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张春华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11007329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按照调查表制作的标准程序,拟定参加锻炼动机和坚持锻炼动机问卷调查表,依照社会调查问卷的制作步骤,设计锻炼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广泛的文献资料搜集、200多人次的访谈、5000余人次的问卷调查及大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进行了上海、武汉和西安三大城市的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及其群体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中国城市市民体育健身浪潮中,武术健身光彩夺目,中老年人是主流。在现代社会中,武术作为东方传统体育,具有西方体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缓解高科技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之际,对老年人和将要步入老年期的中年人予以研究,意义重大。在研究中老年人行为时,不能离开他们的时代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对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的关注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城市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这一特定人群武术健身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将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城市中老年武术健身活动持续健康发展,为城市中老年武术健身者的身心安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本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按照调查表制作的标准程序,拟定参加锻炼动机和坚持锻炼动机问卷调查表,依照社会调查问卷的制作步骤,设计锻炼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广泛的文献资料搜集、200多人次的访谈、5000余人次的问卷调查及大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进行了上海、武汉和西安三大城市的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及其群体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结论:一,在三大城市中老年武术健身者参加锻炼动机的主导因子中,外部动机的贡献率高于内部动机,而且“他人影响”因子占据首位;从西部到东部呈现动机由多元趋向集中并且心理需求逐渐增多趋势;在年龄特点上,中年人追求美的愿望更强烈、更需要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老年人期望获得更多的社会交往,健康生活的意愿更强烈。二,在三大城市中老年武术健身者坚持锻炼动机中,外部动机因子占据5个因子中的前二位;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因子上,与西安相比,上海和武汉的健身、健心需要更强烈;与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健身、健心的需要更强烈;群体互动在女性及较低文化程度人群中的作用更大。三,在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态度中,地域差别影响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态度;老年人在“健身内容”、“信任专业”、“群体效应”因子上比中年人更趋肯定;女性在“信任专业”、“效果认同”、“科学健身”和“健身条件”因子上的肯定倾向要强于男性;学历越高对“健身内容”和“效果认同”越肯定。第四,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的互动关系,在垂直轴上是由被动到主动、由外部到内部的互动关系,即由“他人影响”到“群体互动”、由“外部动机的激发”到“内部的身体和心理的愉悦感受”,在水平轴上是由小到大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武术健身群体的互动,在不同的群体范围、武术健身发展的不同时期,互动的心理基础、形式和内容是不一样的;群体互动在不同的时期对中老年武术健身者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所形成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
1.7 研究的难点
2  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动机的研究
2.1 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动机的理论探讨
2.2 中老年武术健身者参加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
2.3 中老年武术健身者坚持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
3  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态度的研究
3.1 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态度的理论探讨
3.2 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态度的调查研究
4  中老年武术建设群体与互动的研究
4.1 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概述
4.2 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互动概述
4.3 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的互动关系
4.4 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互动的心理效应
5  本文结论及得到的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6  新研究进展
6.1 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6.2 关于参加锻炼动机和坚持锻炼动机
6.3 关于锻炼坚持性
6.4 关于锻炼动机中的研究对象
附录1  中老年人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动机调查表
附录2  中老年人坚持武术健身活动动机调查表
附录3  中老年武术健身者锻炼动机调查表
附录4  专家调查表——关于影响中老年武术健身活动因素的态度调查
附录5  对中老年人武术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态度调查
参考文献
后  记
张春华,女,1964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获体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1991年获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学在站博士后。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上海市体育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湖北省科委课题5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体育》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编写《适量运动》、《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湖北省社科期刊论文三等奖。现主要从事教学和上海地区运动健康促进研究工作。
