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鳳龍深山找好茶
定價:49.9元
作者:徐鳳龍
齣版社:吉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485387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徐鳳龍先生,1964年12月生,吉林榆樹人。工商碩士研究生,國傢茶藝師高級考評員,吉林省茶文化研究會會
長,北京聯閤大學特約研究員,其求學期間,長於國畫,喜寄情於山水。改革開放後,鳳龍先生個人創辦的公司屢創佳績,但其卻難忘懷自己的文化情節,於1999年創建瞭吉林省傢以古典傳統風格為主調的雅賢樓茶藝館,開始瞭對茶的探討和研究,2006年以後,開始注重於茶文化的研究,多次以步當尺,原始山林,古馬茶道,均留下瞭鳳龍先生的足跡。
文摘
江城再訪古老街
2014 / 03 / 18 天微陰
猛烈鎮位於江城縣城內,這裏有一條近200年曆史的老街,風貌古樸,曾經是江城的茶市。
2014年3月18日下午,來到老街考察,已是我第二次到訪瞭。老街的路比去年來時平整瞭許多,抬頭望去,一排排錯落有緻的老樓屋裏仍然活躍著人們忙碌的身影,斑駁的泥牆顯得歲月滄桑,黑灰色的老青磚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黛青且殘破的屋瓦還在努力地為人們遮著風擋著雨,黝黑的雕刻垂花柱下那些散發著古木氣息的老木門,還在迎來送往遠近的訪客。
剛剛走進老街,就碰到瞭我去年采訪過的硃天祥老人,老人看到我非常高興,還熱情地邀我有時間去他傢裏坐坐。
再往前走,一座老屋的門前傳來叮叮的敲擊聲,去年就看到過這位鐵匠鋪的手藝老人,隻是沒有深入接觸。與老人傢打過招呼後,得知他名字叫硃添祿,75歲瞭,漢族人。小時候就從景東一帶搬過來瞭,做瞭一輩子鐵匠,捨不下瞭,老瞭也閑不住,就當鍛煉身體,還能有些收入添補傢用,日子過得也不錯。
我嚮老人傢詢問在他小的時候,這條老街上有沒有做茶葉生意的。
硃添祿老人說當年這條街非常繁華,是江城有人氣的地方,街兩旁都是商鋪,南來北往的客商多得數不過來,每天馬幫牛幫一隊接一隊,聽說有時連吃的草都不好買。在他的印象中,這條街上大的茶葉商鋪是敬昌號,老闆叫李發相。他們把寜洱、墨江等地的茶葉用馬幫馱過來,再從這裏馱到麯水的壩溜渡口,在那兒裝船運到東南亞的一些國傢。
告彆老人再往前走,就是敬昌號原址瞭,隻是這裏早已沒有瞭敬昌號往日的味道。
在敬昌號原址對麵,有一扇低矮的木門,走進木門,裏麵黑洞洞陰森森的感覺,緊走幾步穿過窄窄的過道,來到一個略顯局促的院子,男主人疑惑地看著我們這群陌生人。
當地的陪同人員嚮主人說明瞭來意,主人善意地請我坐下。通過攀談得知,男主人叫吳應,60歲,漢族人,爺爺在清朝時是當地的團總,所以積攢瞭一些傢底,纔買瞭現在這個院子。他聽爺爺說,當初整條街都是草苫的房子,後來,有些人經營茶葉賺到瞭錢,各傢有瞭積蓄,纔逐漸蓋成瞭瓦房。這個院子在爸爸那輩兒就已經買下來瞭,聽說這個房子當時也是敬昌號的房産。小時候院子裏還有一些壓茶葉用的老石模,後來,被他爸爸以每個兩塊錢賣掉瞭。現在還剩下兩個,眼前一個,還有一個在後院豬圈旁當墊腳石。
吳應特意領我到後院豬圈旁查看瞭一下那塊老石模,從狀態上看,確實有些歲月。
從陰暗潮濕的老院子裏走齣來,人仿佛一下子穿越瞭時空,心情也陽光瞭很多。來到對麵的敬昌號原址,吳應說,早先這裏是縣供銷社,當時這條街是江城繁華的商業中心。供銷社在三十多年前,把老房子拆掉蓋成瞭這個小樓。要說街上的這些老鄰居們,也都知道這是文物,是江城曆史的見證,可這些老房子陰暗潮濕,老鼠又多,沒辦法傢傢都得多養幾隻貓。
從那裏走後的幾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古街上的每個細節都仿佛在訴說古老茶市的故事,吳應傢的那兩塊老石模會不會因為不重視而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丟棄?
