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杯茶中安頓身心

在一杯茶中安頓身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公子(安思明) 著
圖書標籤:
  • 心靈成長
  • 茶文化
  • 慢生活
  • 自我療愈
  • 冥想
  • 放鬆
  • 情緒管理
  • 生活哲學
  • 正念
  • 身心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下博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19885
商品編碼:3001989053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在一杯茶中安頓身心

定價:58.00元

作者:唐公子(安思明)

齣版社:廣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18119885

字數: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茶藝愛好者

這是一本探討茶與當代人心靈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瞭作者與朋友們喝茶的一些心得與體悟。他們中,有藝術傢、設計師、琴者、作傢,也有在深山中的隱居者。他們談生活,談創作,更談飲茶與心靈:

n

如何在浮躁與焦慮的世界裏覓得一處清涼? 如何讓我們勞頓的身心哪怕得到片刻的安頓?

n

如何讓奔波的身影暫時棲止?

n

端起一杯茶吧!爐下煙火起,此間茶味恍若禪意。暫且在一杯茶中覓得一份清靜,真正地與自己相知相遇,也讓我們的身心安頓於當下茶間。

n


內容提要


茶既是一種飲品,也是一種生活,一種心境,被當下讀者大為推崇。本書的精妙之處不在於教讀者基本的認識茶的品種和講述粗淺的茶道,而是從更高的文化和審美意蘊層麵來為讀者展現茶的魅力,從跨界的角度談中國茶文化之美,藝術傢李玉剛、琴人行者、作傢安意如、一音禪師等十幾個領域的名傢從不同角度談茶美學、茶生活。

n


目錄


序言

n

序言

n

一枕鳥聲殘夢 半窗花影獨飲中 / 安意如   1

n

生命中的一杯茶 / 李玉剛   5

n

n

自序

n

訪茶終南  7

n

n

部分

n

No.1  美的體悟,在當下一杯茶中  14

n

No.2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24

n

No.3  一碗茶湯的奧義  35

n

No.4  岩骨花香是真味  44

n

No.5  飲茶,一切如空  56

n

No.6  在安靜中守候一碗茶湯  70

n

n

第二部分

n

No.1  物件的能量場  84

n

No.2  對話天地身心  92

n

No.3  喝茶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102

n

No.4  開悟如同茶杯的開片般自然  114

n

No.5  春煙寺院茶一杯  124

n

No.6  經由茶尋找內心的自己  132

n

n

第三部分

n

No.1  一盞琉璃茶時光  150

n

No.2  禪茶一味是清歡  160

n

No.3  知白守黑的茶之道  172

n

No.4  彈琴飲茶,守心如一   186

n

No.5  通往心靈的幽徑  198

n

No.6  眼前的每一杯茶,都韆載難逢  208

n

n

n

訪水終南  214

n


作者介紹


唐公子,曾用名安思明,知名作傢,創意人,文化美學生活的推廣者與踐行者。曾任職於法國樺榭傳媒集團等媒體公司,齣版作品包括《越南星空下》《明星正能量》等。

n


文摘



n

序言 生命中的一杯茶

n

——李玉剛

n

打動我的,是唐公子這本新書的名字:《在一杯茶中安頓身心》。茶與現代中國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精神和心靈上的契閤。

n

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漫長,但是直到唐代茶聖陸羽的齣現,纔將飲茶之道上升為一種極為講究的,更堪稱是藝術化的、浪漫化的行為。

n

也是在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為人稱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韆捲,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n

這幾年,我愛上瞭喝茶,國外的演齣,空中飛人一樣的生活,坐下來喝一杯茶時,纔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內心的自在與從容。

n

我與唐公子,則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以茶結緣的朋友。印象裏,在他北京的寓所,除瞭各種茶具和茶,便是一摞又一摞的書。空間雖然不大,但是自有一股清氣和雅緻之意。書與茶,幾乎是我對唐公子直觀的感覺。

n

除瞭在北京時常茶聚外,我們也曾經有過一起外齣訪茶的經曆。次是去雲南的西雙版納,探訪古樹普洱茶。第二次則是去福建的武夷山,探訪武夷岩茶與桐木關的紅茶。跋山涉水,行走雲水之間,讓我更加感受到瞭唐公子對茶的熱情與熱愛。

n

唐公子的整個人是安靜通透的,就像一杯清茶。也許是有瞭書與茶的滋養,他的文字也是彆具一種靈動之氣。不緩不疾,讀來讓人有一種內心的安定感。我想,那是因為他在每一篇文字中都融入進瞭自己的真情實感吧!

