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 孟子正宗

大学 中庸 孟子正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俊华,赵清文著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四书
  • 中庸
  • 孟子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哲学
  • 道德修养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8755
商品编码:299146780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 孟子正宗

定价:38.00元

作者:任俊华,赵清文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8078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一书乃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中 庸》 一书乃孔门传授之心法也。《孟子》一书乃述唐虞三 代 之德,序诗书述仲尼意也。
任俊华、赵清文编著的《大学中庸孟子正宗(全 文解读本)》以历史上公认的*版本为底本,原文 准确可靠。
《大学中庸孟子正宗(全文解读本)》的注解兼 综百家之长,通俗流畅易懂。凭借此 书即可品味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回中华古典智慧。
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 慧, 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清文,1973年生,山东省临沂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著有《孙子兵法正宗》、《德化中国——中国古代道德教化思想研究》、《三十六计正宗》等著作(包括合著)五本,并在《管子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任俊华,1966年生,编审,哲学博士,湖南省瑶族千家峒人,中央党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编委,著有《再塑民族之魂》、《韩非子注》、《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孙子兵法正宗》、《后汉书今注今译》、《三十六计正宗》等著作(包括合著)十余本,并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华夏国学能将经学、诸子学和史家功夫相结合,致力于打通儒道佛,是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籍版本鉴定专家、藏书家和“华夏新国学”的倡导者。

文摘


序言



《大学》、《中庸》、《孟子正宗》 一、《大学》:格物致知的进阶之路 《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其核心旨意在于指导个体如何从修身养性出发,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它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生发展蓝图,强调知行合一,循序渐进。 1. 内圣外王:人生修养的根本与扩展 《大学》开篇即点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明明德”并非简单的道德宣扬,而是指发掘和彰显个体内心原本就拥有的光明德性,使其不断焕发光彩。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与升华。紧接着,“在新民”则将个人修养的成果外化,推己及人,引导他人也追求德行的进步,从而革除旧习,焕然一新。最后,“止于至善”是整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意味着达到一种最高尚、最圆满的道德境界。 2. 格物致知:认识世界的起点 要实现“明明德”和“新民”,关键在于“格物致知”。“格物”并非指研究事物的表象,而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和本质,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打破固有的偏见与迷执。正如古人所言,“格物”就是“格其是非”,辨别事理的真伪。而“致知”则是指将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智慧,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这一过程强调的是一种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是理性思维的启蒙。 3. 诚意正心:修养的内层功夫 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大学》进一步提出了“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功夫。“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不欺,不自欺欺人。一个人的意念是否真诚,直接影响到其言行的真实性与道德性。假若意念不诚,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好,也终究是虚假的。而“正心”则是指端正自己的心思,去除杂念和私欲,使内心保持平静、公正、纯粹的状态。一个内心的不正,如同堤坝上的裂缝,终将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这两个环节是通往更高尚德行的基石,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4. 修身齐家:个人品德与家庭责任 “修身”是《大学》论述的重点,它指的是涵养品德,提升个人修养。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才能成为社会上合格的一员。而“齐家”则是“修身”的自然延伸。一个经过良好修身的人,自然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成员之间相敬相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优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修身”与“齐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5. 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大学》的终极目标是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推向极致,即“治国”与“平天下”。一个能够“修身”和“齐家”的人,自然有能力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平天下”更是将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推向全球,追求世界和平与和谐。这种“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推演逻辑,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以及对构建理想社会的宏大愿景。 《大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道德修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规划、社会责任的实践指南。它告诉我们,个人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是紧密相连的,唯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方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中庸》:无过无不及的致中之道 《中庸》作为儒家另一部重要的经典,其核心在于阐释“中庸”之道,强调凡事都要掌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既不偏激,也不保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这是一种为人处世、治学治国的高超智慧。 1. 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本源与价值 《中庸》开篇便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强调了人性的来源是上天赋予的,具有天然的、本源的价值。这种天性是纯粹的、美好的,是人人皆有的。理解这一点,是认识“中庸”之道的起点。每个人都应尊重和遵循自己的天性,不被外在的功利和欲望所干扰。 2. 率性与修道:回归本真与自我完善 “率性之谓道”是指遵循自己的天性去行事,这便是“道”。“道”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的一种自然而然、合乎本性的状态。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容易被后天的习俗、欲望所蒙蔽,因此需要“修道”。“修道之谓教”则强调教育和学习在引导人们遵循天性、修正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掌握遵循天性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3. 喜怒哀乐:情感的适度与平衡 《中庸》对人的情感表达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指情感未曾发动时的状态,是内在的一种平静、稳定。而“和”则是指情感发动后,能够恰如其分、合乎时宜,不偏不倚,达到一种适度的平衡。这并非要求压抑情感,而是强调情感的合理表达,避免过犹不及。适度的情感表达,既能体现人的真情实感,又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4. 慎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中庸》强调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它指的是在独处之时,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原则,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良心。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可以伪装,但在无人之时,其真实品性便显露无遗。“慎独”正是对这种无人之境下的道德坚守提出了要求,是检验个人道德水平的试金石。能够做到“慎独”,便真正达到了内心的自律与自觉。 5. 中庸之道:包容、折中与和谐 “中庸”的核心在于“过”与“不及”的对立统一。它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地寻求一个恰到好处的中间地带。这是一种高度的智慧,要求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种灵活、审慎的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倾听、理解,寻求共同点,避免冲突;在处理事务时,要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决策。中庸之道,是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 《中庸》教导我们要回归本真,遵循自然,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种通往和谐社会的路径。通过实践“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关系。 三、《孟子正宗》:仁政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孟子正宗》,顾名思义,是对孟子思想的梳理、阐发和传承。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是“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反对暴政。 1. 性善论:人性的光辉与希望 孟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便是“性善论”。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四端,这些是人性的善的萌芽。如同人都有眼睛和耳朵一样,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善的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发展,便能开出仁政之花。孟子坚信人性的光明面,认为人是可以被教化和引导向善的,这为他的仁政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仁政的实践:民本思想的深耕 基于“性善论”,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施仁政是统治者巩固统治、赢得民心的根本途径。这包括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关心民生疾苦,不滥用刑罚,尊重民意等等。孟子尤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最高目标。如果君主施行暴政,便会失去人民的拥护,最终导致灭亡。 3. 养气之说:内在力量的锤炼 孟子还提出了“养气”的学说。“气”在这里并非指物质性的气息,而是指一种浩然之气,是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体现。通过“正义”的言行,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和壮大这种浩然之气。当这种浩然之气充盈于心时,人便能抵御邪恶,坚持正义,不为外物所动摇。这种内在力量的锤炼,是实现仁政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4. 战争观:非正义战争的批判 孟子对战争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他并非全盘否定战争,但强调只有“义战”,即为正义而进行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他严厉批判那些以武力侵略、掠夺百姓的非正义战争。他认为,真正的强大在于德行,而非仅仅依靠武力。一个施行仁政的国家,自然能得到邻国的敬畏和人民的拥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战争。 5. 传承与发展: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孟子正宗》在继承孟子“仁政”思想的同时,也可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阐发和拓展。它旨在将孟子所倡导的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理念,以及对人性光明的信念,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将其应用于指导当代的社会实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孟子思想中的人文关怀、道德底线和对正义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孟子正宗》通过对孟子学说的系统梳理,揭示了其“仁政”理想的深刻内涵,以及对人性光明的坚定信念。它提醒我们,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建立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之上,建立在道德的力量和正义的原则之上。孟子的思想,至今仍是激励我们追求更美好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古典的靛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又高贵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内容厚重的书籍。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细腻,翻页时有一种沙沙的触感,非常愉悦。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正文采用的是宋体,清晰易读,而对于一些重要的注解和引文,则使用了更小的字号和不同的字体进行区分,使得阅读的层次感非常清晰。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多,但都选取得非常精妙,多是古代书画或历史场景的复刻,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能帮助读者在阅读抽象的哲学思想时,获得具象的联想和感悟。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扉页上那句题词,简短却有力,如同一个引子,瞬间将读者的心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智慧的年代。

