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养生丛书:食物药物服用宜忌全书 柳书琴

中华医学养生丛书:食物药物服用宜忌全书 柳书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书琴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食物药性
  • 药物服用
  • 健康饮食
  • 养生保健
  • 柳书琴
  • 中华医学
  • 传统医学
  • 食疗
  • 禁忌宜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0946
商品编码:29751112125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医学养生丛书:食物药物服用宜忌全书

定价:78.00元

售价:49.9元,便宜28.1元,折扣63

作者:柳书琴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39709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日三餐的要求不再只满足于填饱肚子,已逐渐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提倡膳食平衡,讲究科学饮食,也愈来愈被社会关注和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注重科学膳食的同时,更应注重饮食搭配、及饮食宜忌。人们在生病或身体不适的时候,更需要了解食物和药物的性质,掌握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克机制,避免因饮食或服药不当而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药物或,是指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药物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药食搭配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或不适反应,这些反应大多呈慢性过程,往往在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降低药物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导致营养缺乏,代谢失常,产生疾病或加重病情。
  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提高人们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组织编写了该书,以期能对读者的生活有所助益。该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相关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目录


食物与
一、肉类与相关
1.鸡肉
2.鸡蛋
3.鸭肉
4.野鸡
5.鹌鹑肉
6.雀肉
7.鳗鱼
8.黄鱼
9.鲫鱼
1.鳝鱼
11.鲤鱼
12.鳖肉
二、蔬菜类与相关
1.蒜
2.韭菜
3.葱
4.芥菜
5.芫荽
6.黄瓜
7.芹菜
8.辣椒
9.南瓜
1.菠菜
11.萝卜
12.茄子
13.莴苣
14.竹笋
15.花生仁
16.胡萝卜
三、水果类与相关
1.梨
2.李子
3.山楂
4.柑橘
5.菱角
6.柿子
7.核桃
8.香榧
9.银杏
四、味料饮剂与相关
1.茶
2.牛奶
3.酒
4.蜂蜜
5.醋
6.糖
7.咖啡
8.酱、酱油

药物与药物相克
一、镇痛解热药
1.吲哚美辛
2.保泰松
3.扎托布洛芬
4.水杨酸类药
5.
6.可待因
7.扑热息痛
8.丙磺舒
9.别嘌醇
二、抗生素药
1.灰黄霉素
2.黄连素
3.卡那霉素
4.四环素
5.氯霉素
6.庆大霉素
7.氨苄青霉素
8.头孢菌素
9.小诺霉素
1.红霉素
三、呼吸系统药物
1.舒喘宁
2.氨茶碱
四、泌尿系统药物
1.肾灵片
2.噻嗪类利尿药
3.
4.乙酰唑胺
5.保钾利尿药
五、消化系统药物
1.生胃酮
2.西咪替丁
3.乳酶生
4.酶制剂
5.鞣酸蛋白
6.干酵母
7.阿托品
8.雷尼替丁
9.康胃素
1.硫糖铝
六、精神类药物
1.苯妥英钠
2.利他林、异唑肼
3.水合氯醛
4.安定
5.丙戊酸钠
6.溴化钠
7.苯乙肼
8.吩噻嗪类药
9.氯硝安定
1.眠尔通、利眠宁
11.
12.丙咪嗪
七、血液系统药物
1.维生素B12
2.双香豆素
3.酚磺乙胺
4.华法林
5.亚铁
6.卡络柳钠
7.肝素钠
8.维生素K3
八、心血管药物
1.依那普利
2.消胆胺
3.妥拉唑啉
4.
5.心得舒
6.潘生丁
7.异搏定
8.
9.地高辛
1.心得安
九、驱虫类药物
1.氯喹
2.伯氨喹
3.驱蛔灵
十、维生素类药物
1.维生素D
2.维生素B1
3.维生素E
4.维生素B2
5.维生素C
6.维生素B6
7.维生素A
十一、激素类药物
1.丙酸素
2.黄体酮
3.可的松、
4.胰岛素
5.康力龙、康复龙
6.双胍类
7.促皮质素
8.格列喹酮
9.格列甲嗪
1.阿卡波糖
11.甲状腺素
12.碘化钾
13.甲基素
14.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优降糖
十二、其他药物
1.普鲁卡因
2.噻庚啶
3.噻替哌
4.巯基嘌呤
5.甲氨蝶呤
6.钙剂
7.依曲替酯
8.保肤灵
9.抗组胺药
1.抗胆碱酯酶药
11.环孢霉素A
12.环磷酰胺

