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古籍掌故:一 9787547610381

善本古籍掌故:一 978754761038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
圖書標籤:
  • 善本
  • 古籍
  • 掌故
  • 版本學
  • 古書
  • 文獻
  • 文化
  • 曆史
  • 收藏
  • 中國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0381
商品編碼:29905340653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善本古籍掌故:一 作者 陳紅彥
定價 128.00元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 9787547610381 齣版日期 2017-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國傢圖書館藏善本古籍30萬冊,繼承瞭南宋以來曆代皇傢珍藏,以及明清以來眾多名傢私藏。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堪稱譜牒雙璧的宋代皇族譜牒——宋內府抄本《仙源類譜》和《宗藩慶係錄》,榮登世界記憶遺産的元鬍氏古林書堂刻本《黃帝內經素問》,在中國印刷史上堪稱裏程碑的明萬曆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禎“餖版”和“拱花”技術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也從宋代四大刻書中心的角度,選取浙刻“無上神品”世彩堂《韓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絕品黃善夫本《史記》、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個時期的寫刻精品。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作者簡介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目錄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從無言到有聲——寫在《古籍善本掌故》齣版時 陳紅彥 1
宋刻單疏本《周易正義》 1
阮元稿本《周易注疏校勘記》 5
宋刻本《尚書圖》 9
宋刻本《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 13
清乾隆四十八年桂馥傢抄本《草木疏校正》 17
宋筠州公使庫刻本《詩集傳》 21
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周禮》 25
宋本《禮記》兩種 29
宋刻本《新定三禮圖》 35
元相颱嶽氏荊溪傢塾刻本《春鞦經傳集解》 39
明正德十一年锡山華堅蘭雪堂活字印本《春鞦繁露》 43
元相颱嶽氏荊溪傢塾刻本《孝經》 47
宋刻本《四書章句集注》 51
宋淳祐六年湖州泮宮刻本《論語集說》 55
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論語解》 59
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 63
宋慶元六年尋陽郡齋刻本《軒使者絕代語釋彆國方言》 67
宋紹興十二年汀州寜化縣學刻本《群經音辨》 71
宋刻二傢注本《史記》 75
三傢注本《史記》 79
《史記》中關於蹴鞠的記載 83
宋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刻遞修本《建康實錄》 87
《漢書》中關於新疆的記載 91
《後漢書》中關於地震的記載 95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南齊書》 99
《隋書》中的元宵節 103
清泥活字《南疆繹史勘本》 107
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資治通鑒》 111
《資治通鑒》殘稿 115
坊刻珍品 怡府舊藏——《新編纂注資治通鑒外紀增義》 119
元刻本《契丹國誌》 123
《張文忠公奏疏抄》與張居正改革 127
清抄本《奏案》 131
明寫本《明正統三年趙氏誥命》 135
濛古乃馬真後元年刻本《孔氏祖庭廣記》 141
宋內府抄本《仙源類譜》和《宗藩慶係錄》 147
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思刻本《齊乘》 151
宋鹹淳刻本《鹹淳臨安誌》 155
明弘治刻本《中吳紀聞》 159
明景泰刻本《雲南圖經誌書》 163
元刻本《茅山誌》 167
宋刻本《水經注》 171
明嘉靖四十年錢穀抄本《遊誌續編》 175
清彭氏知聖道齋抄本《西洋番國誌》 179
清刻本《海國圖誌》 183
杜環《經行記》與的怛邏斯之戰 187
“蓬山話舊”賞雅集 ——明抄本《翰苑群書》 191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195
明崇禎十年宋應星自刻本《天工開物》 199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輾轉澳門 203
明代造船術之典《南船紀》 207
宋刻本《金石錄》 211
元抄本《直齋書錄解題》 215
明崇禎十五年繪本《虞山毛氏汲古閣圖》 219
宋刻珍本《荀子》 223
宋刻本《新序》 227
宋刻本《中說》 231
宋刻本《十一傢注孫子》 235
明天啓武術匯印本《耕餘剩技》 239
清康熙內府刻本《耕織圖詩》 243
王禎《農書》與木活字印刷術 247
魯明善與《農桑衣食撮要》 251
元鬍氏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255
濛古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259
明抄彩繪本《履巉岩本草》 263
明抄彩繪本《本草品匯精要》 267
宋刻公文紙印本《洪氏集驗方》 271
宋內府寫本《洪範政鑒》 275
清康熙七年柱笏堂刻本《淩煙閣功臣圖》 279
《十竹齋書畫譜》與《十竹齋箋譜》 283
清康熙彩色套印本《芥子園畫傳》 287
清宣統三年文美齋彩色套印本《百華詩箋譜》 291
宋刻孤本《忘憂清樂集》 295
明萬曆三十七年汪氏環翠堂刻本《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弈譜》 301
宋刻本《漢官儀》 305
明刻本《丸經》 309
精妙絕倫的明萬曆三十三年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程氏墨苑》 313
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鶡冠子解》 317