对于《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像是一篇非常学术的论文。” 我不太熟悉武术,也对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感到有些距离。但是,当我细想一下“健身”和“群体互动”这两个词,我的兴趣又被勾了起来。我看到过很多人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也看到过一些社区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比如广场舞、跑步团等等。这些活动往往都充满了活力和欢笑。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态度”和“动机”让人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健身?是追求健康?是为了改变身材?还是仅仅为了打发时间?而“群体互动”这一点,我总觉得它和健身的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大家一起运动时,是不是会更有动力?会不会有一种“我不能拖后腿”的心理?或者,在群体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认可感,会比独自一人更大?特别是“武术”这个元素,我虽然不了解,但总觉得它带有一种神秘感和力量感。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武术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与现代健身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强大的激励作用?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阐述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对学术和武术都略显生疏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也许能找到一些坚持健身的“秘密武器”。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一群人穿着统一的服装,在教练的带领下,动作整齐划一地进行着充满力量感的训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活力。我一直觉得,健身不仅仅是关于塑造体型,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的体现。而“武术”二字,则为这个概念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一种体能的锻炼,更包含着一种坚韧、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本书的主题,恰恰触及了我对“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健身,以及他们为何能够坚持下去”的长期好奇。我想,作者一定深入剖析了影响健身者“态度”的关键因素,以及驱动他们前进的“动机”源泉。是追求健康?是渴望改变?还是源于内心的某种召唤?更让我着迷的是“群体互动”这一维度。我总觉得,当人们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一起挥洒汗水,相互鼓励,那种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群体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竞争感,是否能够成为个人健身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在武术这一特殊的群体互动模式下,人们如何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联系,并从中获得超越个体健身的宝贵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理解这种将个人意志、集体力量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健身方式,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尽管我并非武术的资深爱好者,但“健身”和“群体互动”这两个词汇,早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枯燥的健身训练,而有些人却三心二意,难以持久?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去探究驱动人们行为的内在机制。尤其是“武术”这一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解构武术健身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它如何将个人的意志力、对健康的渴望,以及与同伴共同进步的社交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对书中关于“态度”和“动机”的部分尤为好奇,它们是如何在一个人决定拿起器械、踏入健身房的那一刻,就悄然发挥作用的?是来自外界的激励,还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而“群体互动”则让我联想到健身房里那些热火朝天的课程,或是武馆里师兄弟们互相切磋的场景。这种集体氛围,是否真的能够放大个人的健身效果,又或者,它本身就成为了吸引人们参与的强大动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种独特的结合是如何造就了持久的健身热情和深厚的社群联系。
评分《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这本书名,直接点出了几个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重要议题。我本身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但时常会感到动力上的瓶颈,尤其是在面对重复性的训练计划时,那种最初的热情很容易被消磨。所以,当看到“态度”和“动机”这两个关键词时,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探究,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能够让一个人从“想健身”变成“在健身”,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是外部奖励,还是内在的自我实现?这本书似乎正是我在寻找的,一个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驱动力根源的宝藏。而“群体互动”这一点,对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我发现,一个人在群体中运动时,往往会展现出与独自一人时截然不同的状态。那种集体荣誉感、相互监督、以及共同进步的氛围,能够极大地增强个人的参与度和投入感。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武术”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训练模式的领域,与现代健身的“群体互动”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武术中所强调的师徒关系、门派精神,以及训练中的协作和对抗,是否能为现代健身群体提供新的启示?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如何利用群体动力来克服个体健身中的惰性,甚至在群体中找到一种超越身体锻炼的精神寄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见解,让我能够更好地利用群体力量,提升自己的健身体验和效果。
评分读到《武术健身态度动机与群体互动的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的是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模糊的健身经历。那会儿,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但总是无法坚持下去,每次都感觉像是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而非享受过程。我曾一度怀疑是自己意志力薄弱,或者根本就没有运动的天赋。然而,这个书名却给我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向。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练”才能达到健身效果,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为什么练”以及“和谁一起练”。“态度”和“动机”这两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是什么样的内在信念和外在驱动,能够让人对一项看似辛苦的活动产生积极的看法,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武术”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运动,与现代的“健身”理念结合起来探讨的。武术不仅仅是招式,更是一种精神的磨砺。它所蕴含的纪律性、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否能够转化为健身者身上持久的动力?而“群体互动”这一点,则更是触动了我。我一直觉得,运动最难克服的往往是孤独感,尤其是当独自一人面对枯燥的器械时。如果能够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训练,相互鼓励,分享经验,甚至进行一些良性的竞争,那种氛围肯定会截然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积极的健身群体互动的洞见,让健身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充满乐趣和归属感的集体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