中药与食物及病症相克
1.丁香
2.大茴香
3.丹皮
4.丹参
5.天冬、麦冬
6.厚朴
7.甘草
8.白术、苍术
9.地黄
1.茯苓
11.附子、乌头
12.黄连
13.石菖蒲
14.荆芥
15.桔梗
16.威灵仙
17.乌梅
18.常山
19.巴豆

西药与病症相克
一、内科疾病
1.脑梗死形成
2.慢性肾功能不全
3.单纯性肥胖症
4.哮喘
5.肺心病
6.高血压病
7.肺气肿
8.心绞痛
9.心肌梗死
1.高脂血症
二、外科疾病
1.肾和输尿管结石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痤疮
4.骨折
5.急性炎
6.湿疹
7.胆囊炎和胆石症
8.前列腺增生
9.亢进症
1.减退症
11.毛囊炎、疖、痈
12.烧伤
13.痔疮
三、妇产科疾病
1.先兆流产
2.妊娠期
3.闭经
4.妊娠剧吐
5.产后
6.更年期综合征
7.阴道炎
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四、儿科疾病
1.支气管肺炎
2.小儿腹泻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4.小儿夏热
5.遗尿症
五、五官科疾病
1.青光眼
2.玻璃体混浊
3.白内障
4.耳鸣
5.急、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6.梅尼埃综合征
7.急、慢性咽喉炎
8.龋齿
9.结膜炎
1.失音
六、传染性疾病
1.百日咳
2.猩红热
3.水痘
4.肺结核
5.麻疹
6.细菌性痢疾
7.传染性肝炎
8.流行性感冒
9.流行性腮腺炎

食物与病症相克
一、内科疾病
1.急性胰腺炎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食管癌
4.脑溢血
5.神经衰弱
6.单纯性肥胖症
7.急、慢性支气管炎
8.肺心病
9.心绞痛
1.心肌梗死
11.高脂血症
12.胰腺炎
13.泌尿系感染
14.慢性肾炎
15.白细胞减少症
16.头痛
17.三叉神经痛
18.脑梗死形成
19.红斑狼疮
2.关节炎
21.肿瘤
22.急、慢性胃炎
23.呕吐
24.胃下垂
2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26.细菌性痢疾
27.伤寒
28.便秘
29.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
3.肺脓肿
二、妇产科疾病
1.白带异常
2.先兆流产
3.妊娠期
4.产褥期
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6.脱垂
7.急性炎
8.痛经
9.妊娠剧吐
1.功能性出血
11.阴道炎
12.闭经
13.更年期综合征
14.盆腔炎、外阴炎、宫颈炎
15.产后缺乳
三、儿科疾病
1.寄生虫病
2.肺炎
3.腹泻
4.夏季热
5.遗尿症
6.麻疹
7.维生素D缺乏症
8.百日咳
9.水痘
1.营养不良
11.猩红热
12.流行性腮腺炎
四、外科疾病
1.癣病
2.湿疹
3.疔疮
4.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
5.骨折
6.烧伤
7.急性炎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9.不完全性肠梗阻
1.阑尾炎术后
五、五官科疾病
1.结膜炎
2.睑腺炎
3.白内障
4.耳鸣
5.龋齿
6.中耳炎
7.玻璃体混浊
8.扁桃体炎
9.口疮
1.鼻窦炎
11.急、慢性喉炎
12.青光眼
13.梅尼埃综合征
14.牙周病
15.反应性鼻炎
六、传染性疾病
1.麻疹
2.百日咳
3.流行性腮腺炎
4.水痘
5.结核病
6.传染性肝炎
7.细菌性痢疾
8.疟疾
9.流行性感冒
1.猩红热〖KH-*2〗

饮食禁忌
一、烹煮食物的禁忌
1.不锈钢器具
2.铜质器具
3.铁质器具
4.铝质器具
5.含锌器具
6.化工器具
7.搪瓷器具
二、发物辨别与禁忌
1.蔬菜类发物
2.肉类发物
3.五谷类发物
4.水果类发物
三、常见饮食禁忌
1.松花蛋忌多吃
2.忌过量吃荔枝
3.猪身上有三样东西忌吃
4.烤羊肉串忌多吃
5.忌用豆浆冲鸡蛋
6.忌吃发红的咸鱼
7.忌食火锅汤
8.涮羊肉忌太嫩
9.忌喝启盖隔夜的碳酸饮料
1.忌吃破壳的鸡蛋
11.忌经常食用砂锅菜
12.酸性饮料忌多饮
13.忌喝反复烧煮的开水
14.忌吃菠菜过多
15.忌直接饮用自来水
16.忌吃孵鸡蛋
17.忌吃烧焦的鱼肉
18.忌吃有苦味的柑橘
19.忌生吃胡萝卜
2.贝类食品忌生食
21.忌吃未成熟的水果
22.忌生吃花生
23.橘子忌多食
24.猪肝忌多食
25.香肠忌多食
26.五香瓜子忌多吃

