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0.90元
售价:28.6元,便宜12.3元,折扣69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学教研室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40326093
字数:
页码:4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电子技术实践性,并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知识;淡化内部结构,重点介绍器件的外部特性和使用方法;编码器、译码器、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等多处内容与单片机紧密结合;在各章节新增目前常用的集成电路引脚及外围电路介绍;通过大量实例讲解verilog语言语法规定,通俗易懂;教材后一章介绍了数字电路设计流程,给出了一些较综合的实用数字电路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字系统的概念;附录给出quanusⅱ软件的使用方法,可全面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知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共13章,分别是绪论、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实例、脉冲产生及变换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器、实用数字电路设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淑娟教授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使用,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机电类、仪器仪表类各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章 绪论
n1.1 引言
n1.2 数字电路及其常用芯片
n1.3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简介
n1.4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n1.4.1 课程内容
n1.4.2 课程学习方法
n第2章 数制和码制
n2.1 引言
n2.2 几种常用的数制
n2.3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n2.3.1 十进制与其他进制间的相互转换
n2.3.2 二进制与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n2.3.3 二进制与八进制间的转换
n2.4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n2.4.1 二进制数的基本运算
n2.4.2 二进制数的原码、补码和反码
n2.4.3 带符号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n2.5 几种常用的编码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3章 逻辑代数基础
n3.1 引言
n3.2 逻辑运算
n3.2.1 基本逻辑运算
n3.2.2 组合逻辑运算
n3.2.3 逻辑运算定律
n3.3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和基本规则
n3.3.1 基本定理
n3.3.2 基本规则
n3.4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n3.5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n3.5.1 小项与大项
n3.5.2 用卡诺图表示逻辑函数
n3.5.3 卡诺图化简法
n3.6 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4章 门电路
n4.1 引言
n4.2 半导体二极管门电路
n4.3 ttl门电路
n4.3.1 双极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n4.3.2 标准ttl与非门
n4.3.3 其他系列ttl门
n4.3.4 ttl集电极开路门
n4.3.5 ttl三态门
n4.4 cmos门电路
n4.4.1 mos管的开关电路
n4.4.2 cmos反相器
n4.4.3 cmos与非门和或非门
n4.4.4 cmos传输门
n4.4.5 cmos门电路的参数
n4.4.6 cmos门电路与ttl门电路的比较
n4.5 若干常用集成门电路
n4.6 ecl门电路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5章 组合逻辑电路
n5.1 引言
n5.2 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功能描述
n5.3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n5.3.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n5.3.2 逻辑函数的变换
n5.3.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n5.4 加法器
n5.4.1 1位二进制加法电路
n5.4.2 集成4位加法器
n5.5 编码器
n5.5.1 二进制编码器
n5.5.2 优先编码器
n5.5.3 集成优先编码器
n5.6 译码器
n5.6.1 二进制译码器
n5.6.2 代码转换译码器
n5.6.3 显示译码器
n5.7 数据选择器
n5.7.1 数据选择器
n5.7.2 数据选择器的应用
n5.8 数码比较器
n5.8.1 比较单元电路
n5.8.2 4位二进制码比较器
n5.8.3 数码比较器的应用
n5.9 竞争与冒险
n5.9.1 基本概念
n5.9.2 竞争冒险的判别
n5.9.3 竞争冒险的消除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6章 触发器
n6.1 引言
n6.2 基本rs触发器
n6.2.1 与非门构成的基本只s触发器
n6.2.2 或非门构成的基本及s触发器
n6.3 时钟触发器
n6.3.1 时钟rs触发器
n6.3.2 d触发器
n6.3.3 jk触发器
n6.3.4 t触发器
n6.3.5 t'触发器
n6.3.6 不同功能触发器的转换
n6.3.7 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n6.4 集成d锁存器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7章 时序逻辑电路
n7.1 引言
n7.2 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功能描述
n7.3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n7.3.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n7.3.2 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n7.4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n7.5 寄存器
n7.5.1 数码寄存器
n7.5.2 移位寄存器
n7.6 计数器
n7.6.1 集成同步加法计数器
n7.6.2 集成异步加法计数器
n7.6.3 集成加/减计数器
n7.6.4 移位寄存器型计数器
n7.7 顺序脉冲发生器
n7.8 序列脉冲发生器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8章 半导体存储器
n8.1 引言
n8.2 存储器的概念
n8.3 只读存储器rom
n8.3.1 rom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n8.3.2 rom的分类
n8.3.3 rom芯片
n8.3.4 rom的应用
n8.4 随机存储器ram
n8.4.1 ram的基本结构
n8.4.2 ram的基本存储单元
n8.4.3 ram芯片
n8.4.4 部分特殊ram
n8.5 半导体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第9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n9.1 引言
n9.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n9.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
n9.4 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基本逻辑电路
n9.4.1 传统的电子设计与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比较
n9.4.2 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环境及设计实例
n9.5 altera公司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和配置
n9.5.1 cpld的在线编程
n9.5.2 fpga的配置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0章 veruog硬件描述语言实例
n10.1 引言
n10.2 2选1数据选择器
n10.2.1 2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1
n10.2.2 2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2
n10.2.3 2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3
n10.2.4 2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4
n10.3 4选1数据选择器
n10.3.1 4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1
n10.3.2 4选1数据选择器实例2
n10.4 4位加法器
n10.5 七段数码管显示译码器
n10.6 d触发器
n10.7 计数器
n10.7.1 4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
n10.7.2 同步置数、同步清零加法计数器
n10.7.3 异步清零计数器
n10.7.4 扭环型计数器
n10.8 状态机
n10.8.1 moore型状态机
n10.8.2 mealy型状态机
n*10.8.3 用状态机设计一个自动售货机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1章 脉冲产生及变换电路
n11.1 引言
n11.2 矩形脉冲的主要参数
n11.3 施密特触发器
