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
定价:68.00元
作者:陈小蓉,谢翔,王艳琼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2343468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精选藤县狮舞、田阳壮族狮舞、宾阳炮龙节等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信都龙舟节、侗族花炮节、桂林龙舟习俗、板凳龙、壮族打扁担、瑶族香龙舞、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十八路茬武术、州飒功夫、白裤瑶打陀螺、隆林彝族打磨秋、壮族踩风车等自治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述、历史沿革、器械道具、基本内容、传承发展等方面逐项展开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广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目录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作者介绍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首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谢翔,教授,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委员、广西高校体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主编、副主编各种论著、教材12本;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
王艳琼,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先后主持省哲社、教育厅等课题7项,参加国家课题项和其他各种课题5项;以首作者公开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初次翻开《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学术术语,而是那些在广西山山水水间流传千年的汗水与欢笑。想象一下,在浓荫蔽日的乡野,鼓声擂动,一支队伍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动作矫健地在稻田间穿梭,他们奔跑、跳跃、呐喊,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丰收的祈盼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便是书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画面,是那些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生活,却可能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宝贵财富。作者们在字里行间,仿佛也带着我们一同走进了那古老的村落,感受着那些在时光洪流中愈发闪耀的民俗体育项目,它们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上的抢花炮,到瑶族的长鼓舞,再到苗族的芦笙踩歌堂,每一个项目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广西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鲜活的生命力和世代相传的智慧。
评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我原本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体现在歌舞、戏曲、手工艺等方面,却没想到,体育竟然也能成为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文化载体。书中对广西地区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从山林间的狩猎技能,到田野间的农耕游戏,再到节日庆典上的集体竞技,每一个项目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传递着一种精神。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描述这些体育项目时所采用的细腻笔触,他们不仅仅记录了动作和规则,更捕捉到了参与者的情感、他们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活动在当地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表达,一种维系社群、传承价值的重要途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体育”的边界,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手中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仿佛是一本藏宝图,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惊喜于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体育项目的细致描述,那些在现代主流体育视野之外的民间游戏和竞技形式,竟然如此充满趣味和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些地方特有的摔跤技巧,其动作设计和规则制定,无不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人体力学和运动规律的独特理解。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们不仅仅满足于罗列这些项目,而是着力去探究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些体育活动,往往与当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甚至农耕生产紧密相连,它们是社群凝聚力的体现,是民族认同感的载体,更是代际沟通的桥梁。阅读这本书,就像与那些古老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感受着那份朴素而真挚的生活热情,以及在身体力行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
评分翻阅《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汗水、欢笑与古老智慧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那些书中描绘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史前遗迹,而是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广西大地上的民间体育。我被书中对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形式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例如那些充满力量与技巧的民族摔跤,其动作的流畅性与攻防的智慧,让我惊叹于古人对身体的精妙运用。书中还展现了许多寓教于乐的民间游戏,这些游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合作、竞争、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将这些体育项目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展现了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乃至社会结构紧密相连,成为维系社区关系、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活态文化,而体育,正是其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
评分阅读《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考察体验,尽管我身处书桌前,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草木清香,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的歌声。作者们笔下的内容,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堆砌,而是对那些活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生动的呈现。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传统技艺与体育项目结合的部分所吸引,比如那些精巧的竹竿舞,舞者们在竹竿的敲击声中翩跹起舞,每一次的闪避与跳跃都考验着默契与灵敏,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人与人之间协作与沟通的艺术。再比如那些古老的狩猎技巧,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已经不再实用,但其中蕴含的观察力、耐力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却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的陈列中,它们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次的劳作、每一次的庆典、每一次的传承之中,而体育,无疑是其中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载体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