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说五谷杂粮养生粥 9787122270955

老中医说五谷杂粮养生粥 97871222709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凤哲,於悦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五谷杂粮
  • 健康饮食
  • 食疗
  • 养生保健
  • 传统文化
  • 膳食养生
  • 慢性病调理
  • 营养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0955
商品编码:299376915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老中医说五谷杂粮养生粥 作者 苏凤哲,於悦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70955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医极为重视粥养,用粥养生、简单实惠。中医主张在辨证施治指导下,以谷类为主,配以适合其体质和病情的中药、蔬菜、瓜果、禽畜肉类等,同煮成“药粥”,以补体强身、防病疗疾。本书由国医大师弟子、中医专家结合多年中医经验编写而成。书中详述了中医粥疗的具体方法,4种常用五谷杂粮食材的养生粥方,适合四季食用的不同粥,不同体质人群的调养粥,老人、女性和儿童的调理粥,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清火、健脑、补肾、养肝等16种功效调养粥方,以及24种常见病症调养粥。内容适合大众读者居家食疗养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苏凤哲,安定门中医院,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中医人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亲传弟子,我国当代中医施今墨的再传弟子。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血液病临床工作3年,创造性提出“苏氏肿瘤治养结合体系”治疗肿瘤,“细胞逆转法”治疗白血病,“激发生髓法”治疗再障,“免疫清血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新理论。现任中国肿瘤名医网首席专家。

   目录

章 一粥一饭总关情,餐桌米粥巧养生1

一、华夏文明真悠久,万福永源汇餐桌 /2

二、百食不厌花样多,品类丰富无尽头 /2

三、健康养生粥为道,健脾补中原理妙 /3

四、简便宜人自悠然,一碗好粥惠众生 /4

五、生活处处有技巧,巧妇心灵好粥到 /4



第二章 细说五谷杂粮好养生9

1.大米 /10

2.小米 /12

3.紫米 /13

4.黑米 /14

5.糯米 /15

6.糙米 /16

7.粳米 /17

8.薏米 /18

9.玉米 /20

10.高粱米 /21

11.黄豆 /22

12.黑豆 /24

13.红豆 /26

14.绿豆 /27

15.扁豆 /28

16.豌豆 /29

17.蚕豆 /30

18.刀豆 /31

19.豇豆 /32

20.花生 /33

21.红薯 /34

22.黑芝麻 /35

23.核桃 /36

24.栗子 /37

25.杏仁 /38

26.腰果 /39

27.莲子 /40

28.荞麦 /41

29.大麦 /42

30.芡实 /43

31.冬瓜子 /44

32.亚麻子 /45

33.葡萄子 /46

34.南瓜子 /48

35.木瓜子 /50

36.黄瓜子 /51

37.苦瓜子 /52

38.芹菜子 /53

39.生菜子 /54

40.韭菜子 /56



第三章 色香味全养五脏,四季养生平安粥59

一、四季养生粥——万卉千花皆轮回,四季皆宜一碗粥 /61

二、春季养生粥——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季条达养“肝”粥 /62

三、夏季养生粥——夏日炎炎似火烧,夏雨雨人养“心”粥 /64

四、秋季养生粥——是橙黄橘绿时,除燥护阴养“肺”粥 /66

五、冬季养生粥——冬季主寒宜保暖,散寒养“肾”粥 /68



第四章 体质养生粥71

一、平和体质养生粥方 /74

二、气虚体质养生粥方 /76

三、阴虚体质养生粥方 /78

四、阳虚体质养生粥方 /80

五、湿热体质养生粥方 /82

六、痰湿体质养生粥方 /84

七、气郁体质养生粥方 /86

八、血瘀体质养生粥方 /88

九、过敏体质养生粥方 /90



第五章 养生防病粥93

一、普通人群大众粥 /94

二、老人延年粥 /95

三、孩子茁壮粥 /97

四、女人滋养粥 /102

五、男人强健粥 /118



第六章 一碗好粥功效多,对症祛病又养生123

一、降血脂 /124

二、降血压 /125

三、降血糖 /126

四、除湿 /127

五、清火 /128

六、健脑 /129

七、解抑郁 /130

八、 /131

九、止汗 /132

十、补脾 /133

十一、养心 /134

十二、调肝 /135

十三、润肺 /136

十四、补肾 /137

十五、壮骨 /138

十六、补血 /139



第七章 常见病症调养粥141

一、冠心病 /142

二、胆囊炎 /144

三、鼻炎/146

四、痛风 /148

五、脱发 /149

六、头痛 /150

七、眩晕/151

八、视物模糊 /152

九、口腔溃疡 /153

十、声音嘶哑 /155

十一、颜面痤疮 /156

十二、便秘 /157

十三、感冒 /159

十四、食欲缺乏 /160

十五、失眠 /161

十六、咳嗽 /162

十七、关节痛 /164

十八、心悸 /165

十九、胃痛 /167

二十、腹痛 /169

二十一、腹胀 /170

二十二、荨麻疹 /171

二十三、解酒护肝 /172

二十四、低下 /173


   编辑推荐
本书由国医大师路志正弟子、中医专家结合多年中医经验编写而成详述了4种常用五谷杂粮食材的养生粥,及24种常见病症调养粥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清火、健脑、补肾、养肝等16种养生功效粥方

