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 | ||
| 作者: | 焦亮、林霖 编著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75 | 字数: | 483千字 |
| 现价: | 以售价为准 | 出版时间 | 2015年7月 |
| ISBN号: | 9787550256057 | 印刷时间: | 2015年7月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医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对经典原文的尊重和准确性。市面上很多“中医普及读物”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会过度简化甚至扭曲原意。这本书在“珍藏版”的定位下,我期望它能在引述《内经》和《本草》原文时保持严谨。我随机抽查了几段关于“寒湿”的论述,发现它引用的原文部分,排版清晰,并配有较为详尽的白话注释。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原文的语境,才能避免望文生义。然而,在某些复杂的脏腑关系讲解上,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小小的取舍。为了保持叙述的流畅性,编者似乎在某些环节做了相当程度的意译和整合,使得原典那种特有的韵味和思辨性略有减弱。比如《素问》中的一些问答对白,经过简化后,少了那种医患之间智慧的交锋感。当然,这可能是“工具书”属性的必然妥协——要实用,就必须牺牲部分学术的纯粹性。总体而言,它在准确性和易读性之间做出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努力,但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配合原著细读。
评分这套书的彩图和图示部分,可以说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也确实符合“全彩”的承诺。很多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穴位、乃至药材的形态辨识,是文字难以穷尽的。书中对十二经脉的走向图绘制得非常精细,不同颜色区分了阴阳表里,这对初学者辨识穴位位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尤其欣赏它在“药材鉴别”这一块的用心。例如,当讲到川芎和白芷这两种外观相似的伞形科药材时,书里不仅展示了它们的炮制后形态,还配有简略的植物生长图,帮助读者在药店或自己种植时能有所区分。这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过去为了辨识几种容易混淆的草药,光是查阅图谱就花费了大量时间,这本书的整合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可以说,在实用美学和信息传达效率上,这套书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这本号称“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的中医养生工具书,我最近刚入手。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种“合集”式的书籍是抱持着十二分的怀疑的,毕竟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深度和广度,岂是一个“工具书”能轻易囊括的?但上手之后,它的设计理念倒是颇有新意。首先,装帧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全彩印刷,纸张质感也对得起“珍藏版”这个名头,看起来就让人心情愉悦,很适合放在客厅的书架上,既是工具,也算得上是一种装饰。我翻阅了目录,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比如,书中对某些常见病症的描述,会清晰地标注出其在《内经》中的理论根源,以及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对应药材。这种并置的手法,确实比单独阅读两部大部头要直观得多,省去了我频繁在两本书之间来回翻找索引的时间。对于一个初学或想系统梳理中医基础知识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整合的编排思路,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感觉中医的养生智慧仿佛触手可及,而不是高悬在云端的玄奥理论。如果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而不是堆砌辞藻,那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更看重它所营造的“养生氛围”。这本书不像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耐心教导晚辈。那种“左手经典,右手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让人感觉中医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东拼西凑的偏方集合。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四季养生总则”调整了近期的作息和饮食,比如在湿热的初秋,它建议多食清利之品并注意“养护阳气不宜过早收敛”。这种宏观指导,结合具体的食谱推荐,让我在执行时有了清晰的方向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非常强调“辨证论治”的基础,即便是推荐食谱,也总是会提醒读者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如阴虚、阳盛等)进行调整。这种反复强调个体化原则的做法,体现了中医的精髓,避免了盲目跟风的风险。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原本深奥的中医养生理论,转化成了一套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针,确实值得拥有。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册,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活学活用”部分。毕竟,谁买中医养生书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呢?我特意找了关于“脾胃”调理的章节来看。过去我读一些养生文章,常常是零散的知识点,比如这个穴位治什么,那种食物怎么吃。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似乎更有条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药方或食疗,而是先从经络理论入手,解释脾胃在五行中的定位,以及它在一年四季中应如何顺应变化。然后,它才过渡到具体的食材介绍,比如哪些食物“甘平入脾”,哪些“辛温助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很多常用药材的描述,除了性味归经外,还加入了现代药理学的对照解释,虽然篇幅不长,但能帮助我们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经验是如何运作的。举个例子,讲到山药时,它不仅提了“健脾益胃”,还稍微提及了其中粘液蛋白对肠胃的保护作用。这种古今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说服力,让我觉得它不只是复述古代的智慧,更是在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和应用这些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