n

重要的,他的淡定與安然更是因為他在眼前的這杯茶中找到瞭自己。印度的大文豪泰戈爾曾在《吉檀迦利》中寫道:“旅客要在每一個陌生人門口敲叩,纔能找到自己的傢門。人要在外麵到處飄流,後纔能走到深的宮殿。”

n

生命中的每一杯茶,都是唐公子的廟宇,也是他的殿堂。

n

n

自序 訪茶終南

n

終南山在愛茶人的心裏,實在是一個理想的飲茶去處。

n

或許,每個人愛茶人的心裏,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終南山。

n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早令我對終南山産生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嚮往的,還是美國作傢比爾·波特的《空榖幽蘭》。受到寒山與拾得兩位僧人詩句的影響,身為美國人的比爾·波特在終南山開啓瞭他尋找中國傳統隱士的旅程。他在寺院、道觀、山岩、陡峭的窄路,尋王維手植的那棵銀杏樹。終,他在終南山尋找到的是什麼呢?一種根植於生活中的獨處的樂趣,“不是離群索居,而是因為更深的覺悟與仁慈。”

n

張劍鋒的終南之尋則更為具象,他寫《尋訪終南隱士》一書,相信也是受瞭比爾·波特的某種啓迪。渭河、炊煙、茅屋、菊花、鬆樹、采藥人、白雲、山林、斷壁、洞穴。“某個黃昏,我坐在群山中的某個孤峰上看霜橋鳥跡,水流花深。”“山中的泉水從五韆年以前流過來,我是河邊行走的路人,山中歲月如長溝流月,當月亮起來瞭,終南山的大小百韆山榖裏的百韆河流映著百韆明月……”

n

詩一樣的文字,充滿靈動感,如同雲朵在山崖間升起。

n

在寫作此書時,我內心有一個念想,能去終南山喝杯茶,將喝茶的感覺融入文字中,應該是一件妙事。起心動念未及多久,我便受到盛世甘霖老朋友王振國的邀請,去終南山喝茶訪水。

n

“精茗蘊香,藉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好茶需要用好水泡,已經是飲茶人的共識。茶與水的關係,陸羽在《茶經》裏即早有提及,他言,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愛茶之人,於泡茶用水極為講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激勿食之”,“江水取至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n

宋代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他認為,直接影響茶湯品質的是水的清潔度。

n

明朝的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提到:“清,朗也,靜也;澄水之貌。”隻有清潔透明之水,纔能使茶色完全顯現齣來。甘甜為口感,這是因為泉水中有微量的碳酸氫鈣,古人不懂得這個道理。高濂在《遵生七箋》也曾講:“凡水泉不甘,能損茶味。”

n

我飲茶數年,對於茶與水的奧妙已然領悟,遂踏上瞭前往終南山的旅程。我們的目的地是牛背梁,距離西安市有58公裏的車程。

n

我們下榻的翠微宮也頗有來曆。終南山下,翠微留名。在唐代,翠微宮是唐太宗的避暑行宮。從天竺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亦曾隨唐太宗在此暫住,並譯齣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史料記載,唐太宗生命中的後一段時光,便是在此度過的。太宗駕崩,翠微宮漸趨荒蕪,一度曾為密宗古刹,又消逝於荒野中。

n

翠微宮建在山野間,臨窗而立,便可見青山綿亙,白雲繚繞其間。夜深人靜,可聽聞水聲潺潺。白日裏,我們沿山路而上,踏尋秦楚古道。車轔轔,馬蕭蕭,韆年曆史如煙雲,隻有窄窄的秦楚古道可供後來者追憶當年。沿著有一韆五百年曆史的石闆颱階一路行來,冷杉、杜鵑、冰川、草甸,白雲飄搖,山風陣陣。我們花瞭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到達南草北甸的分界綫處,瞬間霧靄四閤,風中夾雜著雨點,席捲而來,寒意逼人。我們擔心山巔的閃電霹靂,未做太久停留,便摺身迴返。眼前一片蒼茫,確有“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的氣象。同行的朋友唱誦著《心經》,內心方覺安定。

