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遺産
  • 中國文化
  • 遺産保護
  • 文化發展
  • 報告
  • 2015-2016
  • 蘇楊
  • 張穎嵐
  • 王宇飛
  • 社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6528
商品編碼:2977783390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

定價:98.00元

作者:蘇楊 張穎嵐 王宇飛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65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本文化遺産藍皮書仍由主題報告、技術報告和評估報告組成,延續瞭“主題報告給齣政策建議”、“技術報告解釋主題報告”、“技術報告和評估報告共同為主題報告提供支持”的體例。課題組發揮發展研究中心以戰略性、綜閤性、前瞻性研究見長的特點,結閤文物係統以及風景名勝區係統的*調查統計數據,輔以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說明書,係統、具體並深入淺齣地描述瞭文化遺産事業的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並提齣瞭對策。

內容提要


本書以“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以第三方評估角度,比較客觀係統地分析瞭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態勢、存在問題和製度成因,並針對主要的製度成因進行瞭探討,給齣瞭文物及相關係統在若乾方麵全麵深化改革的製度建設方案,希望藉此使文化遺産在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以更好、更全的形式充分顯現,為國傢增強軟、硬實力助力。

目錄


前言: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做大做強/001

Ⅰ 主題報告
1 章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上的中國夢/001
  1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構成及其承載內容/002
  2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未來的發展重點/005
2 第二章 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做大做強/017
  1 作為文化建設主力軍的事業平颱/018
  2 文化遺産事業及相關産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038
  3 如何強化文化遺産事業平颱的貢獻/064
3 第三章 文化遺産保護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和文物活起來/068
  1 新型城鎮化中的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關係/069
  2 文化遺産促進城市特色發展的主要思路和實現路徑/080
  3 文化遺産如何破除發展約束促進新城建設——以秦漢新城為例/084

Ⅱ 技術報告
4 章 文化遺産與中國夢的關係及其互動形式/094
  1 博物館與中國夢的關係/095
  2 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平颱的路徑和項目化方案——以西安博物院為例/101
5 第二章 文化遺産事業及相關産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的測算/118
  1 測算內容、技術路綫和相關說明/119
  2 文化遺産事業的直接經濟貢獻和間接經濟貢獻測算/125
  3 大遺址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案例測算——以秦漢新城為例/193
6 第三章 文化遺産保護背景下的新區發展模式創新——以秦漢新城為例/202
  1 新區的發展目標及其與文化遺産事業的關係/202
  2 文化遺産在破解秦漢新城發展障礙中的作用分析/206
  3 從規劃和製度建設角度如何實現城市特色發展——以秦漢新城為例/223

Ⅲ 評估報告
7 章 麵嚮“十三五”的階段性評估重點及其對編製“十三五”規劃的參考作用/239
  1 評估要點/239
  2 可量化部分的評估重點/240
  3 階段性評估對專項資金的重要意義/243
  4 對文物活起來程度的測算和階段性評估/248
  5 評估結論在文物事業“十三五”規劃中的體現方式/251
8 第二章 重點評估的方法/253
  1 各類重點評估/253
  2 GAP分析與DEA分析的指標體係構建/264
9 第三章 中國文物係統行政資源的投入狀況/274
  1 文物係統行政資源投入的總體狀況/274
  2 以文物機構數為基準的財力投入狀況/286
  3 以文物機構數為基準的人力投入狀況/290
10 第四章 供需相稱角度的管理水平評估——基於GAP分析/297
  1 2014年博物館管理水平評價/298
  2 2014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管理水平評價/313
11 第五章 投入産齣角度的管理水平評估——基於DEA分析/328
  1 DEA分析的基本步驟/328
  2 2014年文物係統發展靜態效率/329
  3 “十二五”以來各省份文物係統發展效率變化/348
  4 各省份文物係統發展的動態效率(2013~2014年)/351
  5 投入産齣維度的管理水平評估結論/355
12 第六章 對文物活起來的評估——基於“十二五”期間國傢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358
  1 國傢層麵關於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性文件/359
  2 《2020年目標體係》規劃目標完成情況階段性評估/366
  3 國傢層麵博物館運行評估情況/370
  4 對文物活起來的案例評估/374

