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
定价:68.00元
作者:汪文顶、李树峰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9634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汪文顶、李树峰主编的《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围绕“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的主题,就“朱子理学、经学和文艺学研究”“朱子学派及其传播和影响研究”“朱子学与亚洲文化的关系研究”和“朱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朱子闽学在海峡两岸和亚洲的深远影响、促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朱子
朱子字说/朱杰人
从朱熹的历史学考察看朱子学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陈支平
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朱人求
君子亦有穷乎朱子困窘的刻书生涯/(中国台湾)许育龙
易
朱子易学揭要/张善文
复古求解放,返本以开新
——朱熹经学特色探究,以《周易本义》《诗集传》为中心/肖满省
韩儒田愚艮斋宗本朱子之易学析论/(中国台湾)赖贵三
从“几”的诠释论朱熹对《易》卜筮之道的理解与转化/(中国香港)周国良
《四库全书·周易本义提要》辨正/杨新勋
书
学术转型期的朱子尚书学
——从英译《尚书》看朱毒的儒家诠释学思想对理雅各布的影响/钱宗武
沈思芹
“怀疑”与“举业”
——朱熹说解《尚书》的两难课题/(中国台湾)朱浩毅
诗
朱熹“淫诗说”的理学实质与其诗经学的言情性/蔡方鹿赵聃
朱熹诗文观与当代诗词创作管窥/王巨川
诗无达诂与正解
——以朱熹《春日》为例/张立敏
性情与义理相通兼得的朱熹楚辞学/赵聃
礼
宋代婚礼亲迎礼考
——以朱子《家礼》为中心/和溪
朱熹《家礼》与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赵倩
春秋
朱熹春秋学思想与史学观/庄丹
四书
论朱熹对《大学》篇的经、传划分/(中国香港)黄君良
论朱子学对于《论语》“忠恕”的伦理学意义/金慧洙
理学
韩国性理学史上的“湖洛论争”
——以巍岩与南塘为中心/张品端
朱子学·新安理学·徽州文化/解光宇宋冬梅
元代文人与理学之关系/蒲宏凌
理学与画学形式上的影响/林若熹
余论
万历中期以后的“在朝王学”/邓志峰
警惕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陈 斐
略论先秦时期的摄盛仪轨/练春海
罗从彦著作版本考述/方彦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开篇对理学起源的追溯,到中间对不同学派思想碰撞的细致描摹,再到最后对这些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深刻洞察,整个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思辨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而是用清晰、富有逻辑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朱子学的核心精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既有理论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传统思想的当代意义。它不只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无声的交流。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结构化能力。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然,如同水到渠成,让人读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大量信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考证严谨,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消化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这种扎实的学风,让人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它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空泛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历史事实,让抽象的哲学思想落地生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独具匠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锐气。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尤其在描绘思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时,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张力。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对关键概念的深入剖析之中,作者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这种解读的深度,绝非泛泛之作可比。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领悟产生,这本书的耐读性非常高,它提供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是巨大的,远超书本本身的篇幅。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肃性与阅读的愉悦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对于那些对地域文化与思想史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纯粹的文本分析,而是巧妙地将地域特色融入到宏大的思想建构之中。通过细致的比对和深入的个案研究,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特定地域文化是如何滋养和塑造了特定的哲学流派,这种互动关系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学术的理解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与“普适性”之间张力的把握,这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文化根源的关怀。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说明如何将地方文化研究提升到具有世界视野的哲学讨论层面,其学术贡献是显著而深远的。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作者对待学术的态度极为审慎和谦逊,即便在阐述最具争议性的观点时,也保持着充分的论证铺垫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论述部分,它没有将历史视为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充满了迂回、张力与重塑。这种动态的历史观,让整个研究充满了生命力。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个有机联结的整体。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这本书的份量感,来自于其内容之扎实、论证之精深,以及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