n

另一日,我們去山中訪泉。徒步而行,漫步翠色山中,竹林環繞,四處泉水汩汩,溪水聲聲,白色瀑布如練如緞,自山崖落下。我們駐足觀水,水清澈無比,涼意襲來。我們到瞭深山的一處草坪,卻聽聞人聲。原來,是幾位從西安開車過來的茶友來此山中品茗靜心。

n

皆是愛茶之人,他們便邀我們坐下來喝杯茶。茶颱是天然的石頭,煮茶的水是旁邊的山泉水,茶是普洱熟茶。他們以酒精爐的小鍋煮水,待水冒泡時關掉火,又以素雅白色青花瓷壺泡茶,杯子也是小瓷杯。酒紅色茶湯在白色瓷杯裏顯得格格外澄澈透亮,我隻覺入口迴甘細綿,喉部如湧泉。

n

終南山之行,我原本還要拜訪一位在此修行的齣傢人法清法師,去探訪他的茅棚禪寺,討一杯茶喝。那座建築在水邊的禪寺,古樸明朗,深得我心。但是不巧,在我們齣發的頭一天,他便要飛往廣州弘法。緣分就此錯過,我心中略生憾意。

n

有缺憾,或許纔圓滿。

n

他日,再續茶緣。

n

n

美的體悟,在當下一杯茶中

n

楊智深曾以“穆如”為名,開瞭一傢茶室。這間茶室,與眾多咖啡店、畫廊、精品店比鄰,門口種植著數株修竹,完全是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穆如”之名,源自《詩經·大雅》中“吉甫作頌,穆如清風”的句子。

n

推門進去,裏麵彆有洞天。門的右手邊的石磨樣淨手池,應該是來自日本茶道飲茶前先淨手的靈感。看腳下,室內挖瞭水渠,清水流轉,數尾紅黃相間的錦鯉遊弋其間。牆上掛著充滿當代藝術風格的油畫作品,長條幾案上則放著一匹奔放的青銅馬、一塊仿佛宋畫裏的假山石。茶席的布置,則是從黑金色大漆的乾泡茶颱到考究的雕花薄胎白瓷杯、藍色鈞瓷水洗、精緻的紫銅香爐,所用的蓋碗也是他親自監製,上麵繪著童子嬉戲的圖案。

n

“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哪怕一個角落,來承載中國的傳統文化。”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古典文學專業念書的楊智深,與茶淵源甚深。他生命中品飲的泡茶,是父母自故鄉帶來的烏龍茶,鳳凰單叢,珍重如故園舊雨,隻有在親朋串門時纔會被拿齣來分享。

n

或許與喜歡文學專業一脈相承,楊智深迷上瞭京劇與茶事,並且拜一位名為顔禮長的老先生為師。後來,他的大學老師葉明媚又引薦他到霍韜晦先生創辦的法住文化學院開辦茶事課程,更得到潮汕泰鬥饒宗頤先生之鼓勵。

n

早在26歲,年紀尚輕的楊智深就與朋友閤開瞭一傢名叫“真茶軒”的茶館,地點就在尖沙咀的一個僻靜處。麵積雖然隻有一百多平方米,租金卻頗為昂貴。兩年後,他又獨立開瞭一傢新的茶店,取名為“水雲莊”,地點同樣在尖沙咀。這兩傢茶店都成為香港文化界人士愛的去處,導演、編劇甚至明星,紛紛在此現身喝茶。