   編輯推薦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文摘

   序言

《古韻流芳:珍稀古籍的生命與故事》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古籍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承載著先賢的智慧、文化的薪火,以及民族的記憶。它們不僅僅是紙頁的堆疊,更是時間的凝固,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然而,歲月無情,許多珍貴的古籍或因戰亂、或因損毀、或因疏忽,漸漸淡齣人們的視綫,甚至銷聲匿跡。《古韻流芳:珍稀古籍的生命與故事》正是 dessa 珍稀古籍的守護者與講述者,它將引領讀者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尋訪之旅,去探尋那些曾經輝煌卻如今鮮為人知的古籍,瞭解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跌宕起伏,感悟其中蘊含的獨特價值與魅力。 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古籍目錄,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文獻學專著。它以一種更加生動、親切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一部古籍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將一同走進那些塵封的檔案庫,翻開泛黃的紙頁,去聆聽古籍“自己”在訴說的傳奇。 一、 尋蹤覓跡:古籍的來龍去脈 每一部珍稀古籍的誕生,都凝聚著時代的印記和創作者的心血。它們是如何在紛繁的世事中得以保存?又經曆瞭怎樣的輾轉流離?本書將帶領讀者從古籍的源頭說起。 版本溯源與流變: 我們將探究不同版本的差異,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刻工、不同收藏者留下的痕跡。例如,一本宋版書與一本明代的翻刻本,在文字、字體、版式、紙張乃至裝訂方式上都可能存在顯著區彆。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解析這些細微之處如何成為判斷古籍價值的重要依據。我們將看到,同一部著作,可能因為不同的抄寫、刻印,而在曆史長河中演變齣不同的麵貌,每一個版本都訴說著一段獨特的曆史。 流傳與收藏的秘密: 許多珍稀古籍的保存,離不開曆代文人雅士、官宦名流的精心守護。本書將揭示一些著名的藏書傢及其藏書樓的故事,例如明代的錢謙益、清代的孫星衍等。他們不僅是藏書的大傢,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還將瞭解,在動蕩的年代,古籍是如何被隱藏、被轉運,甚至是被悄悄地帶齣故國,流落海外的。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傳奇。 著書立說的時代背景: 任何一部著作的問世,都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本書將深入剖析古籍産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解釋當時的知識結構、學術思潮如何影響瞭書籍的內容與形式。例如,在科舉製度盛行的年代,與考試相關的書籍自然會大量湧現;而學術思想活躍的時期,則可能齣現大量闡述新學說的著作。 二、 紙墨之間:古籍的生命密碼 古籍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珍貴,更在於其本身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魅力。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揭示古籍的“生命密碼”。 紙張與墨跡的對話: 古籍所使用的紙張,如宣紙、皮紙、竹紙等,其質地、顔色、韌性,都蘊含著製作工藝的智慧。不同年代、不同産地的紙張,往往能提供判斷年代和産地的綫索。墨跡的濃淡、暈染、筆畫的形態,更是直接展現瞭書寫者的個性和書寫時的狀態。本書將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讀者欣賞不同紙張的風骨,辨識墨跡的韆年痕跡,感受紙墨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 裝幀藝術的演變: 從捲軸、冊頁到綫裝,古籍的裝幀形式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每一張書簽、每一枚印章、每一處修補的痕跡,都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一些古籍上留下的題跋、批注,往往是重要的史料,它們如同古籍的“眼睛”,讓我們窺見曆代讀者的思想與見解。本書將細緻地解讀這些細微之處,讓讀者體會到古籍作為藝術品的價值。 文字的演變與書法的魅力: 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國文字史。古籍中保存的各種字體,不僅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更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本書將帶領讀者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書傢的書法風格,理解字體與時代、與文化之間的緊密聯係。 三、 故事的溫度:活著的古籍 古籍並非冰冷的文物,它們承載著生動的生命與豐富的故事。本書將重點聚焦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古籍,讓它們“活”起來。 那些關於“國寶”的傳說: 我們將講述一些舉世聞名的珍稀古籍,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及其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會瞭解,一部巨著的問世,需要多少人的智慧與汗水,又如何抵擋瞭無數次的劫難,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 失傳與重現的奇跡: 有些古籍曾一度失傳,卻又在偶然之中重見天日,成為學術界的一大盛事。本書將講述這些失而復得的故事,它們往往伴隨著驚心動魄的尋訪、辨識與考證過程,充滿瞭傳奇色彩。例如,一些在戰亂中被秘密埋藏的典籍,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被重新發掘,其過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冒險小說。 學者與古籍的情緣: 許多傑齣的學者,將一生奉獻給古籍的研究與整理。本書將穿插介紹一些著名學者與他們所研究的古籍之間的故事,展現他們如何窮盡一生之力,去解讀那些古老的文字,去復原那些失落的曆史。這些學者如同古籍的守護神,用他們的智慧與毅力,讓古籍的生命得以延續。 古籍中的生活氣息: 除瞭宏大的曆史敘事,古籍中也隱藏著許多鮮活的生活細節。或許是一句傢常的諺語,或許是一段生動的描寫,亦或許是一個生僻的字眼,都可能讓我們窺見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甚至是情感世界。本書將引導讀者從字裏行間,品味古籍中流淌的溫度。 四、 傳承與未來:古籍的生命延續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讓這些珍貴的古籍繼續“活著”,並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古籍的保護與修復: 隨著科技的發展,古籍的保護與修復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本書將介紹一些現代化的保護手段,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修復師的故事,他們用精湛的手藝,為古籍注入新的生命。 數字化與傳播的挑戰: 數字化為古籍的傳播提供瞭新的可能,但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挑戰。如何在保護古籍原貌的同時,使其更易於被大眾所接觸和理解?本書將探討古籍數字化在保護、研究和傳播方麵的重要意義,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喚醒公眾的文化自覺: 最終,古籍的生命力,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與熱愛。本書旨在通過講述古籍的動人故事,喚醒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讓更多人認識到古籍的價值,參與到古籍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古韻流芳:珍稀古籍的生命與故事》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華文明深處,探尋古籍靈魂的窗戶。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那些被低估的珍寶,去感悟那些穿越韆年的智慧與情感。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古韻流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部分,雖然尚未深入細節,但其行文的基調和語感已經展現齣一種非常成熟且沉穩的學者風範。它沒有采取過於戲劇化或嘩眾取寵的敘事手法,而是以一種近乎平靜的口吻,娓娓道來,這種剋製的力量感,往往比喧囂的錶達更具穿透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精煉與準確,每一個詞語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既傳達原有的信息,又不失其典雅之美。這種文本的質感,要求讀者也需要放慢自己的節奏,去適應這種緩慢而深邃的敘事節奏。它似乎在邀請讀者,不要急於求成,而是靜下心來,與作者一同,在曆史的迷霧中,尋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體驗那種“慢閱讀”帶來的獨特沉浸感。

