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的咖啡时光
定价:46.00元
作者:河宝淑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349661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今,人们走进咖啡馆,更多是为了寻找一种惬意的氛围,享受咖啡的这份安逸。此书不仅着眼于营造这种氛围,更是为了让你感受咖啡的那份香醇及其让人着迷的文化。
◆书中详细介绍了咖啡的选择、烘焙、提取、调制等,图片精美,步骤细致,你会发现,在家调制一杯香浓可口、咖啡师级别的咖啡,并非想象中那么难的事情。到咖啡豆原产地的旅行,探索了更多不同种类的咖啡所具有的特性与魅力,还有隐藏在咖啡中的趣事和相关信息等,了解了这些有关咖啡的历史与文化后,你会对咖啡更加爱不释手。
内容提要
◆《好的咖啡时光:全面的咖啡品鉴小百科》不仅对咖啡进行了基本的说明,还讲述了关于咖啡的故事。
◆部分介绍了从挑选生豆到烘焙、混合、研磨的过程,咖啡具有代表性的冲泡方法,白糖和牛奶等咖啡的朋友、咖啡器具,后还介绍了一些特别的咖啡。
◆第二部分介绍了咖啡的历史、原产地和如何让咖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一些常识。
◆本书除了详细介绍咖啡的细腻文字之外,还增加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丰富多彩的咖啡世界。这是一本引导你进入咖啡世界的*指南读物。
目录
章 自制咖啡的生活
咖啡豆
1. 咖啡的诞生
2. 结出咖啡豆的咖啡树
3. 选择优质的咖啡豆
加工咖啡豆
1. 烘焙
2. 调配咖啡豆
3. 磨咖啡豆
提取
1. 滤纸过滤
2. 法式压滤壶
3. 滤网过滤
4. 虹吸壶
5. 摩卡壶
演绎出不同口感的咖啡
1. 水
2. 砂糖
3. 奶脂与牛奶
工具
1. 咖啡豆研磨机
2. 滴滤咖啡壶
3. 咖啡过滤器
4. 咖啡壶
5. 法式压滤壶
6. 煮咖啡器
7. 意式咖啡机
8. 咖啡杯
演绎出别样的咖啡
1. 冰咖啡
2. 荷兰咖啡
3. 意式咖啡
4. 艺术咖啡
第二章 咖啡与文化
咖啡的历史
1. 咖啡的传说
2. 咖啡从伊斯兰国家传入欧洲
3. 咖啡传入韩国
咖啡产地之旅
1. 中南美地区
2. 非洲中东地区
3. 亚洲太平洋地区
有趣的咖啡常识
1. “豆来豆去”咖啡豆
2. 享受不同风格的咖啡艺术
3. 咖啡的回忆
4. 咖啡与健康
作者介绍
河宝淑,韩国成均馆大学生活科学院茶艺专业硕士,现在在新村现代百货文化中心做咖啡讲师,也会做茶艺讲解。她酷爱咖啡和茶,尤其是咖啡,这成为了她日常生活中特别的“乐趣”。她认为这可以让她脱离急速旋转的城市节奏,享受那么一点惬意的空间。
赵美罗,韩国梨花女大行政学科以及成均馆大学生活科学大学院茶艺专业硕士,并在成均馆大学完成了东洋哲学与文化哲学博士课程。曾留学中国台湾,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完成了布茶课程,任中国茶艺讲师。著有《现代中国生活中的茶》等书。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几乎被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震慑住了。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流畅易读的白话文,而是充满了跳跃性的意象和近乎诗歌的句法结构,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文字的质感,就像是古老的手工艺品,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定位。更绝妙的是,作者竟然能将这种略显先锋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融入到对日常琐事的记录中去,使得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和场景,都焕发出一种全新的、哲学性的光芒。我尤其佩服作者构建叙事迷宫的能力,线索交织,时间轴不断地闪回与跳跃,但每一次跳转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某种规律或宿命感。看完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叙事”这一概念的认知边界,它更像是一件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每一个声部、每一个停顿,都服务于一个宏大的、不易察觉的主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生畏,我原本担心会陷入冗长拖沓的泥潭。然而,一旦进入阅读状态,那种感觉就完全消失了。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仿佛蕴含着多层含义,读起来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人物的关系网和事件的逻辑链。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权力结构”的解剖,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权力是如何渗透到最微小的社会单元,又是如何腐蚀个体意志的。角色的塑造极其立体和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特定选择的个体,他们的动机隐藏得非常深,常常需要结合前后文的暗示才能推断出来。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随之而来的满足感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高智商的推理游戏,最终拼凑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简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细腻,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振动。我特别欣赏他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那种不动声色的挣扎与最终的和解,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故事的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清晨薄雾般缓慢而富有张力,让人屏息凝神;时而又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猛烈而酣畅淋漓地释放情绪。书中对于环境的描摹也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那些具体的细节,比如旧木地板被阳光晒得发烫的触感,或是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湿润的草本香气,都如同触手可及的影像,将我整个拽入了那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读完之后,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散,需要花点时间才能从故事构建的那个时空维度中抽离出来,重新适应现实的节奏。它不是那种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类型,而是更侧重于对生命片刻的捕捉与体悟,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精神滋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异域的氛围感,简直像是一张老旧的照片,色彩斑驳却又鲜活得让人心痛。作者对那个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描绘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但所有的描述都自然地融入了故事之中,没有丝毫的生硬说教。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地方特有的香料气味,听到那种地方方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故事的主线其实很简单,围绕着家族的兴衰和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展开,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非常古典的、史诗般的笔调来讲述这些“小”故事,使得个人的命运被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审视。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家族的秘辛,语气中充满了宿命的无奈和对传统的敬畏。这本书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来阅读,否则那种沉浸式的“穿越”体验很容易被打断。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哲学思辨色彩非常浓厚,它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着“时间本质”和“记忆可靠性”展开的深度对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者似乎不太在意情节的完整性,而是热衷于探讨某些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我们所记住的,是否就是发生过的一切?”。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句精辟的论述而停下,转头望向窗外,陷入长久的沉思。叙事视角也极其不稳定,经常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之间快速切换,有时甚至会插入一些似乎是作者本人的旁白,这种游离感反而强化了作品对“主观性”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提出足够深刻的问题,并以一种近乎迷宫般的文字结构,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对于那些偏爱深度思考而非情节驱动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