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茶典藏:烏龍茶品鑒
定價:39.80元
作者:丁辛軍、張莉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47334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中國茶典藏·烏龍茶品鑒
近百幅茶葉、茶湯、葉底彩圖
匯集閩南、閩北、廣東、颱灣四大烏龍茶産區幾十種名茶
詳細介紹四大産區自然環境特點、製茶工藝奧妙
名茶品種培育種植、發展以及茶葉茶湯特色
融閤泡茶、品茶技巧,飲茶養生之術,以及茶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
廣大茶文化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收藏上品
內容提要
《中國茶典藏:烏龍茶品鑒》是一本關於烏龍茶的品鑒書籍,以飲茶養生為經,人文地理景觀為緯,用新穎直觀的形式展現豐富的茶世界。全書內容由淺入深,從烏龍茶的曆史講起,詳細介紹烏龍茶的生産地區、生長環境和氣候、製作工藝、購買訣竅、衝泡要點和國內各種飲茶習俗等,還配閤中醫養生之法,細緻講解健康品飲之道。書中配有百餘幅生動形象的茶葉原色圖片
目錄
章 碧水丹山齣岩茶
——探源閩北烏龍茶
武夷岩茶生長的自然環境
韆餘種花名的茶樹品種
四大名叢的源起
嚴格的采製技術
閩北烏龍茶的韆年曆史
遍尋建茶的悠久遺跡
第二章 觀音清芬忘不得
——探源閩南烏龍茶
安溪烏龍茶生長的自然環境
閩南茶樹的優良品種
閩南烏龍茶的曆史尋蹤
精湛的采製工藝
清水岩聖泉齣好茶
第三章 宋種單叢美名揚
——探源廣東烏龍茶
鳳凰茶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百媚韆姿的鳳凰單叢品係
廣東烏龍茶的曆史淵源
品質高超的采製工藝
第四章 溫婉的東方美人
——探源颱灣烏龍茶
適閤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帶甜香的茶樹品種
颱灣烏龍茶的曆史尋根
祖先留下的采製技術
第五章 細品閩北養生茶
大紅袍
鐵羅漢
白雞冠
水金龜
北鬥一號
半天腰
武夷肉桂
正岩水仙
不見天
第六章 細品閩南養生茶
清香型鐵觀音
濃香型鐵觀音
陳香型鐵觀音
炭焙型鐵觀音
蘭花香型鐵觀音
黃金桂
閩南水仙
永春佛手
第七章 細品廣東養生茶
宋種黃梔香單叢
芝蘭香型鳳凰單叢
玉蘭香型鳳凰單叢
宋種蜜蘭香型單叢
宋種仔鳳凰單叢
夜來香鳳凰單叢
薑花香型鳳凰單叢
嶺頭單叢
第八章 細品颱灣養生茶
文山包種
凍頂烏龍
杉林溪烏龍
梨山烏龍
木柵鐵觀音
阿裏山烏龍
大禹嶺烏龍
東方美人
附錄一 找到適閤你的茶
氣血不足的人可飲熟普洱茶
陽虛怕冷的人飲紅茶佳
濕氣重的人適宜飲綠茶
陰虛燥熱的人睡前莫飲茶
男性與茶:遠離煙毒、啤酒肚
女性與茶:飲茶、敷麵兩不誤
春季飲花茶和鳳凰單叢
夏季飲綠茶莫要喝涼茶
鞦季飲鞦香烏龍茶
鼕季飲紅茶和熟普洱茶
附錄二 用心泡齣健康茶
山泉水,礦物質佳
江河雨雪水,優劣見分曉
井水來煮茶,鞦茶滋味佳
靜置自來水,無氯好泡茶
豐富多彩的衝泡茶具
不可或缺的玉書和潮汕風爐
潔器、洗茶不可少
水溫、時間要拿捏
斟茶、衝茶有講究
品飲烏龍很獨到
烏龍茶衝泡的範例演示
烏龍茶衝泡茶藝演示
選擇閤適的現代茶具
客來如何敬茶
附錄三 送您八杯養生茶
生津解暑清熱茶
提神解乏補氣第二茶
減肥降脂活血第三茶
延年益壽養生第四茶
排解煙毒清肺第五茶
疏肝理氣健脾第六茶
解錶明目護齒第七茶
清熱解毒祛風第八茶
附錄四 滌蕩心靈的中國茶道
陸羽和他的《茶經》
南宋時傳入日本的中國茶道
禪茶一味的早體悟者
佛傢的“吃茶去”公案
以茶怡情、養心的文士茶道
天人閤一的道傢精神
作者介紹
丁辛軍,知名茶葉專傢,於茶葉研究所從事茶葉種植及生産研究普及工作。主編《中國名茶養生叢書》。
張莉,多年從事茶文化史研究,《中國名茶養生係列叢書》編者之一。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插圖運用,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審美水準。我很少看到一本技術性如此強的書籍在視覺上能做到如此賞心悅目。封麵采用瞭低飽和度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古典紋樣,拿在手上非常有分量感和儀式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厚實且略帶啞光質感,使得印刷的色彩錶現力極佳,特彆是那些關於茶樹形態、采摘場景和製作流程的寫實工筆畫,細節處理得入木三分。這些插圖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承擔瞭解釋復雜工藝流程的關鍵作用,比如“萎凋”過程中葉片水分流失的示意圖,比純文字描述要直觀高效得多。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讓整個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它讓我覺得,擁有一本這樣的書,本身就是對這份古老文化的一種尊重和收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茶文化一竅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入門指南!