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155334 |
| 出版年份: | 2004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8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4.50元 |
| 实际重量: | 4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节 音及音的性质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乐音体系
第四节 音名与音组
第五节 音域与音区
练习一
第二讲 音律
节 标准音和C
第二节 复合音与分音列
第三节 十二平均律
第四节 五度相生律
第五节 纯律
第六节 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 自然全音与变化全音
练习二
第三讲 五线谱记谱法
节 什么是记谱法
第二节 音符与休止符
第三节 增长基本音符和基本休止符时值的记号
第四节 五线谱的线与间
第五节 谱号
第六节 变音记号
第七节 省略记号
第八节 演奏法方面的记号
第九节 装饰音记号
第十节 乐谱的正确写法
练习三
第四讲 节奏节拍
节 节奏与节拍
第二节 各种拍子
第三节 各种拍子的音值组合法
第四节 节奏中音的强弱关系
第五节 切分音切分节奏切分效果
第六节 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第七节 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练习四
第五讲 音乐的速度与力度
节 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第二节 音乐速度的标记
第三节 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第四节 音乐力度的标记
练习五
第六讲 音程
节 什么是音程
第二节 音程的名称与标记
第三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
第四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第五节 度数相同而音数不同的各种音程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第七节 音程的转位
第八节 等音程
第九节怎样识别和构成音程
练习六
第七讲 和弦
节 什么是和弦
第二节 三和弦
第三节 七和弦
第四节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第五节 等和弦
第六节 怎样识别和构成和弦
练习七
第八讲 调及调关系
节 什么是调
第二节 升号调与降号调
第三节 等音调
第四节 调的五度循环及调关系
练习八
第九讲 调式
节 调式调性主音音阶
第二节 自然大调式
第三节 三种小调式
第四节 五种五声调式
练习九
第十讲 调与调式
节 调与调式的组合
第二节 关系大小调
第三节 同宫各调
第四节 同主音调式
第五节 等音调式
第六节 怎样确定调与调式
练习十
第十一讲 调式中的音程
节 什么是调式中的音程
第二节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不稳定音程的解决
第三节 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第四节 怎样确定一个音程可能属于哪些调式
第五节 音程在音乐中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练习十
第十二讲 调式中的和弦
节 调式中和弦的名称及标记
第二节 自然大小调中的和弦
第三节 和声小调中的和弦
第四节 属七、导七及其解决
第五节 怎样确定一个和弦可能属于哪些调式
第六节 和弦在音乐中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
练习十二
第十三讲 转调
节 什么是转调
第二节 转调的意义
第三节 转调的类别
第四节 怎样找出近关系调各调式
练习十三
第十四讲 调式变音及半音音阶
节 什么是调式变音
第二节 导音的形成、解决与消失
第三节 具各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
第四节 半音音阶
练习十四
第十五讲 讲移调
节 为什么要移调
……
第十六讲 关于旋律的基础知识
答案
不仅适用于音乐院校、师范类音乐院系的学生、还可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准备报考音乐院校的考生。
这本音乐理论教材的排版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远非我过去接触过的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可比。封面色彩沉稳又不失活力,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都体现出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装帧质量很高,纸张厚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教材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复杂概念的图示化处理非常到位,那些原本抽象的音程关系、和弦结构,通过清晰的五线谱实例和辅助图表,变得直观易懂。比如讲解调式转换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编码来区分主音和导音的变化,这种视觉辅助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乐理概念引入时采用的循序渐进的逻辑链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置于一个更大的音乐语境中去解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功能性,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教条,而是在探索一门严谨的艺术规律。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音乐理论的人,也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使得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宏大叙事感令人印象深刻,它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音乐逻辑体系。我发现,作者在构建每一个章节时,都似乎预设了一个“对话者”——一个渴望系统性、全面性知识的学习者。它的章节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前一节学习的知识点,会在后续章节中以新的角度被重新审视和深化,形成了知识的螺旋上升结构。比如,对节奏复杂性的讨论,从最初的拍号和节拍概念引入,随后便自然过渡到复节奏和自由节拍的分析,两者之间没有生硬的跳跃,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例子将听觉体验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这种编排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读者一种整体性的音乐思维,即明白任何一个孤立的乐理现象都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希望建立扎实基础,并最终能够自主分析和构建音乐作品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尊重音乐的艺术性和逻辑性并重。在内容覆盖上,它做到了对传统乐理的全面覆盖,包括了和声学、对位法的基础概念,以及对调性和无调性音乐的初步接触。然而,与其他强调规则至上的教材不同,这本书在讲解规则时,总会穿插一些关于“听感”的描述。例如,在讲解不协和音程的处理时,它会引导读者去辨别那种张力是如何被解决的,强调听觉感受在乐理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将“耳听为实”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教学蓝本;而对于渴望深入理解音乐世界奥秘的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把能够开启音乐殿堂大门的钥匙,系统、权威且充满启发性。
评分我是一名有多年演奏经验的乐手,接触过不少专业乐理书籍,但很多内容都偏向于学术化,阅读起来更像是啃读一份晦涩的文献。然而,这本书在保证专业深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用性”的体现。它没有沉溺于过多的历史考证或过于冷僻的理论分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实际创作和演奏中最核心、最常遇到的乐理知识进行提炼和深化。例如,书中对于功能和声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属-主”的固定模式讲解,而是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色彩变化与模糊性处理,这对于我进行曲式分析和即兴伴奏的拓展非常有启发。它在举例时使用的音乐片段选择也十分独到,涵盖了古典、浪漫乃至二十世纪初期的经典作品片段,而非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式的僵硬范例。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编写思路,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提升演奏和理解能力的高效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自学者,我常常在面对厚重的教材时感到无助,不知道如何平衡理论的广度与学习的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它通过在关键概念旁设置的“深度拓展”或“听觉提示”的小栏目,为不同学习阶段的读者提供了灵活的选择。基础知识点讲解得深入浅出,确保了入门的顺畅;而那些拓展部分,则为有一定基础,希望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挑战和养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术语堆砌,使得阅读体验相对轻松。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书中似乎无形中融入了一种鼓励批判性思考的导向,它不会直接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从而激发我们对音乐现象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教学理念,远比填鸭式的灌输要有效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