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探求思想的力量——思想政治研究文摘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叶国英,曹顺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640616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81kg
《探求思想的力量:思想政治研究文摘》共收录49篇论文摘要。这是南京林业大学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根据我国政治思想形势的发展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方向和管理实践,对自己多年来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而成的研究成果。
论自然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环境保护的道德支点:“全面的人”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困境与现实选择
“生物信息”概念的隐喻解释困境及其意义
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在道德教育中的互释
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也要尊重自然规律
西方环境伦理的浪漫主义传统
社会生态学两个谱系之旨趣与发展前瞻
生态困境的伦理审视及其道德哲学回应
全球化中的伦理认同与伦理冲突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的思考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意蕴
重温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唯物史观解读
论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与变革
虚无与责任:约纳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拯救
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差异调查及其原因探析胡适与当代禅学之境
钱大昕之魏晋南北朝正史地理考证述论
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
民国时期农会的历史考察
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在民办高校中的实践及启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高校德育生态
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从太虚佛教改革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之制度建构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刍议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体责任
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模式及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创建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探索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自我概念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定位分析
高等学校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机会关系研究
以支部书记培养为龙头提升大学生党建水平
理工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
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福建省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学习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水平探析
高校关于大学生参与非法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
对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沟通”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作用的研究
后记
叶国英,女,1955年7月生于上海,现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事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30年,并在高校党政领导岗位任职近20年,长期分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著有《合谋腐败机制的经济学审视》一书,并在各类期刊中发表了《德育的本质特征和德育有效性的提高》《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均衡性原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等论文。
曹顺仙,女,1963年5月生于江苏宜兴,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政治、生态思想史。编著有《世界文明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等书,并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20多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沉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沉稳而又引人深思的气质。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感所吸引,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凝聚了时间与智慧的璞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在触感上营造了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排版上,采用了清晰的主次分明结构,小标题的选用精准有力,让人在快速浏览时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论点。特别是那些引文的标注,处理得极其优雅,既不显得突兀,又增强了学术的严谨性。我甚至仔细观察了书脊的粘合工艺,那种扎实可靠的感觉,让我确信这是一本可以伴随我度过漫长岁月的珍藏之作。拿到这样的实体书,阅读的愉悦感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远非冰冷的电子屏幕所能比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陈列和反复摩挲的艺术品,彰显了出版方对“思想”这一主题的尊重与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思想体操训练,虽然过程中会感到思维的拉伸和酸痛,但结束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舒畅和饱满感是无可替代的。我发现自己对许多社会现象的解读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标签化解释,而是开始主动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主题宏大且严肃,作者的笔触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温和的邀请姿态,从未有过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前辈,耐心地引导你走过一片布满荆棘的思想迷宫,最终指向一片开阔的真理之地。这是一本需要慢读、深思,并随时准备好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的佳作,其价值绝非一蹴而就的快速浏览所能衡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观点交织而成的思维网。有些章节的论证犹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到让人找不到一丝破绽;而另一些片段则采用了极富跳跃性的类比和隐喻,像闪电一样点亮了原本晦涩的概念。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避免了单一论述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例如,在探讨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几个看似无关的历史案例,但最终却神奇地汇聚成一个有力的结论,这种结构上的巧思,无疑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和思想的能力。读完一个部分,我常常会感到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将如何用下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剖析下一个复杂的议题。
评分初读此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广阔的视野与深邃的洞察力,仿佛作者拥有了一双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的眼睛。它并非那种堆砌概念、故作高深的理论著作,而是真正深入到人类思维底层逻辑的挖掘过程。书中对一些经典哲学命题的解构与重构,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批判性思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共识形成机制”的分析,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文化基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框架。读到某个章节时,我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提出的那个悖论,那种被挑战的感觉,是真正的好书带给读者的醍醐灌顶般的体验。这种思想的交锋,比任何快节奏的故事情节都要扣人心弦,它强迫你的大脑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方式去运转,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方法论”指导,而非仅仅是既定的“结论”。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才能抵达更可靠的认知。书中关于“概念的边界性”的讨论尤其深刻,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坚固的理论体系,都必然存在其适用范围和内在的张力。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和人际沟通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警惕那些过于简洁、自洽的解释,因为真正的世界往往是充满模棱两可和灰色地带的。这种“求真”的精神,渗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训练出一种更具韧性和怀疑精神的求知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