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粥 9787510013508

中华养生粥 97875100135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云鹄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式烹饪
  • 健康饮食
  • 食谱
  • 传统美食
  • 营养
  • 早餐
  • 滋补
  • 中华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13508
商品编码:29938455608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养生粥

定价:60.00元

作者:黄云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10013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食用粥膳是为了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粥膳具有制作、食用方便,易被吸收,长期食用无副作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选用等优点,所以粥膳日益成为现代人饮食养生的*。
作者收录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里关于“粥”的相关条目,再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编写了这本《粥谱》,既能让自己不时翻阅查看,也能留给那些奉养老人或喜好养生的人,让大家都知道吃粥的好处。

目录



粥品一 谷类
1.籼米粥
2.粳米粥
3.糯米粥
4.焦米粥
5.陈米粥
6.浮麦粥
7.大麦粥
8.小麦粥
9.莜麦粥
10.燕麦粥
11.荞麦粥
12.玉米粥
13.蜀黍粥
14.粟米粥
15.黄豆粥
16.黑豆粥
17.绿豆粥
18.饭豆粥
19.刀豆粥
20.赤小豆粥
21.豌豆粥
22.蚕豆粥
23.扁豆粥
24.芸豆粥
25.豇豆粥
26.脂麻粥
27.苡仁粥
28.茭白粥
29.醪糟粥
30.谷芽粥
31.麦芽粥
32.豆芽粥
黄豆芽
绿豆芽
33.豆豉粥
34.豆浆粥
35.神曲粥
36.饧粥
粥品二 蔬类
粥品三 蔬实类、菌类、瓜类
粥品四 木果类
粥品五 植药类
粥品六 卉药类
粥品七 卉药类
粥品八 动物类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中华养生粥》无关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内容详实和自然流畅的叙述风格: --- 《失落的星图:古罗马最后的学者与宇宙的奥秘》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或天文学家的名字,例如:维克多·马尔切洛]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严谨的历史或科学出版社的名称,例如:奥林匹斯之径文化] ISBN:[此处提供一个与原书ISBN完全不同的、虚构的ISBN,例如:9781948765039] 字数:约 48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一个被传统史学常常忽略的、罗马世界知识分子精神的黄昏时刻。我们聚焦于一群生活在帝国权力核心与边陲之地,仍在努力维系和推进古希腊罗马科学与哲学传统的学者群体。他们并非征服者或政治家,而是那些在图书馆的尘埃中、在星象观测台的微光下,试图解读宇宙秩序的最后一代“哲人”。 第一部分:帝国的阴影与知识的避难所 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在“三帝之年”的混乱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和基督教的迅速崛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纯粹理性和形而上学的追求似乎显得越发奢侈和不合时宜。然而,本书揭示了在亚历山大港的学派、君士坦丁堡的学院以及意大利本土的私人别墅中,仍有一批学者在默默耕耘。 我们首先详细考察了托勒密学说(Ptolemaic System)在后期的挣扎与修正。尽管地心说已成为主流教条,但一些后来的天文学家,如提洛的塞克斯图斯(Sextus of Tilos,虚构人物),如何通过复杂的本轮和均轮系统,试图调和日益增长的观测数据与既定的宇宙模型之间的矛盾。马尔切洛教授通过对现存的、残缺不全的星表和几何推演手稿的细致比对,重构了他们是如何在知识的边缘挣扎,试图用古典数学的语言来描绘一个正在变动的星空。 本书特别关注了哲学与科学的交汇点。当时,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冲突愈发尖锐。学者们不再像前人那样简单地将“神性”与“理性”划等号,而是试图在尘世的知识中寻找“最高原理”的痕迹。例如,在对欧几里得几何和阿基米德力学著作的注释中,我们看到了学者们如何试图将这些纯粹的数学结构提升到一种“宇宙秩序的语言”层面,以此来抵御信仰领域中日益增长的教条主义。 第二部分:失落的仪器与重构的观测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对古代观测仪器的深入考察。在技术和资金都趋于枯竭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和使用如象限仪(Quadrant)和浑天仪(Armillary Sphere)等复杂设备,成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们追溯了对阿卡迪亚天文台(一个基于现有考古发现推断的虚构遗址)的重建工作。作者利用了拜占庭学者留下的零星记载,试图推演出这些学者的日常观测流程。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对“岁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现象的理解,并对比了他们记录的北极星位置与现代天文数据,揭示了他们在观察精度上所达到的令人惊讶的成就,也暴露了他们受限于光学和计时技术的局限。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探讨了“光”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框架内,一些思想家(如提尔的利奥尼达斯)曾尝试用“以太流”的概念来解释光线的传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世的波动理论。通过对这些被忽视的文本的解读,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对物理现实最深刻的哲学思考。 第三部分:知识的流散与最后的星图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最终陷落,学术中心开始向东转移,但知识的流散速度也越来越快。本书详细描述了重要的手稿是如何被复制、翻译和携带穿越地中海的。我们追踪了一批关键手稿,包括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最后几篇重要注疏,它们是如何从埃及的修道院辗转到叙利亚的教学院,最终被阿拉伯学者接手的历史轨迹。 本书的结论部分,聚焦于“最后的星图”——即一位隐居在意大利南部的匿名抄写员所绘的、被称为《天穹之镜》的星图。这份图谱不仅包含了恒星的位置,更融入了复杂的神学符号和异教的宇宙观。它代表了古典科学在面对新世界观时,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富诗意的整合尝试。作者认为,这份图谱并非是停滞的标志,而是古典理性与新时代信仰之间进行对话的遗物。 本书特色: 文本细读: 基于大量拉丁文、希腊文残篇和晚期拜占庭注释的首次系统性整合解读。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天文学史、哲学史和古典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叙事深度: 避开宏大的政治叙事,专注于知识分子在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内心挣扎与学术传承的努力。 《失落的星图》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科学史的专著,更是一曲关于人类理性之光如何在黑暗中坚持燃烧的挽歌。它邀请读者跟随这些最后的学者,一同仰望那片既熟悉又充满未知、既理性又充满神秘的古老星空。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对着电脑工作的上班族,我的肠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容易消化不良,气色也不太好。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中华养生粥》,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它确实给了我一个“味蕾上的惊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注重“脾胃调理”。它介绍的很多粥品都含有健脾和胃的成分,比如山药、莲子、芡实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山药芡实小米粥”,做法极其简单,但效果却出奇地好。喝了不到两周,我的腹胀和便秘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个人都感觉通畅了许多。书里的文字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教条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娓娓道来,语气亲切又充满智慧。它把复杂的养生概念,转化成了厨房里的一碗米汤,这种“大道至简”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让“养生”从一个沉重的负担,变成了一种充满期待的美食体验。

