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

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公子(安思明) 著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茶文化
  • 慢生活
  • 自我疗愈
  • 冥想
  • 放松
  • 情绪管理
  • 生活哲学
  • 正念
  • 身心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9885
商品编码:300198905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

定价:58.00元

作者:唐公子(安思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18119885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茶艺爱好者

这是一本探讨茶与当代人心灵的书。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作者与朋友们喝茶的一些心得与体悟。他们中,有艺术家、设计师、琴者、作家,也有在深山中的隐居者。他们谈生活,谈创作,更谈饮茶与心灵:

n

如何在浮躁与焦虑的世界里觅得一处清凉? 如何让我们劳顿的身心哪怕得到片刻的安顿?

n

如何让奔波的身影暂时栖止?

n

端起一杯茶吧!炉下烟火起,此间茶味恍若禅意。暂且在一杯茶中觅得一份清静,真正地与自己相知相遇,也让我们的身心安顿于当下茶间。

n


内容提要


茶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心境,被当下读者大为推崇。本书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教读者基本的认识茶的品种和讲述粗浅的茶道,而是从更高的文化和审美意蕴层面来为读者展现茶的魅力,从跨界的角度谈中国茶文化之美,艺术家李玉刚、琴人行者、作家安意如、一音禅师等十几个领域的名家从不同角度谈茶美学、茶生活。

n


目录


序言

n

序言

n

一枕鸟声残梦 半窗花影独饮中 / 安意如   1

n

生命中的一杯茶 / 李玉刚   5

n

n

自序

n

访茶终南  7

n

n

部分

n

No.1  美的体悟,在当下一杯茶中  14

n

No.2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24

n

No.3  一碗茶汤的奥义  35

n

No.4  岩骨花香是真味  44

n

No.5  饮茶,一切如空  56

n

No.6  在安静中守候一碗茶汤  70

n

n

第二部分

n

No.1  物件的能量场  84

n

No.2  对话天地身心  92

n

No.3  喝茶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102

n

No.4  开悟如同茶杯的开片般自然  114

n

No.5  春烟寺院茶一杯  124

n

No.6  经由茶寻找内心的自己  132

n

n

第三部分

n

No.1  一盏琉璃茶时光  150

n

No.2  禅茶一味是清欢  160

n

No.3  知白守黑的茶之道  172

n

No.4  弹琴饮茶,守心如一   186

n

No.5  通往心灵的幽径  198

n

No.6  眼前的每一杯茶,都千载难逢  208

n

n

n

访水终南  214

n


作者介绍


唐公子,曾用名安思明,知名作家,创意人,文化美学生活的推广者与践行者。曾任职于法国桦榭传媒集团等媒体公司,出版作品包括《越南星空下》《明星正能量》等。

n


文摘



n

序言 生命中的一杯茶

n

——李玉刚

n

打动我的,是唐公子这本新书的名字:《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茶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契合。

n

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漫长,但是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的出现,才将饮茶之道上升为一种极为讲究的,更堪称是艺术化的、浪漫化的行为。

n

也是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为人称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n

这几年,我爱上了喝茶,国外的演出,空中飞人一样的生活,坐下来喝一杯茶时,才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自在与从容。

n

我与唐公子,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结缘的朋友。印象里,在他北京的寓所,除了各种茶具和茶,便是一摞又一摞的书。空间虽然不大,但是自有一股清气和雅致之意。书与茶,几乎是我对唐公子直观的感觉。

n

除了在北京时常茶聚外,我们也曾经有过一起外出访茶的经历。次是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探访古树普洱茶。第二次则是去福建的武夷山,探访武夷岩茶与桐木关的红茶。跋山涉水,行走云水之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唐公子对茶的热情与热爱。

n

唐公子的整个人是安静通透的,就像一杯清茶。也许是有了书与茶的滋养,他的文字也是别具一种灵动之气。不缓不疾,读来让人有一种内心的安定感。我想,那是因为他在每一篇文字中都融入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n