於是3月22日晚些時候,我又一次來到那條散發著古老氣息的老街,走進那個散發著黴味的老屋。在院子裏和吳應拉著傢常,當我提齣想收藏那兩塊老石模時,吳應一臉真誠地說:“對不起瞭徐老師,我想把祖宗留下的這些老東西傳給子女,也許將來他們也能喜歡茶文化,況且現在日子也過得下去,可能讓你失望瞭。”
聽著吳應真誠的解釋,我非常欣慰,真心祝福吳應一傢在這個老屋子裏生活得悠閑自在,這些老物件能在老人的子孫當中一輩一輩傳承下去,這裏的曆史就能傳承下來。
序言
這本《茶山探幽錄》簡直是茶文化愛好者的福音!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清新的茶香。書中對不同地域茶園的描繪,簡直是身臨其境。我最喜歡的是他描述采摘過程的那一段,那種遵循古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讓人對一杯茶的來之不易有瞭更深的理解。書裏不僅講瞭茶的製作工藝,還穿插瞭不少關於茶與文人雅士的故事,讀來既長知識又賞心悅目。特彆是關於不同季節采摘的茶葉在口感上的微妙差異,作者的觀察入微讓人拍案叫絕。那種對工藝近乎偏執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都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寜靜而深刻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慢生活”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生活哲學的散文詩。
評分翻開《山野尋芳記》,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野趣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活潑跳脫,完全沒有傳統茶書的刻闆說教感。作者像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穿梭於那些人跡罕至的山榖密林之間,去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野茶”。他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和動態感,比如描述如何攀爬陡峭的山路,如何辨認混雜在灌木叢中的茶樹苗,都寫得驚心動魄卻又充滿樂趣。尤其是一些關於采摘高難度地區茶葉的小插麯,讀起來讓人不禁為作者捏一把汗,但最終收獲的喜悅又是如此純粹。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真實”和“冒險精神”,它挑戰瞭人們對精緻茶道的刻闆印象,展現瞭茶文化中粗獷、原始、充滿生命力的一麵。看完後,我立刻就動瞭想背上行囊,親自去體驗一下那種“尋寶”的樂趣。
評分說實話,我對《茗韻流光》這本書的期待值原本不高,以為又是老生常談。沒想到,這本書的獨特視角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聚焦於産地或工藝,而是深入挖掘瞭“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意義和文化符號的變遷。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經據典的功力深厚,將茶與詩詞歌賦、宮廷禮儀乃至民間習俗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張宏大而精密的文化網絡。閱讀過程中,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查閱一些典故,但這種思考的樂趣是無可替代的。特彆是對宋代點茶法與現代衝泡方式的對比分析,極其深刻,讓人對我們習以為常的飲茶方式産生瞭全新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行文流暢,絕不晦澀,對於想探究茶文化深層底蘊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寶藏級彆的讀物。
評分這部《翠竹清泉錄》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喝瞭一杯極其清冽的白茶,初嘗平淡,迴味無窮。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特彆,它采用瞭日記體的形式,記錄瞭作者在某一年中,跟隨一位隱居製茶老匠人學習的全部過程。沒有宏大的理論,隻有瑣碎的日常: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何影響茶葉的發酵,雨後山風帶來的濕度對萎凋的重要性,甚至是如何與老匠人就一個泡茶手法爭論不休。這些細節的堆砌,構建齣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在記錄中所流露齣的謙遜與耐心,那是對“道”的極緻尊重。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技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與自然對話的結果。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治愈,讓人感受到一種樸素的、踏實的幸福感。
評分我得承認,《山水入盞典》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實在是太抓人眼球瞭!它的重點似乎完全放在瞭視覺呈現上。每一頁都配有極其精美、幾乎可以媲美專業攝影作品的茶園風光和茶器特寫。文字部分雖然篇幅相對較少,但措辭精煉,充滿瞭藝術感和哲思。它沒有長篇大論地解釋技術,而是用詩意的語言捕捉瞭茶從生長到入盞的每一個美學瞬間。比如描述茶葉在熱水中舒展的姿態,作者用“沉睡的翠玉在溫潤中蘇醒”來形容,極富想象力。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收藏級的畫冊,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看”茶,如何欣賞茶之形、水之色、器之韻。如果你對視覺美學有較高的要求,並且希望用一種輕鬆、賞心悅目的方式接觸茶的世界,那麼這本書絕對是首選,它讓品茶變成瞭一場視覺盛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