我一直覺得喝茶是一件很講究、很深奧的事情,總被那些復雜的茶道禮儀和各種術語嚇退。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親切自然,完全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它從最基礎的茶樹知識講起,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師在自傢客廳裏,慢悠悠地跟你拉傢常一樣。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季節采摘對茶葉風味影響的細緻描繪,那種畫麵感極強,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清晨茶園裏濕潤的泥土和嫩芽的清香。而且,它不是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穿插瞭許多有趣的曆史典故和小故事,讓我在學習製茶工藝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底蘊。讀完後,我對“茶”這個概念的認知一下子立體瞭起來,不再是簡單的一杯熱水衝泡齣來的飲品,而是一門融閤瞭自然、人文和匠心精神的藝術。這本書成功地降低瞭普通人接觸和欣賞好茶的門檻,讓我充滿瞭探索的興趣。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在“品鑒”這一塊的處理,簡直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嚴謹與藝術性的完美結閤。它不像市麵上其他很多茶書那樣,隻停留在“香氣清幽”“滋味醇厚”這種模糊的形容詞上。這本書深入剖析瞭構成口感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物理變化,但錶達方式卻異常精準且易於理解。比如,它會詳細解釋為什麼某些茶在衝泡後會有“海苔味”或者“礦物感”,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調整水溫、投茶量乃至茶具材質來控製這些風味。最讓我驚艷的是它提供的“風味輪”和“品鑒卡”的構建方法,這套係統性的工具直接把主觀的品茶體驗,變成瞭一個可以被量化和比較的科學過程。我拿著它推薦的試飲方法,去對比瞭幾款不同産地的茶葉,那種清晰的層次感和差異性立刻被捕捉到瞭,極大地提升瞭我對細節的敏感度。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喝”,更是教你“怎麼去感覺和錶達你所喝到的東西”,對於想把愛好變成專業技能的人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對“係統化知識傳授”的典範。作者並沒有采用簡單的流水賬式介紹,而是構建瞭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係。它首先梳理瞭地域、氣候、品種對茶葉定性的宏觀影響,然後聚焦到微觀的製作工藝——發酵、殺青、揉撚、乾燥,每一步驟都配有詳細的步驟說明和相應的風險控製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設置瞭“常見問題與誤區”的闆塊,非常貼閤讀者在實踐中遇到的睏惑。例如,它會解答“為什麼同樣的方法,我傢泡齣來的茶總是發苦?”這類非常實際的問題,並給齣科學的解釋和調整建議。這種“理論先行,實踐指導,問題排查”的三段式結構,使得知識的吸收效率非常高,讓人感覺自己是在進行一個結構清晰、循序漸進的專業培訓課程。
評分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慢”的推崇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當今這個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這本書卻仿佛按下瞭暫停鍵,引導讀者去體會茶的生長和製作中那種不可急躁的自然韻律。作者在描述傳統手工製茶的段落中,用瞭大量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將製茶師傅的耐心、對火候的把握,上升到瞭對生命哲學的理解。比如,提到“做青”時的“搖青”,不僅僅是技術的動作,更是一種與茶葉對話的過程,需要時間去等待內含物質的轉化。這種將物質科學與人文精神巧妙融閤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的境界遠超一本普通的工藝手冊。它不僅教會我如何品鑒,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更加從容、更具敬意的態度去對待我日常的飲品,體會生活中的那些“慢”的饋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