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左右企業命運的12大選擇
定價:29.80元
售價:20.3元,便宜9.5元,摺扣68
作者:付明喜
齣版社:地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502824815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企業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麵臨選擇並做齣選擇的過程,不同的選擇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截然不同的命運,其實每個企業所麵臨的生死選擇都是一樣多的,通過曆史上長盛不衰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選擇高手。所以當我們處於重大抉擇的關頭,正確的選擇顯得格外重要。欲知書中精闢論述,請翻開細細品味!
內容提要
企業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麵臨選擇並做齣選擇的過程,不同的選擇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截然不同的命運,其實每個企業所麵臨的生死選擇都是一樣多的,通過曆史上長盛不衰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選擇高手。所以當我們處於重大抉擇的關頭,正確的選擇顯得格外重要。
麵對這些選擇,企業巨子們也曾經睏惑著、彷徨著,今天的企業更是概莫能外。可見,對企業來說,真正決定企業命運的往往不是如何做,而如何選擇,這也正應瞭一句話:做正確的事永遠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麵對這些選擇,當你還在睏惑、徬徨時,那麼本書無疑將是你佳的選擇!相信讀完本書後,你無需再苦苦尋覓解決的方案,你隻需對憶中提齣的這些方案做齣選擇即可。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書摘
願景是企業永遠為之奮鬥並希望達到的圖景,它是一種意願的錶達,概
括瞭企業的未來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著重解決的是長遠的問題;現實是
企業眼前麵臨的亟須解決的境況,顯示瞭企業當前在市場上的位置,著重解
決的是當下的問題。那麼,當二者發生>中突時,怎樣取捨或者說怎樣將'
現在'與'將來'有機統一起來,以實現企業長遠利益的大化
開篇故事:沃爾瑪VS西爾斯--誰能預料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20世紀70年代,美國零售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三個大型企業,它們分彆
是西爾斯公司、彭尼公司和凱馬特百貨公司,遠遠地跟在這些行業者後
麵的是一堆有著可笑名稱的小企業,沃爾瑪就是其中之一。這些企業沒有一
傢一年的銷售額能超過1,5億美元,與三大企業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瞭2000年,沃爾瑪的銷售總額達到瞭1930億
美元,創造利潤63億美元。而在同一年中,凱馬特百貨公司和彭尼公司加起
來的銷售額纔1110億美元,利潤也隻有3940萬美元。而且這兩傢企業一直都
在虧損,隻有西爾斯公司有盈利。今天的沃爾瑪員工已經超過瞭110萬,是
任何其他美國企業的3倍以上。那麼,沃爾瑪是怎樣趕超的呢
西爾斯已經經營瞭70年,逐漸轉嚮為華爾街服務,而沃爾瑪則一直為普
通大眾服務。沃爾瑪創始人沃爾頓所懂得的一切都是嚮這些企業學習而得來
的,他並沒有創造一種新的經濟,而隻是集中注意力於為基本的要素--顧
客身上。但即使是西爾斯公司集中瞭所有的資産、智慧和實力,也無法阻止
沃爾瑪的迅猛發展,因為當初西爾斯沒有重視應該重視的事。
正是基於這一核心,沃爾瑪在各個方麵培育起自己獨特而讓對手難以模
仿的優勢。比如在後勤方麵的'連續裝卸',通過配送中心對貨物的一係列安
排,使沃爾瑪得以在48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裝卸碼頭運抵另一個碼頭
,終使沃爾瑪的銷售成本比行業平均標準低瞭近3個百分點。
企業的持續發展總是建立在其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即可以歸結
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用波特的理論框架來分析,這樣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
成本或者自身的差彆化優勢。願景的理念一旦引入到中國,企業仿佛一
夜之間都明白瞭願景規劃的核心地位。他們中有製定厚厚的一本書作為願景
規劃藍圖的;有以進軍世界500強為其願景目標的,其中為數不少的企業花
巨資請洋品牌的戰略管理谘詢公司為自己做規劃,可結果又是如何他們中
的願景現在還在繼續起著指引作用的能有多少
不是說願景不重要,但似乎願景規劃並非對於所有類型的企業都是適用
的。願景規劃的根本意義在於使公司明確其前行的方嚮,從而不走路。
不斷積纍以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仍然保持一定的競爭
優勢。
可事實卻是,科技、文化的日新月異從來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無法很好地預見,更何談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今天形成的競爭優勢,也許明天就會變成一張廢紙。
當索尼為自己開發齣的款Walkman創造瞭需求而沾沾自喜時,他們
也許怎麼也沒有想到若乾年後的今天,Walkman似乎比預期的要早得多地走
到瞭産品生命周期的盡頭,琳琅滿目的數碼産品如:Mp3播放器和MD等已大
有取代walkman之勢。
在一些業已取得成功的企業傢當中,有不少人會深有感慨地說,什麼願
景不願景的,隻要有一兩個強項,就能把企業辦好。有人強調資金實力,有
人強調人力資源,也有人強調技術創新,還有人強調強化管理,當然也有不
少人強調企業文化。確實,對於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他們的管理還有很多
漏洞,各方麵的人纔缺乏,一些企業好大喜功,作齣的決策隻是為瞭
爭麵子。放在他們麵前的實務工作還有很多。這時候如果硬要引入所謂的願
景規劃,恐怕隻是麯高和寡,一來沒有實際意義,二來即使製定瞭閤適的願
景也難以堅持予以執行。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劃分為5個層次,其實企業的需要也有著類
似的需求層次。當前的許多中國企業,跟大型跨國公司相比差距太大,等待
他們的是腳踏實地做好今天的工作。在每一次短期決策上盡可能不犯錯誤。
穩紮穩打,為脆弱的企業積纍文化理念、管理經驗和實務操作經驗;等到企
業做大做強瞭,願景問題自然而然就會擺到議事日程上來。
不區分實際情況,硬要每個企業都建立願景規劃部門。不僅是不切實際
的,恐怕也會分散管理層的精力。從而忽視瞭操作層麵,這樣的願景隻能是
虛無飄渺的,為此所付齣的代價也將是昂貴的。P3-4
序言
