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左手《黃帝內經》右手《本草綱目》 | ||
| 作者: | 焦亮、林霖 編著 | 開本: | 16開 |
| 定價: | 75 | 字數: | 483韆字 |
| 現價: | 以售價為準 | 齣版時間 | 2015年7月 |
| ISBN號: | 9787550256057 | 印刷時間: | 2015年7月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這本號稱“左手《黃帝內經》右手《本草綱目》”的中醫養生工具書,我最近剛入手。坦白說,我本來對這種“閤集”式的書籍是抱持著十二分的懷疑的,畢竟這兩部經典著作的深度和廣度,豈是一個“工具書”能輕易囊括的?但上手之後,它的設計理念倒是頗有新意。首先,裝幀上確實下足瞭功夫,全彩印刷,紙張質感也對得起“珍藏版”這個名頭,看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很適閤放在客廳的書架上,既是工具,也算得上是一種裝飾。我翻閱瞭目錄,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應用的完整鏈條。比如,書中對某些常見病癥的描述,會清晰地標注齣其在《內經》中的理論根源,以及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對應藥材。這種並置的手法,確實比單獨閱讀兩部大部頭要直觀得多,省去瞭我頻繁在兩本書之間來迴翻找索引的時間。對於一個初學或想係統梳理中醫基礎知識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種整閤的編排思路,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人感覺中醫的養生智慧仿佛觸手可及,而不是高懸在雲端的玄奧理論。如果能真正做到“活學活用”,而不是堆砌辭藻,那它的價值就體現齣來瞭。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冊,我最先關注的是它的“活學活用”部分。畢竟,誰買中醫養生書不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的呢?我特意找瞭關於“脾胃”調理的章節來看。過去我讀一些養生文章,常常是零散的知識點,比如這個穴位治什麼,那種食物怎麼吃。但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似乎更有條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藥方或食療,而是先從經絡理論入手,解釋脾胃在五行中的定位,以及它在一年四季中應如何順應變化。然後,它纔過渡到具體的食材介紹,比如哪些食物“甘平入脾”,哪些“辛溫助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很多常用藥材的描述,除瞭性味歸經外,還加入瞭現代藥理學的對照解釋,雖然篇幅不長,但能幫助我們這些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經驗是如何運作的。舉個例子,講到山藥時,它不僅提瞭“健脾益胃”,還稍微提及瞭其中粘液蛋白對腸胃的保護作用。這種古今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書籍的說服力,讓我覺得它不隻是復述古代的智慧,更是在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和應用這些智慧。
評分這套書的彩圖和圖示部分,可以說是它最大的亮點之一,也確實符閤“全彩”的承諾。很多中醫理論,特彆是經絡、穴位、乃至藥材的形態辨識,是文字難以窮盡的。書中對十二經脈的走嚮圖繪製得非常精細,不同顔色區分瞭陰陽錶裏,這對初學者辨識穴位位置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我尤其欣賞它在“藥材鑒彆”這一塊的用心。例如,當講到川芎和白芷這兩種外觀相似的傘形科藥材時,書裏不僅展示瞭它們的炮製後形態,還配有簡略的植物生長圖,幫助讀者在藥店或自己種植時能有所區分。這不僅僅是美觀的問題,而是直接關係到用藥安全。這種視覺化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我過去為瞭辨識幾種容易混淆的草藥,光是查閱圖譜就花費瞭大量時間,這本書的整閤效果無疑是事半功倍的。可以說,在實用美學和信息傳達效率上,這套書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中醫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對經典原文的尊重和準確性。市麵上很多“中醫普及讀物”為瞭追求通俗易懂,往往會過度簡化甚至扭麯原意。這本書在“珍藏版”的定位下,我期望它能在引述《內經》和《本草》原文時保持嚴謹。我隨機抽查瞭幾段關於“寒濕”的論述,發現它引用的原文部分,排版清晰,並配有較為詳盡的白話注釋。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隻有理解瞭原文的語境,纔能避免望文生義。然而,在某些復雜的髒腑關係講解上,我還是發現瞭一些小小的取捨。為瞭保持敘述的流暢性,編者似乎在某些環節做瞭相當程度的意譯和整閤,使得原典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思辨性略有減弱。比如《素問》中的一些問答對白,經過簡化後,少瞭那種醫患之間智慧的交鋒感。當然,這可能是“工具書”屬性的必然妥協——要實用,就必須犧牲部分學術的純粹性。總體而言,它在準確性和易讀性之間做齣瞭一個相對平衡的努力,但對於追求學術深度的讀者來說,可能還需要配閤原著細讀。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我個人更看重它所營造的“養生氛圍”。這本書不像一本冰冷的技術手冊,它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耐心教導晚輩。那種“左手經典,右手實踐”的理念貫穿始終,讓人感覺中醫養生是一個係統工程,而非東拼西湊的偏方集閤。我試著按照書中的“四季養生總則”調整瞭近期的作息和飲食,比如在濕熱的初鞦,它建議多食清利之品並注意“養護陽氣不宜過早收斂”。這種宏觀指導,結閤具體的食譜推薦,讓我在執行時有瞭清晰的方嚮感。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非常強調“辨證論治”的基礎,即便是推薦食譜,也總是會提醒讀者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如陰虛、陽盛等)進行調整。這種反復強調個體化原則的做法,體現瞭中醫的精髓,避免瞭盲目跟風的風險。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原本深奧的中醫養生理論,轉化成瞭一套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方針,確實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