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30,40……从起跑到成功的女人
定价:28.00元
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084270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到晚奔波在外,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精神、干劲十足,因为我是在用自己的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
其实,*初创业时,我们没有什么资金,也没有什么经营知识,有的只是激情和勇气。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的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而外国企业很想与中国合作发展。我们看到中外贸易交往中的这块空白地带很有发展潜力,于是就满怀热情地干了起来。
内容提要
这是一群精致的*女子。
20,30,40……无论年华几何,都一样活得精彩——工作之于她们,是乐趣;生活之于她们,是享受。
她们叱诧职场,睿智干练;闪现社交场合,优雅迷人;立身演讲台,大气从容;现身面前,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女性魅力尽显……
她们从容地在职场与家庭间游走,自如地转换角色,拥有成功的事业,也有着幸福的生活。
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的学员,这些与成功有约的女人,将她们在创业、发展、管理和生活中的故事、感悟娓娓道来,尽情讲述中国商界女性从创业到成功的心路历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感性,用智慧的语言,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悉数托出,教会你如何在事业与家庭间平衡,如何在“大女人”与“小女人” 间从容地转换角色,既有成功的事业,又不失去生活的乐趣,让自己在岁月的年轮里沉淀智慧、累积魅力,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大、更广阔……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一种令人着迷的节奏感,它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像音乐的复调结构,不同的人生主题和阶段不断地交叉、回响,形成一个立体的思想空间。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但绝不晦涩,反而因为这种知识的充实感,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又怕读完就失去了这份陪伴。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各种哲学思辨和个人轶事时,衔接得异常自然,丝毫没有生硬的拼凑感。比如,她用一个古典文学中的典故来阐释现代职场中的人际困境,那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底蕴。这不是一本只写给职场新人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些在人生中爬坡的成熟女性所特有的、那种“看得透彻却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那种文学性的光芒,让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自我提升”范畴。
评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处理“数字焦虑”这一主题时的深度和坦诚。通常这类书籍会着重于如何超越数字的束缚,但这本书却非常尊重“数字”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期望和个人成就感。它没有教导我们如何彻底否定外部评价体系,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阶的策略:如何内化这些外部的“锚点”,让它们服务于我们内在的成长,而不是反过来奴役我们的心智。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的语气是坚定而温柔的,她理解女性在社会结构中同时承担多重角色的不易,她没有提供快速解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复杂的、需要持续练习的“心智韧性训练”。其中关于如何处理“嫉妒心”和“比较陷阱”的那几页,写得极其入木三分,直击痛点,让人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最不愿承认的小我。这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反而带来了巨大的释放感,仿佛被一个真正懂你的人接住了。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某种固定流程或公式的成功学手册,毕竟书名中那些数字序列(20,30,40……)总给人一种清晰的阶段划分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预设的期待就被一种更细腻、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所取代了。作者显然不是在提供一份“照着做”的清单,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气和你探讨“成为你自己”的艰辛与乐趣。书中的文字流淌自然,没有那种刻意拔高的口号,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鲜活的案例和深入骨髓的反思。尤其是关于“中年危机”的章节,我感觉作者完全理解了那种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内心却被不确定性啃噬的复杂情绪。她没有简单地给出“坚持”这种老套的建议,而是引导我们去重新定义“成功”的边界,去拥抱那些数字背后的非线性成长。那种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可感,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地回应:“对,我就是这么想的,只是我一直说不出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规划人生”的刻板印象。在我过去接触的许多励志读物中,总是强调“目标明确,步步为营”,仿佛人生就是一条笔直的、铺设好的高速公路。但这部作品却像是一幅精美的、充满意外转折的挂毯,它告诉我们,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选择、那些走过的弯路,往往才是织就我们独特性的关键纹理。作者在论述“如何平衡事业与自我”时,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印象深刻,她没有倡导“完美平衡”,而是巧妙地探讨了“动态接纳”,即允许自己在特定阶段将重心向一方倾斜,并学会在失衡中寻找新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失败”的重新定义,她没有将其视为终点,而更像是一种需要反复校准的导航数据。这种充满弹性和智慧的视角,让我感觉自己不再需要时刻紧绷着那根名为“必须成功”的弦,而是可以更放松、更真实地去体验生活赋予的每一次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复原力叙事”,而非“成功模板”。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再多一个“成功范例”,而是理解那些光环背后的汗水、挣扎和自我和解的过程。作者的笔调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敬畏,她把人生的起伏看作是自然界四季更迭的必然,而非可以随意被意志力征服的敌人。特别是最后几章,关于“传承与放手”的讨论,那种超越了个体得失的视野,令人心胸开阔。它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为自己争取的一切,最终如何能够以一种更具影响力、更少个人执念的方式传递出去。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深度的精神排毒,不再急于向世界证明什么,而是更专注于打磨自己的内在指南针。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赋权,安静、持久,且充满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