重要的,他的淡定与安然更是因为他在眼前的这杯茶中找到了自己。印度的大文豪泰戈尔曾在《吉檀迦利》中写道:“旅客要在每一个陌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找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飘流,后才能走到深的宫殿。”

n

生命中的每一杯茶,都是唐公子的庙宇,也是他的殿堂。

n

n

自序 访茶终南

n

终南山在爱茶人的心里,实在是一个理想的饮茶去处。

n

或许,每个人爱茶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终南山。

n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早令我对终南山产生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向往的,还是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受到寒山与拾得两位僧人诗句的影响,身为美国人的比尔·波特在终南山开启了他寻找中国传统隐士的旅程。他在寺院、道观、山岩、陡峭的窄路,寻王维手植的那棵银杏树。终,他在终南山寻找到的是什么呢?一种根植于生活中的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与仁慈。”

n

张剑锋的终南之寻则更为具象,他写《寻访终南隐士》一书,相信也是受了比尔·波特的某种启迪。渭河、炊烟、茅屋、菊花、松树、采药人、白云、山林、断壁、洞穴。“某个黄昏,我坐在群山中的某个孤峰上看霜桥鸟迹,水流花深。”“山中的泉水从五千年以前流过来,我是河边行走的路人,山中岁月如长沟流月,当月亮起来了,终南山的大小百千山谷里的百千河流映着百千明月……”

n

诗一样的文字,充满灵动感,如同云朵在山崖间升起。

n

在写作此书时,我内心有一个念想,能去终南山喝杯茶,将喝茶的感觉融入文字中,应该是一件妙事。起心动念未及多久,我便受到盛世甘霖老朋友王振国的邀请,去终南山喝茶访水。

n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好茶需要用好水泡,已经是饮茶人的共识。茶与水的关系,陆羽在《茶经》里即早有提及,他言,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爱茶之人,于泡茶用水极为讲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之”,“江水取至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n

宋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他认为,直接影响茶汤品质的是水的清洁度。

n

明朝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提到:“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只有清洁透明之水,才能使茶色完全显现出来。甘甜为口感,这是因为泉水中有微量的碳酸氢钙,古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高濂在《遵生七笺》也曾讲:“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n

我饮茶数年,对于茶与水的奥妙已然领悟,遂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旅程。我们的目的地是牛背梁,距离西安市有58公里的车程。

n

我们下榻的翠微宫也颇有来历。终南山下,翠微留名。在唐代,翠微宫是唐太宗的避暑行宫。从天竺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亦曾随唐太宗在此暂住,并译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史料记载,唐太宗生命中的后一段时光,便是在此度过的。太宗驾崩,翠微宫渐趋荒芜,一度曾为密宗古刹,又消逝于荒野中。

n

翠微宫建在山野间,临窗而立,便可见青山绵亘,白云缭绕其间。夜深人静,可听闻水声潺潺。白日里,我们沿山路而上,踏寻秦楚古道。车辚辚,马萧萧,千年历史如烟云,只有窄窄的秦楚古道可供后来者追忆当年。沿着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石板台阶一路行来,冷杉、杜鹃、冰川、草甸,白云飘摇,山风阵阵。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到达南草北甸的分界线处,瞬间雾霭四合,风中夹杂着雨点,席卷而来,寒意逼人。我们担心山巅的闪电霹雳,未做太久停留,便折身回返。眼前一片苍茫,确有“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气象。同行的朋友唱诵着《心经》,内心方觉安定。

n

另一日,我们去山中访泉。徒步而行,漫步翠色山中,竹林环绕,四处泉水汩汩,溪水声声,白色瀑布如练如缎,自山崖落下。我们驻足观水,水清澈无比,凉意袭来。我们到了深山的一处草坪,却听闻人声。原来,是几位从西安开车过来的茶友来此山中品茗静心。

n

皆是爱茶之人,他们便邀我们坐下来喝杯茶。茶台是天然的石头,煮茶的水是旁边的山泉水,茶是普洱熟茶。他们以酒精炉的小锅煮水,待水冒泡时关掉火,又以素雅白色青花瓷壶泡茶,杯子也是小瓷杯。酒红色茶汤在白色瓷杯里显得格格外澄澈透亮,我只觉入口回甘细绵,喉部如涌泉。