n

“一度,香港的茶餐廳裏風靡香片、普洱、水仙和壽眉。”楊智深告訴我,“後來隨著飲茶人日益增多,作為綠茶的龍井也開始流行起來。”講起香港人飲茶的掌故,他滔滔不絕。“以普洱茶中的宋聘為例,多少人都是一直聽聞卻從來不曾喝過。後來我收瞭一批新中國成立前生産的老普洱,發現瞭有龍馬雙標的同慶號。”後來,他把自己收的那批老普洱茶賣到瞭颱灣,包括幾個現在說起來在兩岸茶界都聞名遐邇的茶人,皆是他當年的主顧。

n

抗戰期間,不少包括上海人在內的內地名流和權貴階層逃至香港,也帶去瞭講究的飲茶方式,老六安和老普洱是其中代錶。“在過去,尤其是民國時期,老六安是講究的大戶人傢纔喝的茶。飲茶如同齣身,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但是現在,世易時移,它已經沒落瞭。”

n

幸運的是,在楊智深的傢裏,我與同行的朋友喝到瞭一款他收藏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老六安茶,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曆史,珍稀異常。茶就放在一個已經泛黃的竹籃中。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竹籃,裏麵是一層顔色深沉的箬葉,打開箬葉,裏麵纔是老六安茶。他抽齣一張巴掌大的紅色內飛給我看,因為時間久遠,那張內飛早已經變得褶皺脆薄。“老六安裏麵,有時多會放六張內飛用於防僞。一層茶葉,一張內飛,再一層茶葉,又一張內飛,不厭其煩,足見其珍貴。”內飛的顔色,除瞭常見的紅色,還有白色、粉色等。單看外形,棕褐色的茶芽如同普洱的宮廷料,但實際上,老六安茶屬於蒸青綠茶。“現在,許多人都在爭論有沒有老綠茶,老六安就是老綠茶啊。”他笑著說,“隻是大多數人不瞭解而已。”

n

若是單單從健康的角度飲茶,楊智深認為自古以來,茶猶藥,要注意飲茶的時令性。就如當下,北方炎炎夏日,他為我泡瞭一杯黃山毛峰,微微苦澀,卻可以去除夏日的火氣與躁動。如若從品鑒的角度,他喜的還是老普洱和岩茶。尤其是後者,工藝復雜,內含物質豐富,啜一口茶,耐人百般尋味。

n

“以岩茶中的水仙為例,嚮來有水仙十焙成金的說辭,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記載的。”楊智深自己曾經有過品飲十焙水仙的經曆,至今迴憶起來,依舊迴味不已,“其中妙處,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n

身為香港代茶人,楊智深除瞭對茶有自己的鑒賞角度與品味,對於茶器與茶具也頗有研究。

n

“茶文化從唐始,到明代,中國的茶文化一直在演變中,茶具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現在的泡茶方式,即淹茶法,或稱之為瀹茶法,實則是延續自明代。”早些時候,香港的老茶多,老茶具也多,好東西看多瞭,加上自身的悟性,他對茶具之美有瞭自己的看法。二三十年下來,不論是對紫砂壺還是景德鎮的瓷器,他都慢慢形成瞭自己的審美體係。“自己先學會泡茶、品茶 ,感受完之後再去理解背後的東西。”他自己設計茶具,多次往返香港、北京、景德鎮,“一個東西能不能成型,原因是很復雜的,不光是形狀,還有材質和顔色,它呈現的是一種整體的感覺。”

n

在研究茶具的過程中,他始終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度”。“度”是一種平衡,也是一種審美,甚至是一種哲學。“如果要做一把壺,或者做一個杯子,它們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能被使用,不能背離這個原則。否則,設計得再美,也沒有價值。”

n

“所謂真、善、美,為何把真排在位?那是有其道理的。中國文化之美有不可動搖的價值。對於茶具而言,美是要後考慮的,應該在確認它的功能性的基礎上,在到達格物的層麵後,再去談美。”這就如同現代人飲茶時對建盞的過度迷戀一樣。“建盞的使用,是建立在宋代人飲茶方式的基礎之上的。宋人飲茶,由於茶的製作工藝的特殊原因,茶湯是白色的,並且上麵有一層細膩的泡沫,需要用黑色或者其他顔色深沉的茶盞來襯托,以鑒賞茶湯的顔色和泡沫的細膩程度。我們現在所用的泡茶方法,延續自明清二代,茶湯的顔色偏清澈,所以用白色的瓷杯易鑒賞茶湯的顔色和茶湯的變化。喝茶是一件需要把色聲香味觸五感打開的事情,茶湯的審美是其中一個重要視覺體驗。飲茶方式在變革,茶器茶具當然也要隨之變化,不可因為審美的需要而忽視茶的滋味與口感。畢竟,茶纔是位的。”

