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假性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看似亲近,却貌合神离? | 作者 | 史秀雄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76593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有假象。 ?你生气,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爱的你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 ?你希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丰富,但面对陌生人群,却有种不自觉的恐惧? ?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对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你却无力改变,继而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每一段食之无味的关系背后,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是什么,让看似亲密的你们产生隔阂、误会,甚至无休止的伤害?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有假象。 |
?你生气,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爱的你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
?你希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丰富,但面对陌生人群,却有种不自觉的恐惧?
?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对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你却无力改变,继而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每一段食之无味的关系背后,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是什么,让看似亲密的你们产生隔阂、误会,甚至无休止的伤害?
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通过深入探讨与恋人、自我以及父母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大量案例,引导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有困惑却无解的人,走进隐秘的内心世界,正视苦痛的根源,由此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 作者简介 | |
| 史秀雄(Steve Shi) |
心理咨询师。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师从知名社工和心理学教授曾家达,专注中国青年情感、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理想是让自己失业,因为那就意味着大家都过得很幸福了。
| 目录 | |
| 部分 爱情的假性和真相 |
章假亲密的真相
假性亲密关系 003
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008
爱无能 013
无代价,没爱情 018
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020
第2 章亲密的路,别一开始就走歪
爱情无输赢 025
心动就可以交往吗? 027
爱情始于不 030
沉溺被爱是失恋的开始 033
面包和爱情 036
第3 章亲密只给认真的人
感情中矛盾的真相 039
你是焦虑型依恋人格吗? 043
难熬的感情,坚持还是止损? 049
给关系帮倒忙的惩罚式激励 053
感情中为何很难“被看到”? 055
第二部分 与自己对话
第4 章在爱情中内省
难以承受的情感自由 061
感情中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64
孤独的都市人 069
你的单身焦虑感 074
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078
你的择偶标准达到标准了吗? 082
第5 章让自我与世界紧密相连
善解人意是这样做到的 085
让内向的人消除交流障碍 088
心理咨询师靠这三个问题洞察人心 091
怎样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096
戴面具还是做自己 100
第6 章与自己对话
分手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103
寂寞是和自己的亲密 108
如何走出自卑的怪圈 112
自我认知背后的意义 118
有效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 121
第三部分 来自父母的爱与伤
第7 章原生家庭
走下神坛的父母 129
那个不想回的家 135
认可无能:我们为什么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138
一个时代的隐痛
第8 章缺爱的你
取悦型人格的悲哀 147
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151
你还会哭吗? 158
重新理解你的愤怒 163
第9 章理解与修复
关于原生家庭的三个误区 171
在家里,你会锁上房门吗? 178
如何走出父母关系的阴霾 184
后记 191
| 编辑推荐 | |
| 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科学。在彼此变得冷漠之前,修一门情感关系课!★知乎超人气作者、心理学领域优质回答者,高颜值暖男Steve Shi史秀雄暖心佳作。★以大量案例为佐证,深入年轻人群体,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亲密关系中的假性和真相。★假亲密,让越来越多的伴侣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如何才能拥有一份真实理想的亲密关系?★知乎重推作品,曾获147114次点赞。★破解亲密关系中的假象,让你学会爱和被爱。★李松蔚、动机在杭州、叶壮等心理学专业人士倾情推荐。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不屑,觉得“假性亲密”这种概念,无非是把我们早已心知肚明的社交礼仪上升到理论高度罢了。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批判或指责的层面,而是非常冷静地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渴望并构建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它巧妙地将社会环境、原生家庭影响与个体心理防御机制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其私密的逻辑闭环。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维持虚假和谐的自动化脚本”,那些我们不假思索就会使用的对话模板和行为模式,我发现自己简直是活生生地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害怕说“不”,害怕引发冲突,宁愿委屈自己也要维护一个“大家都很融洽”的表象的底层驱动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社交系统做了一次彻底的底层代码审查,发现了很多冗余的、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模块,现在我开始思考如何去“重写”这些代码,哪怕这意味着短期内的关系震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冷静克制,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极具爆炸性,直指当代人际关系的阿喀琉斯之踵。我特别欣赏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来佐证观点,从社会学的人群疏离现象到心理学的依恋理论,都为“貌合神离”的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不仅仅是谈论爱情或友情中的疏离,更深入到了职场合作、家庭关系中的角色扮演。读到关于“情绪劳动”的那几章时,我简直惊呆了,因为我过去工作中那些被视为“情商高”的表现,在作者的解读下,分明就是一种极度耗能的、为了换取短期合作顺畅而进行的自我损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来命名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当我们说“我们很亲近”时,现在我能更清晰地分辨,这亲近的本质是“相互依赖”还是“彼此需要”。这种命名的清晰感,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案例,而是遵循了一个从宏观社会现象到微观个体经验的递进逻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伪亲密瞬间”时所使用的场景化描写,那些在餐桌上、在深夜的电话里、在社交媒体上你来我往的空洞问候,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你无法否认自己曾是其中的参与者或导演。它成功地让我从“我为什么不幸福”的个体困境,跳脱出来,看到了这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性问题——我们在一个高度连接的时代,却在情感上变得更加原子化。它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给科技或社会变迁,而是将焦点拉回到我们个体在面对孤独感时所采取的“退行性”防御策略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半熟不熟”的关系有了一种更审慎的态度,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具有“深度”的连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它要求读者具备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否则很容易陷在自我指责的泥潭里出不来。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期间有好几次我都想合上它,因为书中揭示的那些“我们宁愿选择舒服的谎言也不愿面对艰难的真实”的机制,真的有点残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界限模糊”的探讨。我们常常歌颂人与人之间的“无间道”式的亲密,但这本书告诉我,过度地模糊界限,实际上是在摧毁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最终的结果不是融合,而是互相吞噬对方的能量。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那些“为你好”的过度介入,其实是对他人自主性的侵犯,而对方的接受,也只是为了维持一种“被关爱”的假象。这本书没有提供快速解决所有社交问题的秘籍,但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质疑那些看起来最美好的“亲密”。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是一面镜子,把我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和困惑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只要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够长,分享的经历足够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牢固的、温暖的“亲密”。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猛然醒悟,那种表面的和睦与频繁的互动,可能只是一种精心编排的“表演”,底下却是深深的空洞。特别是关于“情感替代性满足”那一部分,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几年里那些看似亲密无间的友谊和恋爱关系。我们似乎都在忙着填补各自内心的黑洞,用对方的存在来证明自己“被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完整性。这种“搭台子”式的关系,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场景或需求,立刻就会土崩瓦解,留下一地的疲惫和不甘。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模式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让我这个习惯性逃避深层交流的人,不得不停下来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速解药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邀请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