n

终南山之行,我原本还要拜访一位在此修行的出家人法清法师,去探访他的茅棚禅寺,讨一杯茶喝。那座建筑在水边的禅寺,古朴明朗,深得我心。但是不巧,在我们出发的头一天,他便要飞往广州弘法。缘分就此错过,我心中略生憾意。

n

有缺憾,或许才圆满。

n

他日,再续茶缘。

n

n

美的体悟,在当下一杯茶中

n

杨智深曾以“穆如”为名,开了一家茶室。这间茶室,与众多咖啡店、画廊、精品店比邻,门口种植着数株修竹,完全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穆如”之名,源自《诗经·大雅》中“吉甫作颂,穆如清风”的句子。

n

推门进去,里面别有洞天。门的右手边的石磨样净手池,应该是来自日本茶道饮茶前先净手的灵感。看脚下,室内挖了水渠,清水流转,数尾红黄相间的锦鲤游弋其间。墙上挂着充满当代艺术风格的油画作品,长条几案上则放着一匹奔放的青铜马、一块仿佛宋画里的假山石。茶席的布置,则是从黑金色大漆的干泡茶台到考究的雕花薄胎白瓷杯、蓝色钧瓷水洗、精致的紫铜香炉,所用的盖碗也是他亲自监制,上面绘着童子嬉戏的图案。

n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哪怕一个角落,来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念书的杨智深,与茶渊源甚深。他生命中品饮的泡茶,是父母自故乡带来的乌龙茶,凤凰单丛,珍重如故园旧雨,只有在亲朋串门时才会被拿出来分享。

n

或许与喜欢文学专业一脉相承,杨智深迷上了京剧与茶事,并且拜一位名为颜礼长的老先生为师。后来,他的大学老师叶明媚又引荐他到霍韬晦先生创办的法住文化学院开办茶事课程,更得到潮汕泰斗饶宗颐先生之鼓励。

n

早在26岁,年纪尚轻的杨智深就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名叫“真茶轩”的茶馆,地点就在尖沙咀的一个僻静处。面积虽然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租金却颇为昂贵。两年后,他又独立开了一家新的茶店,取名为“水云庄”,地点同样在尖沙咀。这两家茶店都成为香港文化界人士爱的去处,导演、编剧甚至明星,纷纷在此现身喝茶。

n

“一度,香港的茶餐厅里风靡香片、普洱、水仙和寿眉。”杨智深告诉我,“后来随着饮茶人日益增多,作为绿茶的龙井也开始流行起来。”讲起香港人饮茶的掌故,他滔滔不绝。“以普洱茶中的宋聘为例,多少人都是一直听闻却从来不曾喝过。后来我收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的老普洱,发现了有龙马双标的同庆号。”后来,他把自己收的那批老普洱茶卖到了台湾,包括几个现在说起来在两岸茶界都闻名遐迩的茶人,皆是他当年的主顾。

n

抗战期间,不少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内地名流和权贵阶层逃至香港,也带去了讲究的饮茶方式,老六安和老普洱是其中代表。“在过去,尤其是民国时期,老六安是讲究的大户人家才喝的茶。饮茶如同出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但是现在,世易时移,它已经没落了。”

n

幸运的是,在杨智深的家里,我与同行的朋友喝到了一款他收藏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六安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珍稀异常。茶就放在一个已经泛黄的竹篮中。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竹篮,里面是一层颜色深沉的箬叶,打开箬叶,里面才是老六安茶。他抽出一张巴掌大的红色内飞给我看,因为时间久远,那张内飞早已经变得褶皱脆薄。“老六安里面,有时多会放六张内飞用于防伪。一层茶叶,一张内飞,再一层茶叶,又一张内飞,不厌其烦,足见其珍贵。”内飞的颜色,除了常见的红色,还有白色、粉色等。单看外形,棕褐色的茶芽如同普洱的宫廷料,但实际上,老六安茶属于蒸青绿茶。“现在,许多人都在争论有没有老绿茶,老六安就是老绿茶啊。”他笑着说,“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而已。”

n

若是单单从健康的角度饮茶,杨智深认为自古以来,茶犹药,要注意饮茶的时令性。就如当下,北方炎炎夏日,他为我泡了一杯黄山毛峰,微微苦涩,却可以去除夏日的火气与躁动。如若从品鉴的角度,他喜的还是老普洱和岩茶。尤其是后者,工艺复杂,内含物质丰富,啜一口茶,耐人百般寻味。

n

“以岩茶中的水仙为例,向来有水仙十焙成金的说辞,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记载的。”杨智深自己曾经有过品饮十焙水仙的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回味不已,“其中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n