评分

从文学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它的用词极其精准,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冗余之感。这种精炼使得文本具有了极强的张力和回味空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譬喻和排比句式,它们并非为了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增强论点的气势和说服力。譬如,在论述个体修养与治国方略的关系时,作者所构建的那个关于“水流”的比喻,简洁到令人拍案叫绝,但其所蕴含的哲学深度却足以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的探讨。而且,这种古典汉语的韵味,在今天的语境下读来,仿佛能听到一种古老的、沉稳的语调,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声场”。相比那些追求口语化、力求贴近现代读者的“白话文”译注,这本书的原文呈现,更像是一件未经打磨的、带有原始力量的艺术品,需要我们投入心力去学习和欣赏它的内在美学。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学生。起初,我怀疑这种探讨个体道德与内在和谐的古代经典,能否对现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见解。然而,阅读深入后,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看似与现实脱节的古代伦理教诲,其实是构建任何有效社会秩序的底层代码。这本书对于“中正”和“适度”的强调,在处理国际冲突和权力制衡时,展现出惊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权力结构如何演变,治理的有效性终究取决于决策者能否保持一种不偏不倚、合乎情理的状态。书中对“义”的界定,超越了单纯的法律条文,指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基于相互尊重的秩序观。这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国际条约和联盟的建立基础,它们是否过度侧重于短期的利益交换,而忽视了长期稳定的“道”的原则?这本书虽然不直接谈论导弹和贸易战,但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这些外部冲突的、稳定而有力的内在参照系。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在各种哲学流派中寻找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系统性解释。这本书中对于“性”与“情”的探讨,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它没有采用现代心理学那样将心智拆解为各个功能模块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整体论。特别是关于如何调适内在的七情——喜、怒、哀、惧等——以达到心神安宁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操作指导意义。它强调的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要认识到每一种情感发生的“时机”和“分寸”。这与现代认知行为疗法中强调的情境分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它运用的是一种更具诗意和哲学深度的语言。阅读这些篇章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情绪波动,究竟源于何处,又该如何用更平和、更具智慧的方式去引导它们。总而言之,它为心灵的自我修持,提供了一份跨越千年的、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各种现代历史研究的著作,希望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我们社会结构的演变。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侧重于古代思想体系的典籍时,起初还有些许不适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或者说它的论证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系列内敛的、高度凝练的语段之上的,没有现代学术论文那种清晰的“引言-主体-结论”的线性展开。它更像是一系列的碎片,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逻辑的骨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手头的参考资料去梳理其中的内在联系。例如,书中对于“仁”的阐释,并非一次性讲透,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情境来侧面烘托其核心意涵。这种阅读体验对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要求极高,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的框架,逼迫你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说实话,这过程颇为艰辛,但一旦理清了某一核心概念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读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