n

日本茶道專精醇美,傳承有序。韓國茶禮揖讓有度,情貌動人。中國茶文化卻一度斷層,令人嘆惋,無所適從。楊智深則推崇陸羽對茶的“精行簡德”的態度。楊智深祖籍閩南,長於香港,見識過好東西,也曾擁有過不少收藏之物。但是,現在的楊智深卻不收藏任何東西,包括自己手裏的那些珍藏多年的老茶,他也是抱著一顆隨緣自適的心,役物而不役於物。“哪一天能夠遇到真正懂得這些老茶的人,我願意將它們齣讓給新的主人。”

n

一切都不過是過眼雲煙,美的體悟,隻在當下一杯茶中。

n


序言


序言

n

序言

n

一枕鳥聲殘夢 半窗花影獨飲中 / 安意如   1

n

生命中的一杯茶 / 李玉剛   5

n

n

自序

n

訪茶終南  7

n

n

部分

n

No.1  美的體悟,在當下一杯茶中  14

n

No.2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24

n

No.3  一碗茶湯的奧義  35

n

No.4  岩骨花香是真味  44

n

No.5  飲茶,一切如空  56

n

No.6  在安靜中守候一碗茶湯  70

n

n

第二部分

n

No.1  物件的能量場  84

n

No.2  對話天地身心  92

n

No.3  喝茶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102

n

No.4  開悟如同茶杯的開片般自然  114

n

No.5  春煙寺院茶一杯  124

n

No.6  經由茶尋找內心的自己  132

n

n

第三部分

n

No.1  一盞琉璃茶時光  150

n

No.2  禪茶一味是清歡  160

n

No.3  知白守黑的茶之道  172

n

No.4  彈琴飲茶,守心如一   186

n

No.5  通往心靈的幽徑  198

n

No.6  眼前的每一杯茶,都韆載難逢  208

n

n

n

訪水終南  214

n



《風起雲湧的舊時光:一部描繪二十世紀初歐洲社會變遷的史詩》 作者: 艾莉莎·維剋多 (Elisa Victor) 齣版社: 星辰書局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頁數: 780頁 裝幀: 精裝,附插畫與地圖 --- 內容提要: 《風起雲湧的舊時光》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曆史小說,它將讀者的目光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葉,一個舊秩序瀕臨崩潰、新思潮如同地下暗流般湧動的歐洲大陸。小說以奧匈帝國末期的維也納和巴黎為主要舞颱,通過三條相互交織的敘事綫索,深刻剖析瞭技術革命、社會階層固化與藝術覺醒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時代的命運。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曆史復述,而是一場深入人性幽微之處的探索。它捕捉瞭在巨大曆史慣性下,個體所經曆的希望、幻滅、堅守與掙紮。維剋多以其無可挑剔的時代細節考據和對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力,為我們重建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好年代”的黃昏。 --- 故事架構與人物群像: 小說主要圍繞以下三條核心綫索展開,它們如同三股力量,共同推動著時代的洪流: 第一綫索:貴族階層的黃昏挽歌——伯爵的遺産與新娘的抉擇 故事的開端,我們邂逅瞭年邁的卡爾·馮·霍恩伯格伯爵,一位根深蒂固的奧匈帝國貴族。他畢生信奉的榮譽、等級和對舊日榮光的維護,在新興資産階級和工業化浪潮麵前顯得日益蒼白無力。卡爾的城堡坐落在多瑙河畔,如同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孤島。 他的獨女,伊莎貝拉,是一位接受瞭新式教育的女性。她熱愛科學,卻被傢族的期望推嚮瞭與一位來自普魯士工業巨頭的聯姻。伊莎貝拉的內心充滿瞭矛盾:一方麵是對父親責任的敬重,另一方麵是對思想自由和知識探索的渴望。她的掙紮,代錶瞭舊貴族傢庭中,女性試圖掙脫傳統牢籠的第一次嘗試。通過伊莎貝拉的視角,讀者得以窺見上流社會錶麵光鮮之下的禮儀僵化與情感壓抑。 第二綫索:工廠與底層——鋼鐵工人馬剋斯的覺醒 在維也納郊外喧囂的鋼鐵廠區,我們遇到瞭馬剋斯·施密特。他不是一個傳統的英雄形象,而是一個沉默、堅韌的體力勞動者。馬剋斯的日常被繁重的工時、低劣的居住環境和對一傢老弱病殘的生計所填滿。 隨著兩年一度的罷工浪潮的醞釀,馬剋斯開始接觸到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潮。小說細緻地描繪瞭工人階級內部對於激進行動和改良主義之間的爭論,以及他們如何被政治宣傳所吸引和分化。馬剋斯的成長綫,深刻探討瞭工業化對普通人生活質量的衝擊,以及底層人民如何從“沉默的大多數”轉變為具有集體意識的社會力量。特彆是他與一位來自布拉格的地下印刷工人的相遇,點燃瞭他對“更公正世界”的嚮往。 第三綫索:藝術與顛覆——巴黎沙龍的“野獸派”風暴 故事的第三條綫索,將場景切換至充滿魅力的巴黎濛馬特高地。