作者介绍


膳书堂文化多年来致力于为大众服务的理念,策划制作了大量生活、科普类图书。其中《健康生活馆》《棋牌娱乐指南》《健康医疗馆》《百鲜美食坊丛书》更是在图书界享有盛誉。
同时膳书堂文化更是本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之精神制作了大量精品图书,为祖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文摘


序言



精研食药之道,洞悉健康之玄——《养生智慧:食物与药物的和谐之道》 在浩瀚的健康养生领域,我们如何才能拨开迷雾,真正掌握食物与药物协同作用的奥秘,从而构建一个坚实的健康基石?《养生智慧:食物与药物的和谐之道》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或药典,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人体生理规律、食物药用价值与药物作用机理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超越传统认知,以一种更为科学、系统且人性化的视角,理解并实践“食药同源”的养生理念,将日常饮食和药物运用提升到智慧养生的新高度。 一、 观照人体,理解生命律动 本书的首要基石,是对人体运行规律的精微洞察。我们并非孤立地看待食物或药物,而是将其置于生命体这个精密运转的有机整体之中。从宏观的五脏六腑功能,到微观的细胞代谢、激素分泌,乃至复杂的情绪波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理解人体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周期(如女性的经、孕、产、更年期)以及不同季节所表现出的独特需求和敏感性,是掌握食药宜忌的前提。 例如,书中会探讨不同体质(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血瘀等)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体质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药物的反应。它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去火”或“补气”的简单概念,而是深入讲解为何某种食物或药物对特定体质有效,以及其背后的生化机制。通过对人体内在环境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更精准地辨识自身的需求,从而做出最适宜的选择。 二、 食物本草,挖掘天然疗愈力 本书对食物的解读,远超寻常的营养成分表。它将大量日常食材视为“活的本草”,挖掘其蕴含的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这里并非简单罗列食物的营养素,而是着重于食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理特性。 性味归经的智慧: 书中会详细讲解每种食物的“性”(寒、热、温、凉、平)和“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它们主要作用于哪些经络脏腑。例如,为什么橘子味甘酸而性凉,适合清热化痰;为什么生姜味辛性温,能温中散寒。这种解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同样的食物,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病症面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药食同源的实践: 大量篇幅将用于介绍那些兼具食材与药材双重属性的食物,如枸杞、红枣、姜、蒜、葱、蜂蜜、醋、食盐等,并深入探讨其在预防疾病、辅助治疗、日常保健中的具体运用。这些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古代医籍记载与现代科学研究,给出切实可行的食用方法和剂量建议。 食材的能量与信息: 除了物质层面的营养,本书还尝试触及食物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层面,探讨不同颜色、形态、生长环境的食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微妙影响。这部分内容,将为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更具整体性的食物观。 三、 药物精微,理解协同与对抗 在药物的使用层面,本书同样秉持严谨与审慎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告知药物的功效与副作用,更侧重于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药物与食物的“化学反应”: 许多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都会受到食物的影响。本书将系统梳理常见药物(如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中药等)与特定食物(如奶制品、富含钙质食物、高纤维食物、柑橘类水果、酒精等)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生素不宜与奶制品同服,以免影响吸收;某些降压药与西柚汁同服可能导致血压过低。这些详实的案例,将帮助读者避免因盲目用药而产生的危险。 中西药的整合智慧: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许多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本书将针对这种情况,探讨两种药物体系的相互影响。它会列举一些常见的,在临床上需要特别注意的药物配伍禁忌,以及一些能够通过合理搭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的经典组合。 个体化用药的指导: 药物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个体差异、病情程度、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联合使用的影响。本书将强调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引导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灵活调整用药方案,最大化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小化潜在风险。 四、 宜忌精髓,构建个性化养生方案 《养生智慧:食物与药物的和谐之道》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养生方案。 “宜”的智慧: 这里的“宜”,不仅指适宜的食物和药物,更包含了适宜的食用方法、服用时间、剂量以及生活习惯。例如,书中会讲解为何早餐宜清淡,晚餐宜温热;为何某些药物宜饭后服用,某些宜空腹服用;为何在特定季节,人体需要特别补充某些营养素或调理某些脏腑。 “忌”的警醒: “忌”并非一味地禁止,而是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和规避。本书将明确列举在特定疾病状态(如感冒发热、脾胃虚寒、肝肾不足等)、特定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月经期)或服用特定药物时,需要绝对避免或慎食的食物和药物。这些“忌”,是保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五千年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照搬古籍或堆砌科学数据。而是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食药养生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当代先进的营养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科学严谨性的养生理论体系。 五、 读者收获,开启健康新篇章 阅读《养生智慧:食物与药物的和谐之道》,您将收获: 深刻的健康认知: 从根本上理解食物与药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科学的饮食选择: 掌握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物。 审慎的药物运用: 了解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制定科学、长效的养生计划。 提升生命质量: 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命品质的目标。 本书是一本值得您细细品读、反复参阅的案头必备之书。它将陪伴您在追求健康的长路上,提供智慧的光芒,点亮通往生命活力的道路。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食物药物和谐之道的旅程,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健康的全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代医家游记与行医见闻录》的风格简直太独特了,它更像是一本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旅行日志,记录了一群古代医者在行走江湖、访寻名山大川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民间疗法和独特的地域性养生智慧。全书的文笔典雅流畅,充满了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摹,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完全没有传统医书的刻板。作者巧妙地将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结合起来考察,揭示了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区域的健康文化。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江南水乡与北方高原地区在应对湿热或干燥气候时,各自发展出的独特饮水和熏蒸习俗。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医学记录,更是活生生的社会风俗史。它让我意识到,养生绝非仅仅关起门来自己研究理论,更重要的是融入生活、融入环境。通过这些医者的脚步,我仿佛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长途跋涉,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具象、更感性的理解,对那些偏远地区的古老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这本《养生之道:古今智慧的碰撞》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养生智慧的大门,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方法,尤其对一些流传已久的食疗偏方进行了现代科学视角的考证,读来引人入胜。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罗列食材功效的“菜谱”,而是更侧重于“时机”与“体质”的匹配,比如春季如何根据自身寒热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夏季如何通过特定的草本饮品来祛湿健脾。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顺应四时,动静相宜”的论述,它强调了养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名医的医案小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比如记述了一位唐代医者如何通过调整病人的起居作息,而非仅仅依赖药物,最终使病人恢复健康的过程。阅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傅在山林间求学,所学到的不仅仅是养生技巧,更是一种对待生命、对待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敬畏。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哲学的著作,指引人回归自然本源,而非急功近利的追求“速效”。这本书对中青年人尤其有启发意义,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可持续的健康管理体系。

