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专院校实用设计专业教材:形象设计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马建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506421263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形象设计》既是一本大专院校形象设计专业用教材,也是一本提高个人自身形象审美的知识读物。
《大专院校实用设计专业教材:形象设计》介绍了形象设计的概念、原理、步骤、技巧、色彩知识、配色方式,化妆设计及技法、发型设计及选择,服装穿着及表现风格等内容。
马建华,北京市服装研究所高级设计师。曾获全国金剪奖银奖、中国时装文化奖、北京服装服饰百花奖等全国和北京市服装大奖。
坦白说,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工具性”极强,但这种工具性并非指提供了一堆现成的模板,而是指它清晰地界定了设计流程中的各个关键节点,并且为每个节点都提供了可操作的、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书中对于设计思维的导入部分尤为精彩,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抽象的品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比如如何通过色彩心理学、版式结构以及图形提炼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关于“用户体验导向的形象重塑”这一章节,内容详实且极具前瞻性。作者没有回避当代设计中对数字化和交互性的要求,而是将传统的美学原则与最新的技术交互逻辑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观点。例如,书中对于动态图形在品牌识别系统中的应用做了非常细致的探讨,这在许多传统教材中是很少见的。我特别欣赏它对设计规范和手册编写的重视,它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确保了品牌形象在长期和多渠道应用中的一致性和权威性,这对于未来想进入企业视觉识别部门的学生来说,是实战价值最高的知识点之一。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做得非常出色,但让我感到一丝挑战的是,它对初学者在艺术修养上的要求似乎略高。书中引用的许多艺术史和设计史的典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断层。比如,在分析某个现代主义设计案例时,如果不知道包豪斯运动的核心精神或其对功能至上原则的坚持,那么对该案例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表面。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本书的优点——它在主动抬高读者的学术起点。此外,书中对“创意”的探讨也十分独特,它不是将其浪漫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强调灵感来源于对信息的海量积累和有效重组。书中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创意触发矩阵”,要求学习者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无限的组合探索。这种强调“结构化创新”的理念,对于习惯于自由发挥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适应和消化的新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堪称教科书中的典范,这本身就是对“形象设计”这一主题的最佳诠释。内页采用的米白色纸张,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而图文的间距和留白处理,精确地遵循了视觉层级原则,使得重点信息能够自然地被眼睛捕捉。最值得称赞的是其案例的可视化水平。那些复杂的结构图、流程图,无一例外地被设计成了高度清晰、信息密度适中的信息图表,完全没有一般教材中那种粗糙的线条和不协调的色彩搭配。特别是关于品牌资产的构建模型,作者用一套极简的几何图形系统将其形象化,既美观又便于记忆。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者在“如何教导设计”这个问题上所下的功夫,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有效信息传达”的优秀案例。它不仅传授了形象设计的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对读者的审美判断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校准,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且客观的,完全符合一本专业教材应有的严肃性。它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不留一丝含糊的空间。比如,当讨论到“识别性”这一核心概念时,作者首先从信息论的角度定义了信号的有效性和冗余度,然后才过渡到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优化这些指标。这种科学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感性的“美感”被解构成了可以被分析和优化的参数。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未来的“设计工程师”而非单纯的“艺术家”准备的。它在材质、工艺选择对最终形象呈现的影响方面也有深入探讨,这一点常常被理论教材所忽略。如何根据不同的承印材料(如哑光纸、UV光油、特种纤维纸张)调整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书中都有明确的参数建议和对比图例。这表明编写者对设计从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踏实,仿佛手边就有位经验丰富的设计总监在耐心指导。
评分这本名为《大专院校实用设计专业教材:形象设计》的书籍,从封面的质感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股扎实严谨的学术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之作,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在内容编排上颇具匠心。首先,它没有将形象设计局限于狭隘的平面或视觉范畴,而是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形象”在不同媒介和情境下的建构与传达。书中对设计史的梳理也十分到位,它不是简单罗列时间线,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对形象风格的决定性影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秩序感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视觉语言被固化下来的。更让我惊喜的是,教材中穿插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案例分析,从古埃及的符号系统到当代极简主义的设计哲学,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跳出既有的审美舒适区,去理解形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历史到当代的系统性引导,无疑是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绝佳路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的方法论,更是“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深刻认知,这对于未来需要进行原创性设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