硃利安·勒剋萊爾是一位纔華橫溢卻聲名狼藉的年輕畫傢,他是“野獸派”運動的先驅之一。硃利安的作品以其強烈的色彩和對傳統美學的徹底背離,震驚瞭當時的藝術界。 通過硃利安在咖啡館、畫室和小型沙龍中的活動,小說生動再現瞭1900年前後歐洲藝術界對現實主義的反叛。他與一位前衛的女性文學評論傢西爾維之間的思想碰撞,成為瞭推動藝術思潮嚮前發展的關鍵動力。這條綫索不僅展示瞭藝術如何反映和批判社會現實,還揭示瞭在追求絕對藝術自由的過程中,藝術傢們所付齣的社會代價和個人犧牲。 --- 主題深度解析: 1. 時代邊緣的焦慮與躁動: 小說巧妙地利用瞭“交界點”的設定——從1905年延伸至一戰爆發前夕。這是一個在技術樂觀主義(如電報、汽車的普及)與地緣政治緊張(巴爾乾半島的火藥味)之間劇烈搖擺的時代。作者通過不同階層人物的視角,展現瞭對“未來”這個模糊概念的集體焦慮。 2. 結構性衝突的不可調和性: 維剋多沒有試圖提供簡單的和解方案。她展示瞭貴族對土地和血統的執著,資産階級對效率和利潤的狂熱,以及無産階級對生存權利的訴求,這三者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結構性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在政治舞颱上爆發時,曆史的慣性便無可阻擋。 3. 現代性的代價: 本書深入探討瞭“進步”的雙重麵貌。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豐富,是以環境惡化和人性異化為代價的。馬剋斯在機器轟鳴聲中的疲憊,與伊莎貝拉在華麗舞會中對自由的渴望,共同構成瞭現代社會令人心碎的“進步之歌”。 4. 沉默的女性聲音: 伊莎貝拉和西爾維的命運,揭示瞭在男性主導的政治和藝術領域中,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所麵臨的無形天花闆。她們的抗爭,雖然不直接參與街頭政治,卻是社會解放的隱秘先聲。 --- 文學特色: 《風起雲湧的舊時光》的語言風格沉鬱而典雅,融閤瞭現實主義的紮實細節描寫和象徵主義的內在心理刻畫。作者擅長運用環境烘托手法,維也納的霧氣、巴黎的霓虹、工廠的煤灰,都成瞭人物命運的注腳。小說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不失對個體情感脈絡的精微把握,尤其擅長處理人物之間的眼神交流和未盡之言,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與迴味。 --- 讀者評價摘錄: “維剋多成功地將曆史的重量感與日常生活的瑣碎真實熔鑄一體。讀完此書,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香水與煤煙混閤的味道。” — 《歐洲史學評論》 “這不是一部關於宏大戰爭的書,而是一部關於‘戰爭之前’人們如何生活的書。它令人心碎,因為它精確地預示瞭即將到來的毀滅,卻又溫柔地記錄瞭那個逝去的輝煌。” — 評論傢 L. 霍金斯 --- 適閤讀者: 喜愛曆史小說、對二十世紀初歐洲社會結構轉型感興趣的讀者,以及欣賞精雕細琢的人物心理描寫的文學愛好者。 (本書不含任何關於放鬆、心靈淨化、茶道或東方哲學的內容。它是一部關於歐洲大陸工業化與社會動蕩的嚴肅曆史小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用“感受”而非“閱讀速度”來衡量的書。它節奏緩慢,但絕不拖遝,每一次停頓都像是為瞭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文字中蘊含的情緒重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然”元素的引入,那些關於風吹過樹梢的聲音、雨滴落在石闆上的韻律,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這種與自然聯結的描寫,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仿佛自己也身處那個寜靜的場景之中,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這本書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它時而宏大如宇宙的呼吸,時而微小如一粒塵埃的運動,這種張弛有度的切換,讓整體的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它教會我,生活的美好不在於追求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在於對身邊細微美好的敏銳捕捉和由衷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嘆服,它運用瞭一種極其古典而又現代的語言交織方式,讀起來既有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親近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靜默”這一主題時的手法。書中關於獨處的描寫,完全摒棄瞭那種孤獨、沉重的基調,轉而描繪齣一種豐富、自洽的內在宇宙。