作者介紹


蘇楊,男,1971年生。環境科學博士,現任《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曾任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資源、環境政策。近五年參與和主持的研究課題包括:“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流動人口管理體製研究”、“環境與健康管理體製機製調研和評價”、“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定量研究”、“中國文化遺産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等。張穎嵐,男,1970年11月齣生,博士,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西安博物院院長。主要從事秦漢考古,博物館學、文博信息化、文化遺産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組織、主持、實施瞭多項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實踐工作,其中《秦俑考古發掘信息處理係統》經國傢文物局鑒定為水平,獲陝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GIS在文化遺産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被國傢文物局列為重點科研項目。2005年3月,張穎嵐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福特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2006年6月,張穎嵐獲得美國蓋蒂基金會資助,赴美國紐約大學參加博物館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蘇楊,男,1971年生。環境科學博士,現任《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曾任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資源、環境政策。近五年參與和主持的研究課題包括:“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流動人口管理體製研究”、“環境與健康管理體製機製調研和評價”、“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定量研究”、“中國文化遺産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等。張穎嵐,男,1970年11月齣生,博士,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西安博物院院長。主要從事秦漢考古,博物館學、文博信息化、文化遺産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組織、主持、實施瞭多項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實踐工作,其中《秦俑考古發掘信息處理係統》經國傢文物局鑒定為水平,獲陝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GIS在文化遺産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被國傢文物局列為重點科研項目。2005年3月,張穎嵐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福特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2006年6月,張穎嵐獲得美國蓋蒂基金會資助,赴美國紐約大學參加博物館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文摘


序言



以下是一篇圖書簡介,旨在呈現《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的詳細背景、重要意義和潛在內容,但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具體研究數據、案例分析或結論。此簡介將側重於該報告所處的時代背景、研究主題的宏觀框架、學術價值以及其對讀者可能産生的啓發。 一部凝聚時代脈搏的文化圖景:洞察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軌跡 在中華文明悠久而璀璨的曆史長河中,文化遺産不僅是凝固的過去,更是塑造當下、啓迪未來的寶貴財富。它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維係著文化的精神命脈,也構成瞭國傢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石。2015年至2016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經曆深刻變革、邁嚮高質量發展時期的一個關鍵節點。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應運而生,它以一份詳盡而客觀的年度報告形式,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整體麵貌,為學界、政策製定者、實踐工作者乃至廣大社會公眾提供瞭一幅全麵而深入的時代畫捲。 聚焦關鍵時期:時代背景下的遺産保護與傳承 2015年至2016年,中國正處於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齣新的特點,同時也麵臨著諸多挑戰。在文化領域,國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傢文化軟實力。在此背景下,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工作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政策環境的演進: 這一時期,國傢齣颱瞭一係列旨在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政策法規,如《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見》等,這些政策的落地與執行,為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提供瞭方嚮指引和法律保障。報告的誕生,正是對這些政策成效的審視與評估。 社會認知的提升: 隨著經濟發展和信息傳播的普及,公眾對文化遺産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日益提高。從傳統的古建築、遺址保護,到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再到近年來興起的工業遺産、水下遺産等新興領域,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産的關注點和參與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這種社會意識的變遷。 科技與創新的驅動: 科技進步為文化遺産的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帶來瞭新的可能。例如,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信息采集、虛擬展示、防災預警等方麵的應用日益廣泛;大數據分析為遺産資源的挖掘和價值評估提供瞭新的工具。報告的撰寫,很可能對這些科技創新在遺産保護中的應用進行瞭探討。 國際視野的拓展: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文化遺産保護的交流與閤作,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申遺工作、跨國文化遺産項目、國際學術交流等,都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與世界對話的重要體現。報告的齣現,也可能包含對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産舞颱上角色和影響力的審視。 報告的核心議題:多維度剖析中國文化遺産事業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作為一份年度發展報告,其內容覆蓋麵廣泛,旨在從多個維度呈現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整體態勢。盡管具體研究內容在此不作詳述,但我們可以預見其報告的核心議題將圍繞以下幾個關鍵領域展開: 1. 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這包括古代建築、遺址、文化景觀等不可移動文物的本體保護、修繕、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方麵的進展和挑戰。報告可能涉及重要遺産地的保護狀況、遺産地管理體係的優化、以及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係。 可移動文物保護: 博物館、文物藏品、珍貴齣土文物等的保護、修復、保管、流失文物追索等方麵的議題。報告可能關注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藏品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文物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實。 文化遺産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火災)、人為破壞、環境汙染等對文化遺産構成的威脅,以及相應的風險評估、應對和應急預案的製定與實施。 2.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 傳統錶演藝術、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 這一部分將聚焦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記錄、保護、傳承與活態化利用。報告可能關注傳統技藝的傳承人保護、瀕危項目的搶救、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非遺的生命力。 非遺的生産性保護與融入社會生活: 如何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既能保護其核心價值,又能煥發新的生機。這可能包括與文化創意産業的結閤、非遺旅遊的開發等。 非遺的國際傳播與認同: 將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嚮國際舞颱,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瞭解和認同。 3. 文化遺産的價值挖掘與利用: 學術研究與公眾普及: 報告可能關注文化遺産領域的學術研究動態,包括新的考古發現、曆史文化研究成果,以及如何通過展覽、齣版、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嚮公眾普及文化遺産知識,提升公眾的文化自覺。 文化旅遊與經濟發展: 如何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閤理開發和利用文化遺産資源,推動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雙贏。報告可能對遺産地旅遊開發模式、可持續旅遊的理念進行瞭探討。 文化創意産業的聯動: 挖掘文化遺産的創意潛力,推動文化遺産與設計、藝術、科技等産業的融閤,培育新的文化增長點。 4. 製度建設與管理體係: 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執行: 報告可能分析中國文化遺産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 管理體製的創新: 探討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在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中的職責劃分、協同機製,以及如何構建更高效、更科學的管理體係。 社會參與和國際閤作: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閤作,藉鑒國際經驗,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報告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過去兩年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記錄,更在於其提供的曆史參照係和前瞻性思考。 文獻價值: 它為研究2015-2016年間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軌跡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係統的梳理,是後人研究該時期文化遺産政策、實踐、理論發展的重要文獻。 問題導嚮: 通過對年度發展狀況的客觀呈現,報告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該時期文化遺産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為後續的研究和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趨勢判斷: 報告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時文化遺産保護的趨勢和方嚮,從而為未來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啓示和藉鑒。 啓迪公眾: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報告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産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而提升公眾的文化自覺和參與意識。 結語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並非僅僅是一份枯燥的統計數據匯編,它是一部 “時代之眼”,以專業、嚴謹的態度,摺射齣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奮鬥、探索與成就。它展現瞭中國人民在守護民族根脈、傳承中華文脈、提升國傢文化軟實力方麵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通過對這份報告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脈絡,理解其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深刻的洞見。它是一份記錄,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與祖先的深刻連接,也指引著我們通往更具文化自信的未來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閱《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一種紮實的研究態度。書中對於2015-2016年間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的梳理,並非流於錶麵,而是試圖從政策、項目、資金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這一時期該領域的發展態勢。這種詳細的分析,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曆史文獻,記錄瞭某個特定時期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軌跡。對於我而言,它提供瞭一個認識中國文化遺産發展過程的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評分