身为香港代茶人,杨智深除了对茶有自己的鉴赏角度与品味,对于茶器与茶具也颇有研究。

n

“茶文化从唐始,到明代,中国的茶文化一直在演变中,茶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的泡茶方式,即淹茶法,或称之为瀹茶法,实则是延续自明代。”早些时候,香港的老茶多,老茶具也多,好东西看多了,加上自身的悟性,他对茶具之美有了自己的看法。二三十年下来,不论是对紫砂壶还是景德镇的瓷器,他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自己先学会泡茶、品茶 ,感受完之后再去理解背后的东西。”他自己设计茶具,多次往返香港、北京、景德镇,“一个东西能不能成型,原因是很复杂的,不光是形状,还有材质和颜色,它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n

在研究茶具的过程中,他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度”。“度”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审美,甚至是一种哲学。“如果要做一把壶,或者做一个杯子,它们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能被使用,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否则,设计得再美,也没有价值。”

n

“所谓真、善、美,为何把真排在位?那是有其道理的。中国文化之美有不可动摇的价值。对于茶具而言,美是要后考虑的,应该在确认它的功能性的基础上,在到达格物的层面后,再去谈美。”这就如同现代人饮茶时对建盏的过度迷恋一样。“建盏的使用,是建立在宋代人饮茶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宋人饮茶,由于茶的制作工艺的特殊原因,茶汤是白色的,并且上面有一层细腻的泡沫,需要用黑色或者其他颜色深沉的茶盏来衬托,以鉴赏茶汤的颜色和泡沫的细腻程度。我们现在所用的泡茶方法,延续自明清二代,茶汤的颜色偏清澈,所以用白色的瓷杯易鉴赏茶汤的颜色和茶汤的变化。喝茶是一件需要把色声香味触五感打开的事情,茶汤的审美是其中一个重要视觉体验。饮茶方式在变革,茶器茶具当然也要随之变化,不可因为审美的需要而忽视茶的滋味与口感。毕竟,茶才是位的。”

n

日本茶道专精醇美,传承有序。韩国茶礼揖让有度,情貌动人。中国茶文化却一度断层,令人叹惋,无所适从。杨智深则推崇陆羽对茶的“精行简德”的态度。杨智深祖籍闽南,长于香港,见识过好东西,也曾拥有过不少收藏之物。但是,现在的杨智深却不收藏任何东西,包括自己手里的那些珍藏多年的老茶,他也是抱着一颗随缘自适的心,役物而不役于物。“哪一天能够遇到真正懂得这些老茶的人,我愿意将它们出让给新的主人。”

