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傳統賞花理論研究
定價:98.00元
作者:陳秀中;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8927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陳秀中、金荷仙主編的《中華傳統賞花理論研究》是在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中華賞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的,書中深入整理挖掘瞭中華傳統賞花理論遺産;重點考察研究瞭中華賞花理論在插花、盆景、造園等應用實踐領域中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瞭中華賞花趣味的民族特色;重點剖析瞭中國小花、香花的民族文化特質;初步研究測定瞭中國傳統小花、香花(梅花、桂花)的香味;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兼收並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形成瞭一套有應用價值的,具中國特色的民族賞花理論。
目錄
作者介紹
陳秀中,1955年生,安徽安慶人。北京市園林學校高級講師,首屆中國職業院校教學名師。主要研究方嚮:插花、盆景、園林藝術、園林美學、花文化理論。陳秀中是陳俊愉院士之子,一直在陳院士的指導下從事梅花文化及中華傳統賞花理論的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華賞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對於中華民族三韆年的悠久梅花文化及賞花曆史有深入的研究。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境”之美頗有心得的愛好者,我最近在瀏覽一些關於中國書畫的文章時,對“寫意”二字産生瞭新的感悟。畫師們往往不會對景物進行細緻入微的描摹,而是寥寥幾筆,便勾勒齣花朵的形態神韻,將觀賞者的想象力引嚮更廣闊的空間。這種“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錶達,正是中國傳統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我在閱讀關於中國山水畫的文章時,發現其中對“氣韻生動”的強調,與賞花時的感受有著異麯同工之妙。觀者並非僅僅看到山巒疊嶂、溪流潺潺,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命力、動感和精神氣質。這種對“神”的追求,而非僅僅停留在“形”的層麵,讓我不禁思考,在賞花這件事上,古人是否也發展齣瞭一套與之相呼應的理論體係?他們是如何通過對花朵的形態、色彩、香氣,甚至花開時的環境氛圍,來體會“意境”的?我傾嚮於相信,賞花並非隻是簡單的視覺愉悅,而是一種包含著哲學思考、審美判斷和情感體驗的復雜過程,其背後必有深厚的理論支撐。
評分近期接觸到一些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介紹,其中關於“花朝節”的描述尤為引人注目。在這些習俗的記載中,人們會在花神生日這一天,以各種形式來紀念和慶祝,比如簪花、賞花、飲酒賦詩等等。這讓我聯想到,古人對花的喜愛,絕不僅僅停留在視覺的層麵,而是有著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我閱讀過一篇介紹古代民間節慶的文章,其中提到在某些地區,人們會通過觀察花朵的開放程度、顔色深淺來預測年景的豐歉,這種樸素的“花占”背後,其實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此外,不同花卉在傳統文化中也承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比如牡丹象徵富貴,梅花象徵堅韌,蓮花象徵高潔。這些象徵意義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期的積澱和文化的傳承。我常常在想,在這些習俗和象徵背後,一定有一套係統性的思考和實踐方式,支撐著人們對花的認知和欣賞。如果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闡釋這些“賞花理論”,那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古人的精神世界,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情有獨鍾,特彆是那些描寫花卉的篇章,總能讓我沉醉其中,仿佛身臨其境。我曾經閱讀過一篇關於唐宋詞的賞析文章,其中特彆提到瞭李清照的詞,她筆下的花,無論是“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淒美,還是“晚風又吹醒,花殘香尚在”的細膩,都充滿瞭動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蘊。這種將個人情感與花卉意象巧妙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賞花不僅僅是觀賞外在的美麗,更是對內心世界的映照。我曾在一個關於古代文人生活的介紹中看到,文人雅士常常會聚集在一起,品茶賞花,吟詩作對,將賞花活動變成一種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這種活動背後,必然存在著一套不成文的規則和共同的審美標準,來指導他們如何欣賞、如何評價,如何將花的美感轉化為文字和思想。我十分期待,能夠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闡釋這些“賞花理論”,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如何通過賞花來錶達情感、寄托情懷,以及在群體互動中形成的審美共識。
評分中華傳統賞花理論研究 陳秀中;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典園林和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意境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東方韻味。最近有幸拜讀瞭幾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文章,雖然並未直接提及《中華傳統賞花理論研究》一書,但它們共同勾勒齣的那幅精緻、寫意的畫捲,讓我對“賞花”這件事有瞭更深的理解。文章中提到,中國古典園林並非簡單地堆砌花木,而是通過對植物的巧妙配置、季節的精準把握,以及與建築、山水的有機融閤,來營造齣“步移景異”、“麯徑通幽”的觀賞體驗。比如,在庭院的一角,可能就通過栽種幾株不同花期的花卉,讓人們在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不同的色彩與芬芳。這不僅僅是植物學上的知識,更是一種對生命周期、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體悟。文人墨客常常在賞花時吟詩作畫,將個人的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由此衍生齣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這種將物質美感升華為精神享受的藝術手法,讓我對“理論”二字産生瞭好奇。我相信,一本專門研究“賞花理論”的書,一定能為我揭示更多其中蘊含的深層哲學和審美法則,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是如何通過賞花來修身養性,體味人生的。
評分近期翻閱瞭一些關於中國傳統醫學的古籍,其中關於草藥的記載,讓我對植物的認知有瞭更深的層次。古人不僅將植物用於 medicinal purposes,更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智慧。比如,關於某種花卉的藥用價值,書中會詳細描述其生長環境、采摘時節、炮製方法,以及最終的療效。這種對植物的全麵而細緻的觀察,讓我意識到,古人在處理自然事物時,往往是多維度、係統性的。我曾讀到一篇關於“天人閤一”思想的文章,其中提到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將這種思想運用到賞花上,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古人如此重視賞花的“時節”和“環境”。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節開放,與特定的氣候、土壤條件息息相關,而這些因素又與人的身體健康、情緒變化有著微妙的聯係。我非常好奇,一本專門研究“賞花理論”的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天人感應”式的理解,以及古人如何從中提煉齣獨特的審美和養生之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