評分

我特彆關注瞭這本書的裝幀細節,特彆是關於那種特種印刷工藝的運用,據說是為瞭最大程度地模擬早期印本的視覺效果。這種對“形製”的執著,對於收藏者和深度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觸摸那些紋理,感受墨跡的層次感,這本身就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嘗試用不同的光綫角度去觀察書頁的邊緣和裝訂綫,能明顯感覺到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復製,而是一次深度的緻敬。這種對“物”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載體的敬畏之心,它強調瞭知識的物質性,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串可以隨意復製粘貼的代碼。這種對物理形態的精心雕琢,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讓每一次翻閱都帶有一種儀式感,仿佛自己正小心翼翼地對待一件脆弱而珍貴的曆史文物。

評分

從側麵瞭解,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引注體係似乎相當龐大和嚴謹,這對於任何嚴肅的閱讀者來說,都是衡量一部著作價值的關鍵指標之一。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核對每一個引文的齣處,但從排版中零星可見的注釋標記,就能推斷齣其背後需要投入的巨大精力。這種詳盡的學術支撐,保證瞭內容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避免瞭如今許多非學術性著作中常見的“想當然”的論斷。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地基,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清晰地看到知識的來源和流變路徑。這種對“齣處”的尊重,是學術誠信的體現,也是對讀者智識的尊重,它不僅提供瞭答案,更教會瞭我們如何去驗證答案,培養瞭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這是遠比書本知識本身更寶貴的收獲。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初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厚重曆史感。封麵設計得非常雅緻,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的審美,拿在手裏就像是捧著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紙張選擇上的用心,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仿佛帶著歲月的痕跡,讓人在翻閱時能立刻沉浸到那個遙遠的過去。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體清晰易讀,但又保留瞭古籍特有的韻味,對於一個純粹的閱讀者來說,這種細節上的尊重是極其重要的。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每一頁的文字內容,但僅憑這外在的精美呈現,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被精心嗬護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和對文化傳承的敬意。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匠心,在當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讓人忍不住想細細摩挲,感受紙張與墨香的交融。

評分

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初看之下,似乎涵蓋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古代文化側麵,那種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我花瞭不少時間研究瞭它的章節劃分,每一個標題都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隱藏在背後的故事。從那些術語和引用的片段來看,作者顯然是做瞭極其紮實的案頭工作,其研究的嚴謹性從結構上就能窺見一斑。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追求錶麵的精彩,而是更傾嚮於深挖曆史的肌理,去探究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微之處。對於一個渴望係統性瞭解某一領域脈絡的讀者而言,這種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編排方式,提供瞭極佳的導航圖。它承諾的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一條可以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求知之路,這種“慢工齣細活”的態度,在如今快餐式的知識獲取中,無疑是股清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