n

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美的体悟,只在当下一杯茶中。

n


序言


序言

n

序言

n

一枕鸟声残梦 半窗花影独饮中 / 安意如   1

n

生命中的一杯茶 / 李玉刚   5

n

n

自序

n

访茶终南  7

n

n

部分

n

No.1  美的体悟,在当下一杯茶中  14

n

No.2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24

n

No.3  一碗茶汤的奥义  35

n

No.4  岩骨花香是真味  44

n

No.5  饮茶,一切如空  56

n

No.6  在安静中守候一碗茶汤  70

n

n

第二部分

n

No.1  物件的能量场  84

n

No.2  对话天地身心  92

n

No.3  喝茶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102

n

No.4  开悟如同茶杯的开片般自然  114

n

No.5  春烟寺院茶一杯  124

n

No.6  经由茶寻找内心的自己  132

n

n

第三部分

n

No.1  一盏琉璃茶时光  150

n

No.2  禅茶一味是清欢  160

n

No.3  知白守黑的茶之道  172

n

No.4  弹琴饮茶,守心如一   186

n

No.5  通往心灵的幽径  198

n

No.6  眼前的每一杯茶,都千载难逢  208

n

n

n

访水终南  214

n



《风起云涌的旧时光:一部描绘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变迁的史诗》 作者: 艾莉莎·维克多 (Elisa Victor) 出版社: 星辰书局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780页 装帧: 精装,附插画与地图 --- 内容提要: 《风起云涌的旧时光》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历史小说,它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叶,一个旧秩序濒临崩溃、新思潮如同地下暗流般涌动的欧洲大陆。小说以奥匈帝国末期的维也纳和巴黎为主要舞台,通过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深刻剖析了技术革命、社会阶层固化与艺术觉醒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命运。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场深入人性幽微之处的探索。它捕捉了在巨大历史惯性下,个体所经历的希望、幻灭、坚守与挣扎。维克多以其无可挑剔的时代细节考据和对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为我们重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好年代”的黄昏。 --- 故事架构与人物群像: 小说主要围绕以下三条核心线索展开,它们如同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时代的洪流: 第一线索:贵族阶层的黄昏挽歌——伯爵的遗产与新娘的抉择 故事的开端,我们邂逅了年迈的卡尔·冯·霍恩伯格伯爵,一位根深蒂固的奥匈帝国贵族。他毕生信奉的荣誉、等级和对旧日荣光的维护,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业化浪潮面前显得日益苍白无力。卡尔的城堡坐落在多瑙河畔,如同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孤岛。 他的独女,伊莎贝拉,是一位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她热爱科学,却被家族的期望推向了与一位来自普鲁士工业巨头的联姻。伊莎贝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对父亲责任的敬重,另一方面是对思想自由和知识探索的渴望。她的挣扎,代表了旧贵族家庭中,女性试图挣脱传统牢笼的第一次尝试。通过伊莎贝拉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上流社会表面光鲜之下的礼仪僵化与情感压抑。 第二线索:工厂与底层——钢铁工人马克斯的觉醒 在维也纳郊外喧嚣的钢铁厂区,我们遇到了马克斯·施密特。他不是一个传统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沉默、坚韧的体力劳动者。马克斯的日常被繁重的工时、低劣的居住环境和对一家老弱病残的生计所填满。 随着两年一度的罢工浪潮的酝酿,马克斯开始接触到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内部对于激进行动和改良主义之间的争论,以及他们如何被政治宣传所吸引和分化。马克斯的成长线,深刻探讨了工业化对普通人生活质量的冲击,以及底层人民如何从“沉默的大多数”转变为具有集体意识的社会力量。特别是他与一位来自布拉格的地下印刷工人的相遇,点燃了他对“更公正世界”的向往。 第三线索:艺术与颠覆——巴黎沙龙的“野兽派”风暴 故事的第三条线索,将场景切换至充满魅力的巴黎蒙马特高地。朱利安·勒克莱尔是一位才华横溢却声名狼藉的年轻画家,他是“野兽派”运动的先驱之一。朱利安的作品以其强烈的色彩和对传统美学的彻底背离,震惊了当时的艺术界。 通过朱利安在咖啡馆、画室和小型沙龙中的活动,小说生动再现了1900年前后欧洲艺术界对现实主义的反叛。他与一位前卫的女性文学评论家西尔维之间的思想碰撞,成为了推动艺术思潮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这条线索不仅展示了艺术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还揭示了在追求绝对艺术自由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和个人牺牲。 --- 主题深度解析: 1. 时代边缘的焦虑与躁动: 小说巧妙地利用了“交界点”的设定——从1905年延伸至一战爆发前夕。这是一个在技术乐观主义(如电报、汽车的普及)与地缘政治紧张(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味)之间剧烈摇摆的时代。作者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对“未来”这个模糊概念的集体焦虑。 2. 结构性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维克多没有试图提供简单的和解方案。她展示了贵族对土地和血统的执着,资产阶级对效率和利润的狂热,以及无产阶级对生存权利的诉求,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在政治舞台上爆发时,历史的惯性便无可阻挡。 3. 现代性的代价: 本书深入探讨了“进步”的双重面貌。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丰富,是以环境恶化和人性异化为代价的。马克斯在机器轰鸣声中的疲惫,与伊莎贝拉在华丽舞会中对自由的渴望,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令人心碎的“进步之歌”。 4. 沉默的女性声音: 伊莎贝拉和西尔维的命运,揭示了在男性主导的政治和艺术领域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所面临的无形天花板。她们的抗争,虽然不直接参与街头政治,却是社会解放的隐秘先声。 --- 文学特色: 《风起云涌的旧时光》的语言风格沉郁而典雅,融合了现实主义的扎实细节描写和象征主义的内在心理刻画。作者擅长运用环境烘托手法,维也纳的雾气、巴黎的霓虹、工厂的煤灰,都成了人物命运的注脚。小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不失对个体情感脉络的精微把握,尤其擅长处理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流和未尽之言,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回味。 --- 读者评价摘录: “维克多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感与日常生活的琐碎真实熔铸一体。读完此书,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香水与煤烟混合的味道。” — 《欧洲史学评论》 “这不是一部关于宏大战争的书,而是一部关于‘战争之前’人们如何生活的书。它令人心碎,因为它精确地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毁灭,却又温柔地记录了那个逝去的辉煌。” — 评论家 L. 霍金斯 --- 适合读者: 喜爱历史小说、对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结构转型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欣赏精雕细琢的人物心理描写的文学爱好者。 (本书不含任何关于放松、心灵净化、茶道或东方哲学的内容。它是一部关于欧洲大陆工业化与社会动荡的严肃历史小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吸引的,觉得它会是一本比较文艺、比较“虚”的作品。然而,阅读后我发现,它的“虚”其实是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之上的。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即便是在描绘情感波动时,也总能保持一种抽离的、近乎科学的观察角度,但这绝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带着温柔的距离感,让人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情绪脉络。书中对于“日常仪式感”的构建尤其有启发性,比如描述某次饮品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可以被美化的瞬间。这本书像是提供了一份“生活慢指南”,它不教你怎么成功,但教你怎么优雅地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翻页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值得回味的句子。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感受”而非“阅读速度”来衡量的书。它节奏缓慢,但绝不拖沓,每一次停顿都像是为了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文字中蕴含的情绪重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元素的引入,那些关于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雨滴落在石板上的韵律,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这种与自然联结的描写,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宁静的场景之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时而宏大如宇宙的呼吸,时而微小如一粒尘埃的运动,这种张弛有度的切换,让整体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它教会我,生活的美好不在于追求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在于对身边细微美好的敏锐捕捉和由衷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叹服,它运用了一种极其古典而又现代的语言交织方式,读起来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亲近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静默”这一主题时的手法。书中关于独处的描写,完全摒弃了那种孤独、沉重的基调,转而描绘出一种丰富、自洽的内在宇宙。我时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几个词语的搭配,它们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例如,书中用来形容“心绪平和”的几个短句,我甚至想抄写下来贴在我的书桌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的哲学小册子,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促使读者主动去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意义系统。对于那些在喧嚣都市中感到迷失的灵魂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卸下所有伪装的庇护所。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并没有把话说满,很多情感的张力和哲理的深度,都是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和感受的。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聆听一首极简主义的音乐,旋律很简单,但每一个音符之间的沉默,都充满了力量和暗示。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自我对话”的处理方式,那些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和解,都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可信,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人生的所有难题,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框架——一个关于接纳和放下的框架。读完后,我没有感到那种读完一本“畅销书”后的兴奋感,反而有一种历经洗礼后的沉静与满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陪伴性质的书,适宜在安静的午后,伴着一杯热饮,细细品读,让文字的力量慢慢渗透到心底深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哲思的沉淀。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专注于那些细微之处的捕捉与描摹。读完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呼吸,那些日常的焦虑和忙碌似乎都被轻轻地拂去了。作者对于环境的刻画极其细腻,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午后阳光洒落的尘埃,都带着一种令人沉醉的美感。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独白,却蕴含着对人性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关于“等待”的描绘,不是那种令人焦躁的空耗,而是一种对当下状态的接纳与品味。这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是急于求成的心态,现在读来,才体会到慢下来的从容与力量。这本书仿佛是一剂温和的良药,它不强迫你改变,而是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那个最舒适、最真实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