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吃:尾巴的60道小吃日志
定价:28.00元
作者:尾巴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32294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中式小吃的喜欢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尝试中慢慢累加,等到发现时,已在口中、心里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想起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怎么也想不明白那鬼灵精怪的黄容怎会用简简单单的两道樱桃汤、烩牛肉就讨得平生贪吃的洪七公的欢心。等到年岁渐长亲自下厨后才明白,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的风各变化无穷、掌握生动有趣,远超过世上任何的菜系,做中式小吃就这样成了我沉迷的事情。那中找到*的心情,如同在满桌眼花缭乱的菜色中寻得适合的口味——满足极了!尝试每一道中式小吃,从传统中变化出新鲜。这不仅仅是一种对食物的喜爱,更是远离故土后,回头惊觉心中对家乡无可代替的依赖与感情。
目录
卷首语
广东小吃
1.龟苓膏
2.抹茶酥
3.银耳瓜盅
4.双皮奶
5.芒果班戟
6.杏仁龙眼茶
7.莲子绿豆沙
8.枣泥酥
9.莲蓉包
10.炒河粉
11.皮蛋瘦肉粥
四川小吃
1.川北凉粉
2.灯影牛肉
3.龙抄手
4.担担面
5.赖汤圆
6.八宝黑米粥
7.酸辣粉
8.鸡丝凉面
9.发糕
10.玻璃烧卖
11.钟水饺
12.锅盔
上海小吃
1.生煎包
2.蟹壳黄
3.一见钟情
4.桂花糯米藉
5.排骨年糕
6.素火腿
7.粢饮糕
8.素包
9.牛柳两面黄
10.蜜汁豆干
北京小吃
1.士多啤犁麻团
2.山药糕
3.驴打滚
4.莲子糕
5.锅贴
6.艾窝窝
7.豌豆黄
8.姜汁排叉
9.窝窝头
10.米粥
港式小吃
1.老婆饼
2.碗仔糕
3.叉烧包
4.黄金糕
5.菠萝包
6.腊场卷
7.马蹄糕
8.铜锣烧
9.水晶奶黄包
10.马拉糕
其他地言风味小吃
1.咸水双色
2.绿豆碰
3.香芋头糕
4.黄桥烧糕
5.荷叶糯米鸡
6.当归蛋
7.三鲜豆皮
小吃基本技巧
1.铰子
2.馒头、包子发酵面团
3.皮冻
4.酥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满28包邮”这个前缀感到一丝好奇,它带着一种电商时代特有的、略显务实的幽默感,仿佛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告诉你:“嘿,这不贵,但内容绝对够分量!”这种接地气的营销方式,反而让我觉得作者或者出版方是真正懂小吃文化的人——小吃,本来就该是大众触手可及的快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表现。是采用那种干净、极简的现代摄影风格,还是更偏爱那种略带颗粒感、充满生活痕迹的纪实风格?对我来说,好的小吃图片应该让人产生强烈的“我现在就要吃到它”的冲动。如果图片能抓住食物最诱人的那一瞬间——比如刚出锅时冒出的热气,或者酱汁滴落时的光泽——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翻倍了。我希望“60道”的数目不是随便凑数,而是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故事性,能够代表某种地域风味或者特定的制作工艺,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像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味觉环球旅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开,虽然我手头这本《满28包邮 小吃:尾巴的60道小吃日志》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光是这个标题和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吃货”,尤其是对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吃更是毫无抵抗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本精心挑选的美食地图,带领我穿梭于街头巷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美味秘籍。我尤其好奇“尾巴”这个称呼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特别的故事或者独特的烹饪哲学。一个好的美食日志,不应该仅仅是食谱的堆砌,它更应该像一场旅行记录,记录下食物背后的文化、制作过程中的匠心,以及品尝时的那份感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用文字和图片将那些诱人的小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即使隔着书页,也能闻到那股让人垂涎欲滴的香气。那种热腾腾的,带着街头喧嚣气息的美食,才是最能慰藉人心的存在。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无数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茶,翻开这本书,规划下一次“寻味”之旅的场景了。这本“日志”的厚度,似乎预示着这份味蕾的探险将是多么充实和令人期待。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不完美之美”的追求。小吃往往是粗犷的,带着手工的痕迹,充满了烟火气的“不规整”。我不太喜欢那些过度美化、失去了食物本来面貌的精致摆盘。我期待“尾巴的60道小吃日志”能够忠实记录下这种随性与本真。我希望看到作者在记录中流露出的那种对食物的敬畏,以及那种不经意间展现出的烹饪热情。一个好的美食作者,他的文字本身就应该带有味道。那种能够让你在阅读时,舌根微微分泌唾液的感觉,才是衡量一本美食书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厨房里最常被翻阅的那一本,不是因为我真的要严格复制那60道菜,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自己的创造力,用它所传达的精神,去改良或创造属于我自己的“小吃日记”。这本书带给我的,应该是一种持续的灵感和温暖的陪伴,而非一次性的操作指南。
评分我对“日志”这个词汇的选择非常欣赏。日志意味着它是连贯的、私密的,并且充满时间的印记。我希望翻开这本书,不是看到一套冷冰冰的菜谱列表,而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记录。也许第一道小吃是在某个寒冷的冬夜里,为了御寒而发明的;也许最后一道,是在某个庆祝丰收的节日里,大家围坐一桌共享的甜蜜负担。这种叙事性的穿插,能让读者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也被带入到那种情境之中。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基础款小吃的,比如如何在一道最普通的煎饼里,吃出与众不同的层次感。对我来说,真正的烹饪大师,往往能将最简单的食材发挥出极致的风味。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诀窍,哪怕只是作者的一点点心得体会,都将是无价之宝。它不应该只是教我“做什么”,更应该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会更好吃”。
评分拿到这本号称有“60道小吃”的记录册,我立刻被它那种散发出来的亲切感所吸引。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米其林姿态,反而透露出一种“邻家厨房”的温暖气息,就像是邀请你进入一个老朋友的私房小灶。我对于那种华而不实、技巧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菜谱向来敬而远之。我更偏爱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时间和经验积累的传统小吃,比如炸得酥脆的葱油饼,或是慢炖出浓郁汤头的面食。我希望“尾巴”这位记录者,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这些小吃是如何代代相传,是如何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下扮演着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毕竟,小吃承载的不仅仅是热量,更是一种集体记忆和社会情感的粘合剂。如果这本书能捕捉到这种“人情味”,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食谱,而成为了一份关于生活方式的宣言。我甚至开始想象,也许书里会附带一些制作小吃时可能会遇到的“陷阱”或者“小窍门”,那些是只有真正下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这种细节的分享,才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