评分

《药食同源的边界:关于滋补品的科学界定》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神化的“超级食物”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去查阅了大量动物实验数据和临床观察报告,试图为那些流传甚广的“包治百病”的食物定下科学的界限。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个体差异”时的严谨性,比如它会详细列出某一类滋补品(比如阿胶或某些菌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潜在影响,甚至会提及服用的禁忌病症。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在决定是否进补时,能够更加清醒和负责。它并非全盘否定传统食补的价值,而是强调“对症下药”的重要性,避免了盲目跟风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健康风险。书中对于如何辨识市面上鱼目混珠的保健品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鉴别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成分表和生产工艺来判断产品的真实价值。阅读完后,我对许多过去深信不疑的“养生常识”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明白真正的健康建立在理性和适度之上,而非迷信和夸大。

评分

拿到这本《身心合一的秘诀:现代人压力管理手册》时,我本以为又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多运动、早睡觉”的陈词滥调,没想到它在处理现代社会高压环境下如何维持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了非常新颖且实用的见解。作者没有回避现代生活带来的焦虑和信息过载问题,而是直接将心理压力与生理机能的下降关联起来进行分析,逻辑非常清晰。书中有一个关于“数字排毒”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案,教导读者如何在不完全脱离网络社交的前提下,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与传统强调打坐冥想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接地气,它推荐了一些可以在通勤路上、午休间隙就能完成的微型放松练习,比如“十分钟呼吸锚定法”或者“五感捕捉练习”。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后,发现对改善入睡前的“脑内剧场”效应确实有效。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情绪流动性”的探讨,指出压抑情绪反而会损害健康,提倡以健康的方式释放负面能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紧跟时代脉搏,能真正为当代都市人排忧解难的实用指南,它将深奥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日常可操作的工具箱。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养生书籍应该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生活美学与自律的艺术:构建你的个性化健康蓝图》正是这样一本充满赋能感的书。它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既定的食谱或运动方案,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自我觉察”和“系统设计”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所谓的“最佳实践”必须由自己亲手打磨出来。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个人健康日志”系统,包括记录睡眠质量的细微变化、食物对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运动后的能量恢复曲线等,帮助读者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最适合自己的规律。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潜能的鼓励,读起来让人备受鼓舞,想立刻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生活。它教授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如何思考”,教你成为自己健康旅程的首席设计师。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被动接受健康指导”的依赖,让我真正学会了倾听身体的“私语”并据此调整策略,是一本启发性极强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