难以成为解决特定技术难题时的首选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内容庞杂的入门百科,需要读者自行去其他地方寻找深入的实战秘籍。
评分这本《现代通信与网络教程》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光纤的抽象线条,让人联想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广阔的互联世界。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我彻底搞懂5G、物联网这些前沿技术的书,毕竟现在技术迭代的速度太快了,手里总得有点靠谱的“武器”才行。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书里似乎花了不少篇幅在介绍一些基础的理论模型,比如香农定理的推导、信道编码的原理,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一个追求快速上手的实践者来说,感觉像是在硬啃枯燥的数学公式,缺乏那种“即插即用”的实战案例。我期待的更多是关于SDN、NFV这些网络虚拟化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部署实操指南,但书里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协议栈分析,比如TCP/IP的深入剖析,虽然经典,但对于我目前的工作场景帮助有限。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气息比较浓厚,对于想快速了解行业热点和新技术的读者,可能需要耐心去筛选和消化那些偏理论的部分,感觉更像是一本为专业学生准备的教材,而不是面向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实战手册。
评分我拿到这书的时候,是抱着“救急”的心态的,因为我手头一个项目涉及到了大量的异构网络集成,急需一本能把各种复杂的无线接入技术和固定网络架构融会贯通的参考书。我特别关注的章节是关于频谱资源管理和干扰抑制的部分,毕竟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是核心挑战。然而,书里对这些前沿的优化算法探讨得比较浅尝辄止,更多的是用相对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了现有的一些标准框架,比如LTE和Wi-Fi 6的一些基础特性,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特性在特定业务场景下进行深度定制和性能调优,几乎没有提及。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关于网络安全在现代通信架构中的集成策略,比如零信任模型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如何落地,这本书的覆盖面显得有些不足。我本来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攻击面分析和防御措施的详细对比,但内容似乎停留在传统的加密和认证机制层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供应链安全和DDoS防御策略的讨论不够深入,这让我觉得它在“现代”这个前缀的体现上稍显保守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倒是挺让人舒服的,印刷清晰,图表也比较规范,这一点作为学习工具来说是加分的项。我当时是想找一本能清晰解释“软件定义一切”在通信领域具体含义的书籍,特别是关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部署流程和操作系统的选择。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云平台(比如OpenStack或Kubernetes)如何与网络硬件解耦并协同工作的案例分析。遗憾的是,当我翻到相关章节时,发现内容更像是对概念的定义和历史沿革的梳理,而非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它提到了虚拟化带来的好处,但对于如何在虚拟化环境中处理性能瓶颈、实现快速故障切换等关键技术难点,缺乏足够的技术深度去阐述。我更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结合当前主流的开源项目,给出一些代码片段或者配置文件的示例,哪怕是伪代码也好,这样能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纸上谈兵”。
评分作为一个对光网络技术颇有研究的工程师,我对这本书中关于骨干网和光传输的部分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在相干通信和波分复用(WDM)技术进入Tbps时代后的新挑战。我一直在关注如何通过更先进的调制格式和更精密的激光器技术来提升单波道的传输速率并降低每比特的成本。翻阅该书后,我发现它对WDM的基础原理讲解得非常到位,从光学放大器到色散补偿,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叙述。但问题在于,它似乎没有跟上近五年来的技术发展步伐。例如,对于超大容量网络中经常遇到的非线性效应的补偿、基于AI的实时链路管理、或者硅光技术对未来网络架构的颠覆性影响,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对上一个十年的技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对于正在高速演进的骨干网领域,它提供的洞察力显得有些滞后,缺少了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和技术预研的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