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VIP中国茶、茶具、茶艺
定价:39.80元
作者:陈书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1211573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茶树的起源
茶在世界的传播
千古茶人——陆羽
中国的四大茶区
茶的诗情画意
章 品鉴中国名茶
茶的分类
茶的品质鉴别
茶的十大保健功效
品鉴绿茶
西湖龙井
碧螺春
太平猴魁
信阳毛尖
……
品鉴红茶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滇红茶
红碎茶
……
品鉴黄茶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蒙顶黄芽
……
品鉴白茶
白毫银针
白牡丹
品鉴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
冻顶乌龙
……
品鉴黑茶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普洱沱茶
……
品鉴花茶
茉莉花茶
玫瑰花
花草茶 /
造型花茶 /
第二章 博览中国茶具
茶具的演变史
茶具五大分类
茶壶
茶叶罐
随手泡
茶盘
品茗杯
盖碗
……
专题
爱是紫砂
特殊茶具的选择
因茶而异选茶具
第三章 欣赏中国茶艺
水的艺术
乾隆皇帝“荷露煮茗”
妙玉雪水煎茶
现代人的泡茶用水
茶文化中的天下名泉
泡茶的艺术
泡茶的讲究
品茶的艺术
不可不知的品茶待客礼仪
专题
“龙行十八式”
第四章 各地茶俗
中国的茶道
茶道四谛
中国的茶俗
各民族茶俗
各地方茶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枯燥的学术论著,毕竟“中国茶”这个主题可以挖掘的深度太大了,很容易陷入浩如烟海的历史考据和专业术语中去。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赞叹,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编年体或者简单的分类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脉络融入了地域风情的描绘之中。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述了某一特定山脉的云雾如何塑造了当地茶叶独特的毫毛和滋味,那种文学化的笔触,让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茶山探访。书中对不同茶类采摘时令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不仅告诉你“何时采”,更告诉你“为何此时采”,阐释了自然节律与人类劳作之间微妙的平衡。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未将重点完全放在“品鉴”的高端技巧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探讨茶文化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古代文人在竹林中斗茶的雅兴,农忙时节一碗热茶带来的慰藉,这种“由大到小,由虚到实”的结构,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代入感。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历史脉络中的“反主流”视角。很多关于茶具的论述总是绕不开那几位赫赫有名的名家,但此书却将焦点投向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更具民间创造力的器物类型。比如,它详细考证了一种已近乎失传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陶茶器,其造型之古朴,功能之实用,让人惊叹于民间智慧的无穷。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报告和民间口述历史的片段,使得原本冰冷的数据和器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仿佛它们是从泥土中带着体温被挖掘出来的。这种对“被遗忘者”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茶器”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雅玩,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图景之中去审视,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起初我只是欣赏书中的图片,但渐渐地,我开始注意到自己日常使用的马克杯,并开始思考它在功能性上是否存在可提升的空间。书中关于“茶席设计”的章节,没有提供固定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清单”——比如你的饮茶目的是什么?你希望在场的客人感受到什么情绪?这种启发式的引导,比直接告诉读者“应该放什么”要有效得多。它激发了我去尝试用身边最简单的物件,比如一块质地独特的木板、一束从花园里剪下的野花,来为自己的下午茶时光创造一个独特的氛围。这本书成功地将“知识”转化成了“可实践的灵感”,它没有教我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茶道师,而是鼓励我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和创造生活仪式感的普通人。这种实用性与高雅审美之间的完美平衡,是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对细节的考究。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既保护了眼睛,又衬托出图片和文字的高级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文字排布疏密有致,留白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呼吸顺畅的愉悦感,而不是那种被信息洪流压迫的疲惫。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它的视觉效果所吸引,那些高清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纹理的茶具图片,简直就是艺术品展览。每一张插图都配有详尽的图注,介绍的不仅是器物的名称和材质,更深挖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烧制工艺的独特性。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透过这些精美的照片,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茶香,感受到匠人指尖留下的温度。对于一个注重生活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之物,每次翻开都能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心灵的慰藉。它成功地将“阅读”这个行为,提升到了一种近乎“品鉴”的仪式感之中。
评分坦白说,我买书的时候带着一丝怀疑,市面上关于茶具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雷同,无非是介绍紫砂壶的泥料、景德镇瓷器的釉色。但这本书在“茶艺”部分的切入点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温壶、投茶、注水”的刻板流程上,而是从“心境的准备”这一哲学高度切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通过环境的布置(比如光线的选择、背景音乐的搭配)来构建一个适合饮茶的心流状态。书中对于“水流的控制”这一细节的描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微观物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体,如何利用手腕的轻微晃动来改变水流的冲击力,从而影响茶叶在壶中的翻滚,进而影响茶汤的浓度和香气的释放。这种对手法的精细化解析,远超了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资料。它引导的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理解背后的“理”,让人明白茶艺的真谛在于人与器、人与茶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可塑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僵硬的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