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的教养难题 9787555235804

父母必知的教养难题 97875552358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淑芬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指南
  • 教养技巧
  • 儿童心理
  • 行为习惯
  • 亲子沟通
  • 教育方法
  • 青少年教育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5804
商品编码:300180490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必知的教养难题

定价:22.00元

作者:张淑芬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52358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3个关键的成长阶段 53个私家教养配方

内容提要


本书集结了53个教养难题,如亲子冲突的困境、孩子的情绪困扰、孩子的同辈压力等,帮助父母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看待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目录


目录



章 不抓狂,教养0~5岁孩子

01 益智玩具真的能启发幼儿吗?/3
02 才两岁的孩子也会对父母有反弹情绪?/5
03 三岁孩子要不要上资优班课程?/7
04 测试父母的底线是孩子的天性吗?/9
05 孩子喜欢“耍老大”,该如何应付?/11
06 如何教孩子理解“陌生人危机”?/13
07 孩子在别人家学会坏习惯,该怎么处理? /15
08 孩子哭闹不上学,是因为新环境的关系?/17

作者介绍


医学专家、心理学博士,目前在美国某大学教书,同时也是临床心理治疗师,并开设个人心理谘商诊所。

文摘


序言



《育儿智慧:守护孩子的成长乐章》 在孩子成长的长河中,总有无数的难题如潮水般涌来,考验着每一位父母的智慧与耐心。从咿呀学语的蹒跚学步,到青春叛逆的迷茫探索,父母们肩负着引导、支持和陪伴的重任。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场充满挑战又饱含深情的旅程。本书《育儿智慧:守护孩子的成长乐章》便是您在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家庭在育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惑,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您培养身心健康、独立自信、懂得爱与责任的孩子,奏响属于家庭的和谐成长乐章。 第一部分:理解发展的黄金法则——认识你的孩子 本书的起点,是带您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世界,理解他们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特需求与挑战。 婴儿期(0-2岁):安全感的基石与早期启蒙。 这一时期,孩子的世界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照料。我们不仅会探讨如何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安全,还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感官刺激、亲子互动,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睡眠训练的科学方法,到辅食添加的营养指南,再到早期语言发展的微妙信号捕捉,我们将一步步引导您成为孩子最可靠的守护者。我们会深入分析如何应对婴儿的哭闹,理解其背后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压制;如何通过肢体接触、温和的交流,安抚孩子的情绪,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同时,我们会强调早期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即使孩子尚不能理解文字,他们也能从父母的声音、语调和亲密的怀抱中汲取养分,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幼儿期(2-6岁):好奇心的萌芽与规则意识的建立。 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对“为什么”充满好奇。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回应孩子的无穷无尽的问题,鼓励他们的求知欲,而不是简单地敷衍。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入规则,让孩子理解界限,学会自我控制,并认识到行为的后果。例如,在如厕训练、入睡仪式、分享玩具等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积极的强化和清晰的指令,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处理孩子的“不”以及偶尔出现的“发脾气”,这不是对抗,而是引导他们学习情绪管理的第一课。我们会提供具体的沟通技巧,帮助家长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能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 学龄期(6-12岁):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社交技能的塑造。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加重,社交圈也逐渐扩大。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非仅仅追求分数。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同伴关系中的摩擦与挑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家庭作业的有效辅导,到课外活动的合理选择,再到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或被欺凌,我们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我们还会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理解社会规则,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如何不责备,而是去寻找原因,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孩子因为朋友之间的小矛盾而烦恼时,如何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学习沟通与妥协。 青春期(12-18岁):叛逆与独立的双重奏,成长的阵痛与蜕变。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既有对独立的渴望,也有对亲情的依赖。本部分将深入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自我认知变化以及与父母之间关系的重塑。我们将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在保持界限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陪伴他们度过这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会探讨如何应对孩子对权威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并为未来的升学或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例如,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时,如何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提供必要的建议;当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时,如何找到平衡,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科技。 第二部分:破解教养的迷局——应对常见的育儿难题 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为您提供解决实际育儿难题的实用工具箱。 沟通的艺术:倾听、表达与理解。 有效的沟通是连接亲子关系的桥梁。本书将详细阐述倾听的技巧,如何真正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清晰表达的艺术,如何让孩子理解您的期望;以及如何处理冲突,将争执转化为理解的机会。我们会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教您如何用积极、温和的语言,解决亲子间的误会与分歧。例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与其说“你怎么又考砸了”,不如说“我看到你现在很失落,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情绪管理的智慧:接纳、引导与共情。 孩子的情绪如同天气般变幻莫测,学会管理和引导他们的情绪,是父母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帮助您理解情绪的产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引导他们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我们会探讨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愤怒、恐惧,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发展同理心。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时,您可以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玩具被抢走了”,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规则与界限的智慧:建立清晰的期待与执行。 规则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清晰的界限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边界。本书将指导您如何制定适合孩子年龄的规则,如何用一致性、公平性和积极性的方式执行规则,以及如何处理孩子对规则的挑战。我们会强调“后果教育”而非“惩罚”,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习成长。例如,约定好每天晚上九点睡觉,如果孩子不遵守,可以设定相应的后果,比如减少第二天玩耍的时间,而不是粗暴地责骂。 学习动力的激发:兴趣、过程与成就。 学习不应是枯燥的任务,而应是充满乐趣的探索。本书将为您提供一系列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从游戏化学习,到鼓励探索,再到庆祝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我们会强调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而非仅仅看重结果。例如,与其逼迫孩子背诵课文,不如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乐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行为问题的应对:理解根源,对症下药。 孩子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胆小怕事等行为问题,往往有其深层原因。本书将帮助您识别这些行为背后的信号,并提供相应的干预策略,例如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我们会强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非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例如,孩子上课坐不住,可能是因为课堂内容过于枯燥,或是孩子有其他注意力方面的问题,需要找到根本原因进行解决。 数字时代的孩子:媒介素养与健康使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产品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健康、理性地使用电子产品,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避免沉迷,同时也能从中受益。我们会提供分龄指导,教会您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屏幕使用规则,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辨别网络信息。 第三部分:智慧父母的成长之路——自我关怀与家庭共育 育儿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修行。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父母自身,强调自我成长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情绪的“容器”:父母的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 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环境。本书将引导您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容器”,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我们将提供放松技巧、压力释放的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 高质量的亲子时光:陪伴的意义与实践。 真正的陪伴,不是身在心也在。本书将强调高质量亲子时光的价值,如何通过有意义的互动,加深亲子感情,建立牢固的连接。我们将提供各种亲子活动的设计思路,从简单的聊天,到共同参与的户外探索,让每一次陪伴都充满爱与收获。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建立育儿联盟。 父母双方在育儿观上的协调与一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本书将指导您如何与伴侣进行有效的育儿沟通,共同制定育儿目标,分担育儿责任,形成强大的育儿联盟,共同应对育儿挑战。 寻求支持,链接资源:不止你一个人在战斗。 育儿并非孤军奋战,寻求外部支持是智慧的表现。本书将鼓励您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社区以及专业机构的帮助,建立属于您的育儿支持网络,分享经验,获得慰藉。 结语: 《育儿智慧:守护孩子的成长乐章》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份充满关怀和智慧的礼物,送给每一位渴望成为更好父母的您。它提供的是方法,更是理念,引导您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爱与智慧浇灌,让孩子在健康、快乐、自信中茁壮成长。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本书的内容,您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育儿中的种种难题,享受为人父母的美好,并与孩子共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成长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偏重焦虑与期待):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带着点沉甸甸的期望和隐隐的焦虑。最近几年,总觉得育儿这事儿越来越难,身边看着别人家孩子好像都挺“别人家孩子”的,自己这边却总是鸡飞狗跳。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我就觉得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怎么让孩子更独立?怎么应对他的小脾气?还有跟老师沟通,听谁的,怎么听?越是想做得好,越是觉得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名字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教养难题”,感觉它就像是一份“救生圈”,能把我从无边无际的育儿困惑中拉出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方法,让我知道在面对孩子哭闹、不听话、或者是在学习上的瓶颈时,该如何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责备或者妥协。尤其想知道,如何能在不伤害孩子自信心的前提下,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这感觉像是走钢丝,平衡不好就容易摔下去。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里,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从容、更有效率的父母的一份指南,我迫切地想从中找到答案,让自己的育儿之路少些迷茫,多些笃定。