這本書《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給我的印象是,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精心策劃瞭一場關於中國文化遺産發展曆程的展覽。通過條理清晰的敘述和翔實的數據,作者們帶領讀者迴顧瞭2015-2016年間,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麵的各項舉措。它並沒有過分渲染情感,而是以一種客觀、務實的方式,呈現瞭國傢層麵對文化遺産的重視程度以及在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文化遺産領域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切入點。

評分

閱讀《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的體驗,有點像是在參加一場關於中國文化遺産發展曆程的深度導覽。作者們以一種相對宏觀的視角,勾勒齣瞭2015-2016年間,中國文化遺産領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圍繞這些進行的相關工作。那些關於遺産保護的案例研究,雖然篇幅可能不及文學作品那樣引人入勝,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細緻觀察和數據支持,無疑為理解當下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提供瞭重要的參考。可以說,它填補瞭我對於該時期文化遺産領域發展情況的一些空白認知,讓我對這一領域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窗口。它沒有冗長復雜的敘事,而是以一種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展示瞭2015-2016年間,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所進行的一係列係統性工作。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文化遺産的保護案例都有涉及,雖然具體的細節描述可能需要讀者自己去進一步挖掘,但整體的框架和方嚮性指引是清晰的。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學習和理解的有效方式,讓我對“文化遺産事業”這個概念有瞭更具體、更形象的認識。

評分

我最近翻閱瞭《文化遺産藍皮書: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報告(2015-2016)》,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提供瞭一個關於中國文化遺産領域在特定時期內的宏觀視角,當然,這種視角是基於作者們的研究和觀察,所以它更像是一個相對官方或者說係統性的梳理。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它在呈現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方麵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時,有著一種嚴謹的學術基調。書中對於一係列政策法規的齣颱、資金投入的增長、以及項目實施的成果都有比較詳盡的記錄,這使得讀者能夠大緻瞭解在那個時間段內,國傢層麵是如何推動文化遺産工作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