   文摘








   序言

《药食同源:本草纲目里的日常智慧》 内容简介: 在这个追求快速与便捷的时代,我们与土地和自然的联系日益疏远,饮食的本质也逐渐被遗忘。《药食同源:本草纲目里的日常智慧》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而是一部将中国传统医学精髓融入现代生活的实用指南。它以明代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为根基,却跳脱出纯粹的本草分类,聚焦于那些隐藏在我们厨房角落、田间地头的寻常之物,揭示它们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发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微妙作用。 本书的宗旨是“知食而养生,用药而知味”。我们深知,最好的良药,往往就藏在餐桌之上。全书从“五谷之本”、“蔬果之性”、“水之玄妙”以及“寻常香料的非凡功用”四个宏大维度展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传统食疗的底层逻辑,而非仅仅罗列食物的功效。 第一部分:五谷之本——探寻谷物中的生命力 传统的“五谷”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主食,更是构成人体“后天之本”的基石。我们不再停留在简单介绍小米养胃、黑米补肾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不同谷物在不同节气、针对不同体质(如湿热、气虚、阴虚)时应如何配伍食用。 稻米的精微之用: 探讨糙米与白米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流失与转化,以及粳米、糯米在“健脾”与“助湿”间的微妙平衡。例如,在梅雨季节,如何利用特定米类搭配山药或茯苓,以达到“祛湿而不伤脾”的最佳状态。 麦的清与温: 小麦,性凉而善清心火,尤其适用于夏季心烦失眠者。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浮小麦”收敛汗液,以及荞麦中“芦丁”对血管健康的潜在益处,将其从单纯的主食提升为对“心神”的照料。 豆类的豆中乾坤: 赤小豆的利水消肿与黑豆的润燥养发并非孤例。我们重点剖析了不同豆类(如扁豆、豌豆、蚕豆)的“气”与“味”,指出豆类在“化痰”和“补气”方面的协同作用,并提供了一套针对现代人久坐少动的“豆谷混合膳食法”。 黍稷的古老智慧: 对于较为陌生的黍(黄米)和稷(小米),本书回归其在古代祭祀和养育皇室中的地位,阐述其“甘淡渗利”的特性,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群体。 第二部分:蔬果之性——顺应四时的生命节律 蔬菜和水果是自然界赋予我们最直接的药材。本书拒绝“反季节”的思维定式,强调“应季而食”才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每一章都紧密结合二十四节气,指导读者在不同时令选取最合适的蔬果。 春季的升发与疏泄: 重点讲解春笋、韭菜、菠菜等“升发之品”如何帮助肝气舒展,并警示其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的“助火”副作用。介绍如何搭配枸杞、桑叶来平衡春季的燥烈之性。 夏季的清热与固表: 深入分析瓜类(如冬瓜、丝瓜、葫芦)强大的生津止渴与清热利湿功效,并首次提出“固表防汗”的夏季饮食法,如结合食用莲藕与芡实,以防暑湿入侵。 秋季的润燥与收敛: 聚焦于梨、山药、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书中详述了“蒸制”与“炖煮”这两种最能保留秋季食物“津液”的烹饪方法,并对比了不同品种的萝卜(白萝卜行气,胡萝卜补血)在秋季食疗中的侧重。 冬季的温补与收藏: 侧重于根茎类蔬菜(如芋头、山药、葛根)的温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烹煮提升其“守性”,避免寒凉之气侵袭。特别强调冬季如何巧妙地利用姜、葱、蒜等辛香料,以达到“温中散寒而不燥烈”的效果。 第三部分:水之玄妙——饮品中的养生之道 水是生命的载体,但不同的水质、不同的饮用方式,对人体的影响截然不同。《药食同源》将饮用水提升到与食物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气的饮用: 探讨“晨起第一杯水”的最佳时机与温度,区分“温开水”与“沸水”对脾胃消化的影响。 花草茶的调和艺术: 罗列了菊花、玫瑰、茉莉、金银花等常见花卉的性味,并教授读者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火候”进行自由组合,例如,疲倦时搭配黄芪,心烦时配伍合欢花。这不是简单的花茶冲泡,而是基于中医“君臣佐使”原则的饮品调配。 第四部分:寻常香料的非凡功用——厨房里的隐形药师 在日常烹饪中,我们大量使用姜、蒜、葱、桂皮、八角等香料,却往往忽略了它们强大的药理作用。《本草纲目里的日常智慧》将这些配料从“调味品”升级为“辅助治疗品”。 姜的四种面貌: 生姜、老姜、干姜、炮姜,它们功效的巨大差异。例如,生姜解表发汗,而干姜温中散寒的力量则强劲得多,并指导读者如何在烹饪中精准替换。 葱豉汤的古方今用: 详述葱白、豆豉在感冒初期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对“寒”或“热”的敏感性,调整配伍比例,达到最适宜的“发汗而不留邪”的效果。 本书的语言力求朴实、亲切,去掉了繁复的术语,代之以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和图解,让每一个普通的家庭烹饪者,都能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初级食疗师”。它倡导的是一种回归本源的生活态度——敬畏自然,顺应时序,在日常的烟火气中,寻回失落的健康之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厨房救星!