我時常在閱讀時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幾個詞語的搭配,它們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摺射齣不同的光芒。例如,書中用來形容“心緒平和”的幾個短句,我甚至想抄寫下來貼在我的書桌前。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存在”的哲學小冊子,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促使讀者主動去探索和構建自己的意義係統。對於那些在喧囂都市中感到迷失的靈魂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可以暫時卸下所有僞裝的庇護所。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作者並沒有把話說滿,很多情感的張力和哲理的深度,都是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和感受的。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聆聽一首極簡主義的音樂,鏇律很簡單,但每一個音符之間的沉默,都充滿瞭力量和暗示。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自我對話”的處理方式,那些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和解,都被描繪得極其真實可信,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它沒有試圖提供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人生的所有難題,而是提供瞭一種思維的框架——一個關於接納和放下的框架。讀完後,我沒有感到那種讀完一本“暢銷書”後的興奮感,反而有一種曆經洗禮後的沉靜與滿足。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陪伴性質的書,適宜在安靜的午後,伴著一杯熱飲,細細品讀,讓文字的力量慢慢滲透到心底深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猶如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充滿瞭生活中的煙火氣和哲思的沉澱。它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沒有麯摺離奇的情節,而是專注於那些細微之處的捕捉與描摹。讀完後,我仿佛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深呼吸,那些日常的焦慮和忙碌似乎都被輕輕地拂去瞭。作者對於環境的刻畫極其細膩,無論是清晨的薄霧還是午後陽光灑落的塵埃,都帶著一種令人沉醉的美感。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和獨白,卻蘊含著對人性和時間流逝的深刻洞察。比如,書中關於“等待”的描繪,不是那種令人焦躁的空耗,而是一種對當下狀態的接納與品味。這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總是急於求成的心態,現在讀來,纔體會到慢下來的從容與力量。這本書仿佛是一劑溫和的良藥,它不強迫你改變,而是引導你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那個最舒適、最真實的自己。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吸引的,覺得它會是一本比較文藝、比較“虛”的作品。然而,閱讀後我發現,它的“虛”其實是建立在非常堅實的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之上的。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即便是在描繪情感波動時,也總能保持一種抽離的、近乎科學的觀察角度,但這絕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帶著溫柔的距離感,讓人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情緒脈絡。書中對於“日常儀式感”的構建尤其有啓發性,比如描述某次飲品的製作過程,每一個步驟都被賦予瞭特定的意義,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可以被美化的瞬間。這本書像是提供瞭一份“生活慢指南”,它不教你怎麼成功,但教你怎麼優雅地存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翻頁的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值得迴味的句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