评分

第二段(偏重经验分享与共鸣): 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温暖的社区,里面充满了跟我一样,在育儿路上摸索的父母们。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可能提供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共鸣感。我常常会在网上看到各种育儿的“金句”,但很多时候,读完之后总觉得“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看到,原来我的困惑和焦虑,也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安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真实的、接地气的案例,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完美父母”形象。比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我们觉得那“没啥用”时,又该如何去支持?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往往比大道理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其他父母的经验中学到宝贵的教训,也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勇敢地前行。

评分

第四段(偏重实用性与操作性): 我一直认为,育儿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具体怎么做”。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务实,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包含一些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锦囊妙计”,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时,有哪些可以尝试的策略?当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时,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和限制?或者,当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矛盾时,父母应该如何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我希望书中提供的方法,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能够落地执行的,而不是那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的“高难度动作”。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覆盖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难题,从婴幼儿时期到青春期,都能有所涉及。这样,我就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育儿百科全书”,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查阅和参考。

评分

第五段(偏重长远影响与个人成长): 拿到这本书,我更多地将其视为一次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它能成为我个人成长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除了解决眼前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意识到,教养并非是一种单向的控制,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和学习。它应该教会我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值得信赖的伙伴,而不是仅仅扮演一个“管教者”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一些育儿观念和行为模式,让我成为一个更有耐心、更有智慧、也更懂得爱自己的父母。毕竟,父母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所以我相信,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个人一次重要的自我提升。

评分

第三段(偏重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从我个人过往的阅读经验来看,一本好的育儿书,应该能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也能建立一套相对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问题,而是能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行为?这背后可能涉及哪些心理学原理?然后,再基于这些理论,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建立正确育儿观的方法,比如如何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调整教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难题”,是因为我们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孩子,或者用一种笼统的、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去应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比如“积极倾听”技巧的练习方法,或者“情绪管理”的步骤指导,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期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一种更有策略、更具前瞻性的主动引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