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战争事典:029:029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3270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大航海时启后,欧洲殖民者纷纷东渡。荷兰作为后起之秀,为攫取巨大利益,妄图用武力威胁中国通商,甚至垄断中国市场!然而大明帝国纵使日薄西山,仍能以雷霆之力还击,让荷兰人明白谁才是这片海域真正的主人!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这个给“罗马帝国”冠以“神圣”二字的君王,一生六次征伐意大利、两次参与十字军东征,将德意志的国力推向又一个高峰。但辉煌履历的背后,他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与打击? 随着唐太宗与松赞干布的相继离世,大唐与吐蕃的关系从缓和逐渐走向紧张,双方*终会战于大非川。此役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大的一次失败,它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吐蕃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扩张的? 自14世纪中叶以来,奥斯曼帝国疯狂染指欧洲,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拜占庭等领土相继被蚕食。1443—1444年,东欧诸国在波兰兼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率领下,两次发动十字军抵御奥斯曼帝国。然而在1444年的瓦尔纳鏖战中,东欧诸国却一败涂地。这样一场的大失败,缘何说拯救了欧洲?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出师齐地、后方空虚之机,联合各路诸侯攻下楚都彭城。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名战役的开始。看项羽如何利用3万骑兵,驱逐刘邦56万大军,实现惊天逆转! |
| 作者简介 | |
|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董振宇:钻研东亚古代历史,对中国、日本、琉球、朝鲜等古代史皆有涉猎,著有《沈有容传》《岛津袭来——1609年庆长琉球之役始末》《克复安南——明成祖朱棣的惩越战争》等作品。 王立鹏:原CCTV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军事评论员,第*视频网军事评论员,《世界军事》原编辑,擅长武器装备、日本史、欧洲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类文章的写作,已在各类杂志发表历史文章50余篇。 赵子威:90后历史爱好者,通晓英语、德语,现主攻唐代吐蕃史和隋唐史,并对欧洲史等方面有程度的涉猎。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部作品,书评有《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刊。 张磊: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从事外贸行业,爱好军事,对中国先秦和两汉军事史颇有研究,写作偏向于战略战术、将略、兵要地理、古兵器等方面。 |
| 目录 | |
| 前言 17世纪东亚海上霸权之争——明荷战争与台湾郑氏家族的崛起 向神圣进发的“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传记 唐帝国的“坎尼会战”——大非川之战与唐蕃博弈 拯救欧洲的惨败——1444年东欧诸国抵御奥斯曼的瓦尔纳战役 西楚霸王的兵锋——楚汉战争彭城之战再解析 |
| 编辑推荐 | |
| 落魄的东方封建王朝遭遇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谁被惨遭打脸?看明帝国如何以垂朽之躯怒撕荷兰,台湾郑氏家族怎样利用时局迅速崛起! 回顾德意志的源起,再现“红胡子”腓特烈一生杀伐。 吐蕃挑战大唐,薛仁贵对上论钦陵,大非川之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它将导致何种后果? 瓦尔纳战役,是一场的大失败,还是一场另类的救赎?全景展现东欧诸国在奥斯曼铁蹄下做出的种种努力! 刘邦56万大军VS项羽3万骑兵,竟输得只顾逃命!实力分析彭城之战,看项羽如何逆转败局!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色调,那种油画般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纸张的选取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边缘处理得干净利落,这绝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印刷、敷衍了事的出版物能比拟的。光是翻阅目录,那种条理分明的架构就已经显露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每个章节的标题都极具概括性,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带有一丝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挖下去,看看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字体排版上的细节处理,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很多时候我们买到的只是信息堆砌,而这本书,明显是在用心做“书”这件事,从拿起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他似乎深谙如何吊足读者的胃口,开篇并未直接切入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细节,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辨入手,探讨了“冲突”本身的必然性与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读者跳出单纯的战术分析,去思考战争背后的驱动力——是资源、是意识形态,还是人性的幽暗面?语言风格上,时而如同历史学家般冷静客观,引用翔实的史料佐证观点;时而又转变为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抒情笔调,描绘战争给个体命运带来的无常与悲剧。这种风格的切换自然流畅,毫不突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指挥一场交响乐,知道何时该用沉重的低音,何时该用激昂的高音来冲击听众的情绪。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它们往往是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饱满的血肉和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浩大且精密的。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及一些具体战役或人物事迹时,引用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限于主流的历史文献,似乎还参考了大量的当事人的回忆录、外交电报甚至是民间传说。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大大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立体感。更令人赞叹的是,它没有将所有信息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构建了一个精妙的知识网络。比如,当你读到某一军事部署的决策时,作者会立刻穿插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框,解释当时的技术限制或政治考量,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决策的合理性(或荒谬性)。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编排方式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信息密度的饱和度。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查阅一下书后附注的参考书目,看看作者是如何穿梭于不同语种和不同年代的史料之间的。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级的“螺旋上升”式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划分,但每个主题之间又存在着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例如,可能第一部分聚焦于“后勤保障的艺术”,详细剖析了物资调配的挑战,而紧接着的下一部分就会立刻将这种挑战放置到具体的战场环境中去检验,展示后勤的成功或失败如何直接决定了前线的命运。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它能让你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同一个历史现象。读完一个部分,你对基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再进入下一层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用更成熟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新的信息,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学习体验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让人感觉自己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而非被动地接受既定事实。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尽管内容严肃且厚重,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视角。他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无论好人还是坏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在他的笔下展现出复杂的人性侧面。那些伟大的战略家也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傲慢而犯下致命错误;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士兵,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重新获得了温度和情感张力。读到那些关于战略失误导致的人间惨剧时,那种沉重的无力感是真实存在的,它会促使人反思: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体究竟能扮演多大的角色?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提供的是更深刻的问题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才是真正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所应具备的价值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