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出土文献(九)
定价:72.00元
作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7511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辑《出土文献》收录论文29篇,甲、金、战、汉均有,其中既有新材料的刊布,也有旧问题的新见。
内容提要
本书共收录论文29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战国简与战国文字、秦汉简及学术回忆五部分的内容,其中既有对具体出土材料的分析如对清华简(陆)较为集中的讨论,也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对读。另附有一篇吴振武先生在“清华简(陆)”发布会上的发言以及整理者对“清华简(陆)”的一则补充说明。
目录
吴振武: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發布會上的致辭
劉 影:周原甲骨新綴及相關問題分析
單育辰:説甲骨文中的“豕”
劉洪濤:甲骨金文“截”字補釋
——兼釋《詩經》中的“截”字
王 祁:西周早期南征青銅器群及相關史實考察
黃益飛: 史簋及相關問題
蔡一峰:叔多父簋銘“孫=”釋讀斟議
謝明文:競之 鼎考釋
陳穎飛:清華簡《良臣》散宜生與西周金文中的散氏
孫合肥: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札記
魏慈德:楚地出土戰國書籍抄本與傳世文獻同源異本關係試探
——以與《尚書》有關的篇章爲主
李家浩:楚墓文字中的“枕”字——兼談戰國文字中幾個从“臼”之字
蘇建洲:釋與“沙”有關的幾個古文字
羅小華:試論望山簡中的“彤幵”——兼論戰國簡册中的旗杆
王天然:《孔子閒居》成篇考
鄔可晶:《尹至》“惟胾虐德暴 亡典”句試解
姚道林:讀清華(壹)《保訓》篇札記一則
吴良寶:清華簡地名“ 、 ”小考
趙平安:清華簡第六輯文字補釋六則
石小力: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
王挺斌:清華簡第六輯研讀札記
劉樂賢:王莽“戒子孫”書考索——也談金關漢簡中一種與《孝經》有關的文獻
伊 强: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補考
姚 磊:《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考釋研究(十二則)
謝 坤:《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六則
周小鈺:試論北大漢簡《荆决》與敦煌《周公卜法》、《管公明卜法》的關係
魏宜輝:秦漢璽印姓名考析十題
王 偉: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藏兩枚新見秦官印
徐俊剛:出土漢印零識(二則)
祝敏申:回憶上海青年古文字學社(初稿)
關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的一則説明
作者介绍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个将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合而为一的校级科研单位。当前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特别是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摘
序言
无
这部《出土文献(九)》的学术价值,从其所属的系列和合作机构的背景就可以窥见一斑。它汇聚的专家群体的视野是宏大的,他们不仅关注文字本身,更关注文字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环境。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跨学科研究上的努力,比如将文献发现与当时的冶金技术、天文历法记录进行关联分析,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让文献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成了理解古代文明体系的一环。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即使是旁听,也能感受到那种严谨、求证、不轻易下结论的治学态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提供的是一种扎根于实物的、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
评分这部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的严谨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是考古学家在清理一块新出土的甲骨,小心翼翼,层层剥茧。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份需要全神贯注去研读的报告。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零散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能力,仿佛能透过那些斑驳的文字,直接与千年前的先贤对话。尤其是那些关于特定器物或铭文的考证部分,引用的文献和参照的实物照片,都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它真正做到了将“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的标签实至名归,那种学术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同类著作中少有的。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对某个历史时期的认知被重新搭建了一遍,那种知识构建带来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对于真正热爱历史和古文字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藏。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传统史学不太熟悉的“跨界”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世界运作逻辑的全新视角。它不再依赖那些被反复解读的传世文献,而是直面未经雕琢的原始材料,这无疑提供了更具冲击力的历史真实感。作者们在解读这些新材料时,并没有一味地“附会”旧说,而是敢于提出新的、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例如,其中一篇文章对先秦时期某一官职职能的界定,就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识。阅读这种前沿性的研究,就像是参与到一场正在进行的学术辩论中,那种思想碰撞带来的兴奋感,远超于阅读一本教科书。它真的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古代的认知,远未达到终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其实也反映了它的内在气质——克制而专业。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需要放大才能看清的拓片和照片,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对研究性质的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上的细致程度,很多关键概念的来源和争议焦点都有清晰的标注,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追溯到一手资料的出处,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这不像有些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了准确性,这部作品显然是经过了反复的校订和打磨。它给我带来的感觉是,这不是一份“匆忙赶工”的成果,而是一个团队长期、系统性研究的结晶。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因为专注其他部分而忽略掉的细节,这种耐读性非常高。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拿起这本《出土文献(九)》时,内心是有点惴惴不安的,毕竟“出土文献”这个领域本身就意味着晦涩和门槛高。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有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在牵引着读者。比如,在讨论某一批竹简的年代断代时,作者并不是孤立地给出结论,而是先从周边墓葬的年代学坐标入手,再结合简文的内容特征进行交叉比对,这种多维度的论证过程,读起来十分过瘾。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资料,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片段。虽然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强迫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个人认为,它对于理解早期中国社会结构和思想流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证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