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纳兰词 | 作者 | 纳兰性德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782825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48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收集的纳兰性德的词,是对纳兰性德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设置了注释、点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及作家境况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精华。
|
| 作者简介 | |
| 纳兰性德(1655-1685年),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是清代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一尺华丽,三寸忧伤,拈一朵情花,呷一口词香。以人生注解诗词,以诗词注解人生,纳兰词品鉴的ji致之作,容若向世人展示的另一种——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暂,但绝不黯淡或沉沦。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精装本的古籍影印本,装帧典雅,纸张的触感温润如玉,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诗词鼎盛的年代。甫一翻开,那细密的宋体字便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让人不由得放轻了呼吸,生怕惊扰了字里行间沉睡的幽魂。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设计上的考量,字距、行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冗长的篇章读起来也丝毫不觉拥挤和费力,反而有一种疏朗开阔的美感,这对于阅读需要反复揣摩的古典文献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对传统的敬意,书脊的粘合紧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远非一般批量生产的平装书可比拟。仅仅是捧着这本书,阅读的仪式感便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寻常的“书”,而是在抚摸一件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文物。那些墨香未散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每一次指尖的划过,都带着一种与古人对视的敬畏与亲近。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深度的沉浸体验,让阅读不再是信息的获取,而成为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朝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可以说是古朴与现代审美的一次完美邂逅,它没有盲目地追求过度华丽的装饰,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高级的质感。封面选用的那种哑光皮纹纸,低调地反射着室内的光线,触感略带粗粝,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开本的选择,它介于我们传统认知的“大开本”和“标准本”之间,既保证了排版的舒展性,又方便了日常携带和手持阅读,这无疑是体恤到了现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内页的印刷色彩控制得极其到位,黑色的油墨浓郁而不发洇,即便是细微的笔画也能清晰可辨,这对于需要细细品味古籍影印件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意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排版简洁至极,没有多余的介绍和花哨的图形,将所有的视觉焦点都集中在了主体内容的呈现上,这种“去繁就简”的处理手法,反而彰显出一种大家风范。它让我联想到了那些流传有序的孤本善本,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依然保持着其最初的克制与高贵。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种重量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了内容的厚重与排版的精良。
评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的装帧侧边工艺,许多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都会忽略掉侧边的处理,导致书页侧边参差不齐或者油墨堆积。然而,这一本的切边处理得极其平整光滑,如同切割后的水晶一般,每一页的边缘都非常干净利落,几乎看不到毛边。在光线下,侧边甚至能隐约看到纸张本身的纤维纹理,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视觉享受。而且,它的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这使得书本可以很舒适地平摊在书桌上,阅读时无需用力按压书页的中间部分,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很多时候,我们沉浸于内容,却忽略了载体的体验,但这本书显然在体验上下了大功夫。它鼓励读者将书摊开,进行长时间的精读和圈点,完全没有那种“书脊易裂”的心理负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让这本书在众多精装本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架上愿意反复拿取、随时翻阅的一件“良器”。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简直是送礼和自藏的两相宜的典范。外封套采用的是那种带有细微纹理的硬纸板,颜色是沉静的黛青色,与内封的米白色形成了优雅的对比。套封的设计思路非常巧妙,它没有把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印刷在显眼的位置,而是采用了一种烫金或烫银的细小字体,低调地嵌在角落,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发现感。打开套封,内层纸张的厚度都让人惊喜,内衬里衬着一层薄薄的保护膜,确保了在运输过程中书脊和边角不会受到任何挤压或磨损,细节之处见真章。我这次收到的书,边角完美无瑕,开箱时有一种全新的、未曾被触碰过的神圣感。这种精心的保护,体现了出版方对产品价值的深度认知——他们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对待的快消品,而是一件值得被珍藏的文化载体。即便是对于那些不常阅读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单凭这份精美的外在,也会激发他们翻开一探究竟的欲望,这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评分我必须得赞扬一下这个版本在校勘和注释处理上的严谨态度。虽然我是在阅读其影印的本体,但前言部分对于底本的考证介绍得极为详尽,从哪个版本的哪个朝代的哪个图书馆藏本选取影印,中间经过了哪些流传的波折,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信任基础。更难得的是,即便是作为影印本,它在关键的文字对照处,也做了极其细微的优化处理,比如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古字旁,或是在难以辨认的残损处,所做的微小批注或释文,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破坏原貌,又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现代读者的辨识。这种“不越俎代庖”却又“适时点拨”的分寸感,把握得极佳。它没有像某些版本那样,将大量的现代白话解释堆砌在正文旁边,搞得喧宾夺主,而是将释义部分规整在页脚或篇末,确保了主体文本的纯粹性与完整性。这种对文本“本体”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更接近于一种历史现场的还原,让人感到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