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 | 作者 | 陳先行、郭立暄 | 
| 定價 | 360.00元 | 齣版社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650408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上海圖書館藏是第二大館,有古籍善本178000冊,其中經題跋者多達1700餘種,內容涉及藏書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傳之多寡,價值之貴賤,乃至與書籍相關的友朋交往,經濟生活。這些未經發錶者為多;即使已見於刻印者,也常有因刊刻時齣現訛奪或業經作者增刪而與原書所題存有差異,2013年辭書社將該館善本題跋以四色彩印影印齣版,為學術界提供豐富的原始文獻。為進一步為讀者提供方便,同時提高古籍普及性,作者陳先行、郭立暄將原有《真蹟》進行識讀點校,並將多年來的研究考據成果《版本考》附於書末,供廣大讀者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陳先行,祖籍江蘇溧水。自1973年起師從顧廷龍、潘景鄭兩先生習版本目錄學、金石學。長期從事圖書館古籍、碑帖考訂與編目工作,先後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中國叢書綜錄》修訂,並主持編纂上海圖書館普通古籍目錄。著有《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獲3屆中國圖書奬。現任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郭立暄,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  |  
| 目錄 | |
|  前言 凡例 經部 總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樂類 春鞦類 孝經類 四書類 群經總義類 小學類 史部 紀傳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史評類 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録類 金石類 子部 總類 儒傢類 兵傢類 法傢類 農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藝術類 譜録類 雜傢類 小説傢類 類書類 釋傢類 道傢類 新學類 集部 楚辭類 漢魏六朝彆集類 唐五代彆集類 宋彆集類 金彆集類 元彆集類 明彆集類 清彆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類 麯類 叢部 版本考 書名索引 題跋著者索引 室名彆號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將2013年齣版的《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蹟》進行全麵識讀點校,排印成上下兩冊。並於文稿末附上作者十餘年來在版本目錄上的研究成果,輯成《版本考》,糾正瞭《中國善本總目》及《真蹟》本身的一些訛誤,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奇妙的“共鳴感”。讀著那些曆經滄桑留下的字句,我思考的不是古人“寫瞭什麼”,而是他們“為什麼寫下這個”。比如,某位官員在宋本上標注的對某段文字的感嘆,放在他當時的政治處境下,或許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隱喻。這種對“言外之意”的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語境的理解。它強迫你放慢速度,去體察時間流逝帶來的沉澱。我嘗試著去模仿那些題跋的語氣和筆法,雖然效果迥異,但這種精神上的代入感,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參與到瞭這場跨越百年的文化接力之中。這比閱讀任何敘事性強的曆史小說都更引人入勝,因為它完全基於真實發生過的曆史瞬間。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氣息。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紋理的質感,拿在手裏把玩,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印刷的清晰度和排版的美觀度也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尤其是那些需要仔細辨識的細微筆觸和印章痕跡,都得到瞭完美的呈現。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尤其欣賞的是,編者在版式設計上花費的心思,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獻整理工作,變得賞心悅目,讓人願意沉下心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對於愛書之人來說,這樣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敬意與用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版本學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匯集和整理工作無疑是浩繁而艱巨的,涉及到對大量不同載體、不同年代、不同流傳有序的善本進行細緻的比對和考證。這種基礎性的文獻工作,是後世研究者攀登高峰的基石。我特彆關注瞭不同時期對同一部重要著作的批注差異,這其中蘊含著學術思潮演變的脈絡。對於那些難以辨認的模糊字跡,編者的注釋清晰到位,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進行學術研究的門檻。它不是一本供快速消遣的讀物,而是需要帶著放大鏡和研究熱情的工具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啓發,真正做到瞭“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價值。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它沒有直接敘述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通過那些鈐印、題識、批注這些“微觀”的文本,巧妙地勾勒齣瞭曆代文人墨客在閱讀這些珍本時的心境和活動軌跡。我仿佛能想象到古代的學者們,手持著這些典籍,在油燈下,蘸著墨汁,鄭重地在扉頁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那種與古籍的生命進行連接的儀式感,躍然紙上。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實則串聯起瞭一條綿延不絕的知識傳承鏈條。特彆是對那些名人題跋的解讀,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學識之外的性情側麵,比如他們的交往、他們的收藏癖好,甚至是他們當時對某一學說流派的微妙態度,這遠比單純的史書敘述來得生動和人性化。
評分從圖書館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研究館藏資源的使用流嚮和價值實現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它展示瞭那些“養在深閨”的珍貴典籍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實際接觸、被珍視、被增益價值的。很多我們今天看到的權威定論,可能就是某位前人某次不經意的題跋所奠定的基礎。這本書的係統性整理,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善本上的零碎信息,匯集成瞭一個可以供人係統研究的數據庫。這對於理解上海圖書館的館藏特色及其曆史貢獻,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它提醒我們,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藏”,更在於“用”和“被記錄”。對於誌在研究中國古籍流傳史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案頭必備的寶典,其索引的詳盡程度也令人稱道,檢索起來非常便利高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