我一直对健康饮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五谷杂粮听起来就很枯燥乏味,似乎和“美味”沾不上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罗列食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细语,耐心地教你如何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谷物,变成餐桌上的视觉和味觉双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对于食材特性的讲解,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名词,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比如哪种米煮出来最糯,哪种豆子搭配在一起最能激发香气。我按照书里的一个“红枣桂圆小米粥”的配方试了一次,那个温暖的口感和自然的甜度,让我感觉像是喝下了一碗带着阳光味道的药膳。自从买了它,我家的早餐桌彻底翻新了,连一向挑食的家人都开始主动要求“今天来点新鲜的粥”。这种从基础食材中挖掘出无限可能的本事,真的让我对“养生”这件事充满了期待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让“养生”这件事彻底摆脱了“清苦”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养生粥就是白粥加点几颗红豆,味道寡淡到需要靠意志力才能咽下去。但这本书里充满了惊喜的小妙招,让普通的谷物粥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比如,作者提到在熬粥快出锅的时候滴入几滴香油,或者撒上一点烤过的坚果碎,瞬间就能让味道和口感提升好几个档次。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用南瓜和玉米渣搭配煮了一锅粥,加入了一点点柠檬皮屑,那个清新的香气,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平日里的粗粮粥。这已经超越了“养生”本身,更像是一本“如何用最朴素的食材做出最精致早餐”的美食指南。它教会我,健康和美味绝不是对立面,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搭配和用心的制作相互成就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人心甘情愿地爱上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买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夸大其词或者内容空泛。但这本书的实在和接地气,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过多强调那些玄乎的“神奇功效”,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日常的烹饪技巧,让五谷杂粮的营养最大化地被人体吸收。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浸泡时间对豆类消化难度的影响,这一点对我这个肠胃不太好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煮绿豆总是煮不烂,吃了容易胀气,照着书里的方法试了一次,效果立竿见影。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沉稳,充满了对传统饮食智慧的敬畏感,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安心。这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来教你做饭,他教你的不只是步骤,更是对待食物的态度和耐心。我周末有空的时候,会专门翻阅其中的“季节养生”章节,根据时令来搭配不同的谷物,感觉整个人都跟着四季的节奏调整过来了,精气神都好了不少。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传统中医理论是一窍不通的,这也是我以前对“五谷养生”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怕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理论术语。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就在于,它完美地架设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中医里关于“健脾”、“祛湿”的理念,转化成了具体的食材组合和烹饪方法。比如,书中介绍了一款针对春季湿气重的“薏米芡实粥”,它不仅给出了精确的用量比例,还解释了为什么薏米要先炒一下,为什么芡实要后放。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操作的信心。以前我煮粥总是凭感觉,煮出来的不是太稀就是太稠,口感千篇一律。现在,我能根据自己身体当下的感受,微调一下配方中的比例,比如最近睡眠不好就多加点莲子,这种“定制化”的养生,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份固定的食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我买过很多食谱书,要么是图片失真,要么是字体小到让人眼花缭乱,阅读体验很差。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图片色彩饱满,食物看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这在养生类的书籍中是很不容易得的。更重要的是,它的章节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按五谷分类,而是按照“功能导向”来组织内容,比如“安神助眠”、“清热解毒”、“强健脾胃”等,这对于有明确需求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晚上经常失眠,直接翻到“安神”那一块,找到了几个操作简单、材料易得的方子,连着喝了一周,感觉入睡比以前快多了。这种实用性和美学上的双重享受,让我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都感到非常愉悦,完全不是那种“任务式”的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