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余嘉锡:国学发微
定价:42.00元
作者:余嘉锡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余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录学家,对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余嘉锡:国学发微》收入其《太史公书亡篇》等名世佳著及《四库提要辩证序》等论文。《版本通义》是继叶著后,版本学的又一部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求真”的精神。作者在考证某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时,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史料的反复推敲,让我深受触动。他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搜集、对比、分析,直到找到最可靠的证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尤为珍贵。书中对某个古代注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学者之间在理解同一部经典时产生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学识。作者在梳理这些差异时,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够清晰地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客观公正的立场,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我曾经对某些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修正。作者并非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评价”,而是通过展示大量的史料和分析过程,让你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具启发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国学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的严谨过程,是始终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抽丝剥茧,追溯文献的源头,辨析字句的真伪,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古代学者对其著作进行反复修订,甚至在晚年才臻于完善的过程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知识的迭代与升华,也看到了一个人对学术的执着与敬畏。不仅仅是关于大师的“神话”,这本书更关注的是“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的学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智慧。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姿态,去呈现他们的学术轨迹。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每一个推断。他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去发现。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自己辨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治学精神,一种怎样的求知态度。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国学研究,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热忱。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颇有“古道热肠”的书。初翻开,我便被书名吸引:《余嘉锡:国学发微》。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召唤,一种对失落经典的追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探求。我仿佛看到一位饱学之士,披阅古籍,手不释卷,在尘封的文献中寻觅遗珠,在繁芜的注解中拨开迷雾。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温润而坚定的笔触,描绘了国学研究的艰难与必要。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前人如何筚路蓝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到此处,我深感责任重大,仿佛自己也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书中对某个典籍流传过程的细致梳理,对某位先贤思想演变的严谨考证,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考据与解读融为一体,让那些古老的名姓和著作重新鲜活起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尤其是当作者在某个细节处,通过一番精巧的比对和推断,揭示出一段被忽视的历史真相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是阅读此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它让我明白,国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而是可以被每一个有心人触摸、理解、甚至发扬的鲜活存在。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上头”的书。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国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认知层面,比如一些著名的古代典籍或者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然而,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更精深的领域。作者在论述某个古代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时,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史料的翔实度,令人叹为观止。他并非简单地陈述某个学派的观点,而是深入剖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它与其他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洞察相结合,让整个学术史的演进过程,在我脑海中变得清晰而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思路。他不会回避争议,而是直面问题,通过引证大量的史料,层层递进,最终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有时候,他的论证过程本身,就比结论更加精彩。读到此处,我仿佛与作者一起,沉浸在那段充满智慧碰撞的年代,感受着思想的火花。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现在看似理所当然的知识,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前人的心血和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精神传承”的书。作者在谈及某个古代文人对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时,那种对传统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的辩证关系,让我受益匪浅。他没有盲目地赞美古人,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书中对于某个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起伏的描绘,更是触动了我。它让我看到,再伟大的思想,也需要经历时代的考验,也需要有后人去发掘和阐释。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这些枯燥的学术考证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他能够将那些深奥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微言大义”的解读,作者能够从那些寥寥数语中,挖掘出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历史信息,仿佛点石成金。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国学”,它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活在我心中的智慧之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