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什么男人不听 女人不看地图
定价:28.80元
作者:(澳)皮斯,(澳)皮斯,罗玲妃,王甜甜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7420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两性沟通秘笈,全球热卖超过7000000册,反复再版150次以上。荣登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畅销书排行。英国《每日镜报》、英国《好书导览》、美国网络书店读者五颗星重磅推荐。 了解男女相处简单而必需的策略,告诉你两*重大的秘密。 她部:为什么他不敏感,不体贴,听不懂我的暗示,很少表达爱意?他问:为什么她不会看地图,只爱逛街,非要我承诺,废话连篇? 直达异性内心的心法,让你在职场、社交、婚姻中脱颖而出。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为什么男人不听 女人不看地图
内容提要
为什么男人看报纸时,会听不到把垃圾拿出去丢掉的要求?
为什么男人无法同时处理两件事?
为什么男人*怕女人哭?
为什么男人很少迷路,而女部分是“路痴”?
为什么女人要把地图颠倒过来看?
为什么女人很多话而男人不爱说活?
为什么女人偏爱嘴巴说说而不爱实际行动?
为什么女人一天要说2万字,而男人只想对着电视发呆?
男人女人就是这么不一样!本书完整解答了所有男人女人长久以来的心中疑惑,帮你窥见男人女人的秘密,精辟透彻。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你大呼过瘾,并且拍案叫绝、捧腹大笑!
href='#' target='_blank'>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为什么男人不听 女人不看地图
目录
前言
章 我们真的是同一种生物吗
第2章 女人――活动的雷达探测器
第3章 全是大脑惹的祸
第4章 是真的,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
第5章 为什么地图常常造成离婚
第6章 请注意:男女在乎的事物不同
第7章 我们身体里的化学“鸡尾酒”
第8章 是什么让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
第9章 男人、女人和性
0章 亲爱的,我们结婚吧
1章 男人女人真正想要什么
2章 为什么女人总想要更多鞋子
作者介绍
皮斯,其作品先后被翻译成50种语言,畅销100多个国家,累计已超过一亿零六百万册。他们研究两长达30多年,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作品,《身体语言密码》2007年被引进中国大陆,被评为2008年度新华书店受读者欢迎好书。他们关于两的书《为什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生怕落入俗套的“两性对立”叙事中去。然而,作者的叙事结构异常严谨,大量援引了心理学实验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这本书的论证基础非常扎实,避免了空泛的“感觉分享”。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工具箱。例如,关于“空间感”和“情绪记忆”的章节,对我理解伴侣为什么对某些旧事耿耿于怀,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我过去总认为,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为什么要反复提及?但书中解释了,在某些认知模式中,“情感发生时的环境细节”与“事件本身”是深度捆绑的,消除情绪需要对整个“场景”进行重新校准。这种对底层机制的剖析,让我不再简单地将对方的“纠缠”视为无理取闹,而是视为一种尚未完成的“情绪归档工作”。因此,我现在会更有耐心,尝试去“重现”或“确认”那些被忽略的感受细节,而不是急于用逻辑去“关闭”话题。阅读体验是严肃而富有启发性的,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餐读物”。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标题起得非常抓人眼球,但内容远远超出了任何刻板印象的肤浅解读。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模式差异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只是恰好选择了两性关系作为主要的观察场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信息处理路径”的描述。男性倾向于采取一种“目标导向型”的过滤机制,关注效率和解决方案;而女性则更偏向于“关系建构型”的梳理,重视过程和情感的联结。我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我工作中的项目管理上,效果竟然出奇地好。面对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我不再急于抛出“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先花时间倾听团队中不同成员(无论男女)对问题的全方位感受和顾虑,这使得最终的方案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把那些被归结为“性格缺陷”或“沟通不畅”的现象,提升到了“认知架构”的层面来探讨,这使得一切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学习、可以优化,而不是徒劳地互相指责。它拓宽了我对人类心智多样性的理解边界,让我不再把差异视为障碍,而是视为互补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是那种极其冷静、近乎科学报告的风格,但正是这种克制,让它在处理敏感的性别话题时显得格外有力。它成功地剥离了社会文化投射在两性互动上的那些陈旧标签,直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需求表达的委婉性”的讨论。很多时候,女性表达需求时,常常会采取一种“情境铺垫”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主动感知”到她的意图,这在奉行“直接指令”原则的沟通体系中自然会失效。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指责哪一方“太笨拙”,而是详细描绘了这种“语境依赖型表达”的进化优势和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它教会了我如何将“暗示”的信号,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请求”。这种“翻译”过程,让我的伴侣也明显感觉到了轻松,因为他不再需要像侦探一样去挖掘我每一句话背后的“真正目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之间的交流效率提高了至少百分之四十,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提升。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所展现的“非对称信息接收”所带来的长期累积效应。它没有将两性差异描绘成黑白分明的两个极端,而是展示了一个连续的光谱,以及个体在光谱上的自然倾向。我过去一直以为,只要我“足够爱”对方,沟通就应该是自然而然、心领神会的,但这本书打破了这种浪漫化的幻想。它告诉我,如果不对“自然倾向”进行后天的、有意识的调整,那些细微的、每天都在发生的误解,会像微小的地质活动一样,最终导致关系地壳的断裂。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情绪负荷分配”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不公平”,源于对彼此“隐形工作量”的集体性忽视。这本书不是让你去指责对方“为什么不理解”,而是让你建立一套更精细的雷达系统,去主动识别并确认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维系日常运转的微小努力。这是一种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建设”的思维升级,读完后,我对待任何重要的长期合作关系,都会带着这种新的“结构分析”视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社交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尤其对于那些在亲密关系中感到沟通障碍的人来说,它提供了异常清晰的视角。我以前总觉得,我和伴侣之间那些重复出现的争执,无非就是谁洗碗、谁倒垃圾的小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根本不在于那些具体的家务分配,而是我们解读彼此信号的方式存在着天生的“系统差异”。作者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将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背后的潜台词一一剖析出来。比如,当她说“你好像没在听我说话”时,我脑子里想的是我已经听到了所有字面意思,但书里解释了,那其实是一种对“情感连接”缺失的呼唤。这种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让我对自己过去那些草率的回应感到汗颜。它让我开始练习一种“回声倾听”的技巧,不是为了反驳,而是为了确认对方的情绪状态。这种转变,哪怕只是在几个小小的交流场景中,都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家里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争吵的频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在真实生活中操作的“语言解码器”,让误解不再是必然的宿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