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精装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精装本))
定价:118.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001043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学者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那些对中国近代学术史感到迷茫的读者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我一直觉得,要想理解今天的中国,就必须了解近三百年间的学术脉络,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的“新校本”定位,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打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清晰的逻辑。 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对晚清时期学术转型的论述。从传统的儒家经学如何受到冲击,到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再到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没有简单地将这一过程描绘成“全盘西化”的论调,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学者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所做的独立思考和艰难抉择。这种 nuanced 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当我翻开这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时,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和纸张所吸引,这是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良好开端。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学术界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经历转型、发展与变革的。这本书正是以一种宏大而清晰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 书中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梳理,比如考据学、朴学、实学等,都写得非常透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学派的形成背景、核心主张以及它们在整个学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如“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等时期学术思想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事件的陈述,更侧重于思想的碰撞与演变,以及学者们在面对时代挑战时的思考与挣扎。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就被它厚实的精装质感所吸引,书页的纸张触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有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我一直对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非常好奇,尤其想了解不同时期学术思潮是如何演变、融合、甚至对抗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学术地图,带领读者穿越清代中叶的朴学繁荣,再到晚清的西学东渐,以及民国时期的学术转型。 其中关于“西学东渐”的章节,我读得尤其投入。作者并没有将西方学术简单地视为“先进”的符号,而是细致地考察了它在传入中国过程中的本土化、选择性接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比如,关于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的讨论,以及如何将西方学术体系融入中国教育体系的种种探索,都写得非常生动,充满了历史的张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那个时代的一批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思考与抉择。
评分这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新校本”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简直就是一次学术寻宝之旅!我一直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思潮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过于艰深,总让我望而却步。这次拿到这本精装本,厚重而典雅的装帧就先给了我极大的好感。翻开之后,那种严谨细致的校勘工作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很多原先可能被忽略或误读的史料,在这本“新校本”中得到了更正,这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理解那段学术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考据学、朴学等学派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举例来说,书中对乾嘉时期学术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汉学与宋学的争论表面,而是勾勒出了一个更宏大的知识生产图景,它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这种视角非常有启发性。而且,文章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这方面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进入状态,不至于感到茫然。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对这本书的“新校本”有些好奇,心想这“校”的究竟是哪里?拿到手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订正,更是在梳理和阐释上的深化。作者在原有的学术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视角,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比如,在论述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时,书中引入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地方性学术文献,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当时学术生态的认知。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学派和学术人物的深度解读。例如,对顾炎武、黄宗羲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不仅仅是总结他们的学说,更深入分析了他们思想的根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书中对“经世致用”思潮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整个近三百年学术史发展中的一股强大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学术传统如何在近现代巨变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宏大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