n11.3.1 用门电路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n11.3.2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n11.3.3 集成施密特触发器
n11.4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n11.4.1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n11.4.2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
n11.5 多谐振荡器
n11.5.1 用施密特触发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n11.5.2 石英晶体振荡器
n11.6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n11.6.1 555定时器
n11.6.2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n11.6.3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n11.6.4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n11.6.5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压控振荡器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2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n12.1 引言
n12.2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的基本概念
n12.3 d/a转换器
n12.3.1 倒t形电阻解码网络的d/a转换器
n12.3.2 集成d/a转换器ad7524
n12.3.3 d/a转换器的转换精度与转换速率
n12.3.4 由计数器驱动d/a转换器的multisim仿真
n12.4 a/d转换器
n12.4.1 a/d转换的基本原理
n12.4.2 并行比较型a/d转换器
n12.4.3 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
n12.4.4 双积分型a/d转换器
n12.4.5 流水线型a/d转换器
n12.4.6 a/d转换器的multisim仿真
n12.5 多路模拟开关
n12.5.1 模拟开关的功能及电路组成
n12.5.2 模拟开关的各种工作模式
n12.6 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n本章小结
n自我检测
n习题
n3章 实用数字电路设计
n13.1 引言
n13.2 数字电路设计流程
n13.3 若干常用数字电路
n13.3.1 自动复位电路
n13.3.2 开关去抖电路
n13.3.3 光电耦合电路
n13.4 数字温度计
n13.5 数字频率计
n13.6 数字电容测试仪
n本章小结
n习题
n附录一 quartusⅱ软件的使用方法
n附录二 de2实验板主要引脚连线对应表
n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n参考文献
杨春玲,女,1965年2月生人。198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机械仪器学科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完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7年(日本)佐贺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学教研室主任,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东北地区高校EDA/SOPC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黑龙江分赛区主任委员。2008年获宝钢教师奖。2001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EDA技术与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可编程逻辑器件及SOPC技术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实践》。任《基础电子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配套光盘-电子教案、习题解答和自我检测》、《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副主编。任IEEE会员,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IEEE Transactions oInstrumentatioand Measurement及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特邀审稿人。研究方向为电子系统自动化测试与故障诊断理论、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试及智能图像处理系统。作为负责人完成或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创新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共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T检索8篇、EI检索20余篇。
装帧质量本身也令人堪忧,纸张的手感粗糙得像是砂纸,油墨的质量时好时坏,有些页面的文字边缘甚至有些洇开,这对于需要反复在图表上做笔记和标记的理工科教材来说,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更要命的是,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个笑话,当你试图查找一个特定的术语或公式时,你会发现索引条目极其稀疏,或者指向的页码根本不对劲。这直接导致了查阅效率的低下,我经常花费比实际学习时间更久的时间来寻找我需要回顾的内容。如果一本教材不能提供便捷的检索工具,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对于需要高强度、高频率翻阅的参考资料而言,这种设计上的缺陷,是致命的。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作者的叙述方式过于学术化和僵硬,缺乏必要的类比和幽默感来调和那些艰深晦涩的理论。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严格的逻辑审查,精准、严密,但也因此变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机器人对话,它能准确地传达信息,但完全无法激发你的好奇心或求知欲。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布尔代数简化和状态机设计的精妙之处,但那些生硬的文字无法在我脑海中构建出清晰、动态的模型。如果能有更生动、更具启发性的比喻来解释“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的本质区别,学习体验一定会好上百倍。目前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完成一项枯燥的任务,而非探索一门迷人的技术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简直像是一个迷宫,作者似乎完全没有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导知识的流动。章节之间的衔接生硬得如同被硬生生扯断的绳子,前一页还在讨论TTL逻辑电平的优劣,下一页可能就跳到了复杂的时序电路设计,中间缺失了大量的、至关重要的过渡和解释。每次我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时,都会被这种跳跃性的叙述打断,感觉自己像个在沙滩上试图用手搭建城堡的孩子,每建好一点,就被下一波“知识的海浪”冲垮。特别是那些被标记为“拓展阅读”的部分,内容量巨大却缺乏清晰的脉络,与其说是拓展,不如说是作者把所有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一股脑地塞了进来,留给读者的只有消化不良的痛苦。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跟上它的节奏,但付出的代价是大量的自我猜想和反复查阅网络资料来填补那些显而易见的逻辑断层。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枯燥的“考古发掘”。书中的案例和例题,选材的角度极其保守,几乎没有体现出现代电子技术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那些被用来举例说明的芯片型号和电路结构,感觉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古董”,虽然理论基础是通用的,但缺乏与当下工程实践的关联性,这极大地削弱了我的学习动力。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FPGA、微控制器接口或者现代通信协议中数字逻辑的应用实例,这样至少能让我觉得我学的知识是“活的”,是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然而,这本书里充斥着大量关于基本逻辑门的冗余讨论,却对如何将这些基本单元高效集成到现代系统中着墨甚少,使得学习过程显得空洞而缺乏目标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那种陈旧的色调和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一个老旧的时代。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教科书,而不是什么现代的“基础”读物。书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电路图,像是被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每一个符号都透露着一股难以接近的晦涩感。说实话,如果不是课程要求,我真想直接把它扔回书架的最底层。试图理解其中的概念,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块形状怪异的积木,你只能凭借感觉去拼凑,效率低得令人发指。更别提那些图例了,模糊不清的线条和标注,很多时候我得对照着好几页才能确认一个小小的晶体管符号代表什么,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是对时间和耐心的双重折磨。我期待的“基础”是清晰、直观的引导,而不是这种需要我花费大量额外精力去“破译”的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