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金融脱媒之殇 | 作者 | 冯科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55681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金融脱媒之殇》针对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从社会融资总量、信贷管制、企业融资结构、商业银行业务格局变化等角度对其出现的原因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美国、西欧等国家的金融脱媒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后从优化资产负债业务、深化金融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角度提出针对银行转型的全方位改革建议。 |
| 作者简介 | |
|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兼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与投资管理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数十项国家部委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多年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管,现担任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金融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商业银行一直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为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资金流动的很大部分开始绕过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端口,形成“金融脱媒”,这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目前,中国的金融脱媒大体上将从资产、负债、结算三方面同时推进,具体体现在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张、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居民投资理念不断深化以及市场融资工具层出不穷等。 ·《金融脱媒之殇》书中认为,为了应对信贷指标控制,中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主动将贷款分流的手段,典型的后果就是催生了大量的“影子银行”,这种后果可称之为“抑制脱媒”;而且,大企业推行“主动脱媒”,中小企业则短资长用、借新还旧。 ·商业银行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这需要银行从优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深化金融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金融衍生品与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着力。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标题——“金融脱媒之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金融体系的“健康度”有着一种莫名的担忧。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金融作为血液循环系统,其运行的顺畅与否至关重要。而“脱媒”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脱离轨道”的意味,暗示着一种潜在的风险。我好奇的是,作者冯科先生,作为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将如何定义和解读“金融脱媒”这个概念?它究竟是指哪些传统的金融中介功能被削弱,或者被新的模式所取代?而“殇”,则更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这是否意味着金融脱媒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著且不可逆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包含着对现实世界中金融市场变化的深刻洞察。或许会涉及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的生态。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的是一种对金融本质的理解,一种对风险的预警,以及一种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信誉,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相信它会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智识之旅。
评分收到这本《{RT}金融脱媒之殇》的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和封面设计,就足以点燃我对其中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往往隐藏着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钥匙。而“金融脱媒”,听起来就像是金融体系在悄然发生的一种结构性变化,它预示着资金的配置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非常期待作者冯科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他独到的见解。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本书可能会细致地梳理出导致金融脱媒出现的各种驱动因素,比如金融自由化、技术进步(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甚至是某些监管政策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阐释清楚,当资金不再通过传统的银行渠道进行大规模的聚集和配置时,会带来哪些新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的放大、金融脆弱性的增加,或者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当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考和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内容的深度有充分的信心,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现代金融体系运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RT}金融脱媒之殇》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我一直对金融领域那些看似不显眼但却影响深远的“内在机制”很感兴趣。金融脱媒,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经济肌体的“血管”出现了一些不畅通或者被绕过的情况,这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潜在的“疼痛”和“危机”。我非常好奇,作者冯科会如何去“解剖”金融脱媒的现象?它究竟是源于市场自身的演进,还是受到了某些外部因素的冲击?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细致地探究金融体系的“病灶”,分析导致资金流向发生改变的原因,比如一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或者传统金融机构在适应时代变化过程中的滞后。而“殇”这个字,则暗示了作者可能看到了这种趋势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具体的“伤痛”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对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影响,对金融稳定性的冲击,或是对市场公平性的挑战。作为一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非常关注的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当其运作出现“脱节”时,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个金字招牌,更是让我对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和金色交织的笔触,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金融世界深层奥秘的探索。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时沙沙的响声,让人瞬间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我一直对金融领域的一些“看不见”的运作机制很感兴趣,特别是当一些传统金融功能被绕过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这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的好奇点,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作者信息,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冯科这个名字,在学术界还是颇有分量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更是国内顶尖的学术出版机构,这无疑为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金融脱媒”这一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不同主体——无论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通过案例分析,还是理论推演,又或者是历史回顾?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拨开迷雾,看到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
评分这本《{RT}金融脱媒之殇》的书名,初看之下,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宏大的经济叙事,仿佛是金融体系中的一场“病变”。我个人对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些“非典型”现象尤为关注,比如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发生,却可能对整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趋势。金融脱媒,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失灵”或者“偏离”,意味着资金的流转不再顺畅地通过传统的金融中介,这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导致这种“脱媒”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是监管政策的滞后?还是市场需求的变迁?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生动地展示金融脱媒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甚至社会财富分配产生的具体影响。一个好的经济学著作,不仅要理论扎实,更要能落地,能够解释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机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这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更高的期许。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对金融脱媒这一复杂的经济现象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甚至能够从中看到未来金融发展的一些可能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