讀完《左右企業命運的12大選擇》,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虛擬的商業大考,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真實的考題,而書中的案例就是各種可能的答案,它們或成功,或失敗,都給瞭我深刻的啓示。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它對“全局觀”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局部的睏境,隻看到眼前的利益,而這本書卻像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帶領我們跳齣微觀,去審視那些影響企業長期發展的宏觀因素。比如,關於“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抉擇,作者通過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市場特性,讓我們明白,一味地照搬成功模式,並不能保證在新的環境中同樣奏效。它提醒我,在做任何重大決策時,都要將目光放長遠,考慮市場變化、競爭格局、政策法規等多種因素的聯動影響。書中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更是讓我看到瞭企業責任與商業利益並非不可調和,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這種戰略性的思考方式,對於我理解商業世界,以及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都提供瞭寶貴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一本“告訴你該做什麼”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思考為什麼”的書。它提齣瞭12個至關重要的選擇,但它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最適閤的答案。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關於“財務決策”的部分,它並非枯燥的數字遊戲,而是將財務決策與企業戰略緊密結閤,讓我們看到,每一筆錢的投入,都應該服務於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書中對“風險管理”的論述,更是讓我深刻理解到,規避風險並非意味著停止前進,而是要學會如何識彆、評估和控製風險。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時候,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緻巨大的後果,因此,審慎和周全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企業的發展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旅行,每一步的選擇都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就是為我們提供瞭地圖和指南針,讓我們能夠更自信地駛嚮成功的彼岸。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概念,而是用最直白的方式,闡述瞭那些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選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競爭策略”的分析,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幾種策略,而是深入剖析瞭每種策略背後的邏輯,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例如,書中對“藍海戰略”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企業如何通過差異化,開闢新的市場空間,而非在紅海中與對手廝殺。這種“避開競爭”的思路,在很多商業案例中都被證明是有效的。同時,書中也並未迴避“成本領先”的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競爭激烈的行業,通過精細化的成本控製,依然可以獲得顯著的優勢。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是否過於偏重某一種策略,而忽略瞭其他可能性。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過去決策中的不足,也指明瞭未來前進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心靈對話。它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去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商業邏輯拆解成一個個 relatable 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創新與保守”的權衡,作者以幾個截然不同的企業為例,展示瞭激進式創新帶來的顛覆性成功,也揭示瞭過度保守可能帶來的停滯不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試錯成本”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犯錯,寜願選擇熟悉的路徑,但這本書卻鼓勵我們要敢於跳齣舒適區,去嘗試那些看似冒險的選項。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最佳選擇”,往往不是那個風險最低的,而是那個最能激發企業潛能,最符閤其長遠戰略目標的。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所處的行業和曾經經曆過的項目,思考當時我所做的選擇,以及如果重來一次,是否會有不同的決定。書中關於“用戶體驗”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企業如何從滿足基本需求,到創造驚喜,最終贏得忠誠客戶的演變過程。它不僅僅是關於企業,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和滿足他人的需求,這種共情能力,在任何領域都至關重要。
評分終於讀完瞭這本《左右企業命運的12大選擇》,閤上書頁的那一刻,心裏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又夾雜著一絲沉重。這本書真的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我穿越瞭商海中那些最洶湧的暗礁和最迷人的航綫。它沒有直接告訴你“必須這麼做”,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將那些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娓娓道來。我尤其被其中關於“人纔戰略”的那部分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種近乎哲學的視角去剖析瞭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企業的棟梁,而有些人卻成為消耗者。書中反復強調的“情商”與“智商”的平衡,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決策,很多時候,過於理性的判斷反而忽略瞭人性的微妙,導緻一些本可以避免的衝突和效率低下。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小型科技公司,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瞭巨資,但由於團隊內部溝通不暢,信息孤島嚴重,最終導緻項目延期,錯失瞭市場良機。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再好的技術、再大的投入,如果不能與人協同,都可能化為泡影。這本書讓我明白,企業的發展並非單靠市場風口和産品創新,而更在於那些隱藏在決策背後的“選擇”,這些選擇,如同基因一樣,決定瞭一個企業的未來走嚮。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作為團隊一員,乃至潛在管理者,在麵對選擇時的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最終結果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