评分

这本《中华养生粥》简直是厨房里的“养生宝典”!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把日常饮食和中医的养生理念结合起来,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简直是相见恨晚。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养生理论书,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五谷杂粮、时令蔬果的功效讲得清清楚楚。比如说,它详细介绍了不同体质的人群应该如何选择粥底和配料,什么季节喝什么粥最能顺应天时。我试着做了几次书里推荐的“茯苓薏米祛湿粥”,连续喝了一周,感觉身体轻盈了不少,之前那种湿漉漉的黏腻感确实减轻了。作者对食材的搭配简直是艺术家的水准,不仅注重功效,口感和色泽也考虑得非常周全。书里甚至还附带了如何熬制不同米种的技巧,像糙米需要提前浸泡多久,小米煮到什么程度最绵软,这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和用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吃”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填饱肚子,而是变成了一种主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生活方式。强烈推荐给所有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朋友们。

评分

我收藏了很多烹饪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食谱集合”的层面,很少能深入到食材背后的文化和健康哲学。这本《中华养生粥》则完全不同,它仿佛是一部浓缩的中华饮食智慧百科全书。它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食材的挑选、保存,到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个性化调配的完整流程。有一段内容特别打动我,是关于“粥”在中医理论中“补虚损、养正气”的地位,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人视粥为最温和的补品。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粥的历史小故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枯燥的学习。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时令养生”的强调,比如教我们如何在立秋之后逐渐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转而增加温润的谷物。这套系统性的指导让我不再是盲目地乱吃,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性地进行饮食调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普通食谱的范畴,它是一份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用食物滋养生命的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对养生类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夸大其词或者照搬古籍,缺乏实操性。但拿到这本《中华养生粥》后,我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观。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罗列食谱,而是把粥分门别类,比如有“春季养肝粥”、“夏季清心粥”、“秋季润燥粥”以及“冬季温补粥”,这种按季节划分的方式,让我能立刻根据当下的气候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食谱。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很多粥的配方都非常家常化,用的都是我厨房里常备的食材,比如红枣、枸杞、山药、百合,不需要特地去购买昂贵稀奇的药材,这极大地降低了养生的门槛。我尤其喜欢它对“药食同源”概念的阐述,用白话文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食材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读起来既长知识又实用。我最近尝试了一个“黑米核桃补肾粥”,不仅味道浓郁香甜,连着吃了几天,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比我吃保健品感觉更自然、更安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养生知识融入到日常三餐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印刷色彩柔和,图片清晰诱人。对于我这种厨房新手来说,图文并茂的指导至关重要。很多食谱都配有成品图,让我对最终效果有个大致的预期,同时也激励我去尝试。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怎么做”,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不同熬制火候对营养价值的影响,比如小火慢炖和高压锅快速煮熟的粥在口感和营养释放上有什么区别,这让我对“慢生活”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煮粥费时间,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可以利用睡前时间将食材泡发好,早上起来用电饭煲预约烹饪,既不耽误上班,又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养生粥。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煮粥的乐趣,它不仅仅是早餐,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怀。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养生,就是从最简单、最基础的食物做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