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认识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学诚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自我成长
  • 积极心态
  • 人生智慧
  • 思考人生
  • 生命意义
  • 个人发展
  • 心灵鸡汤
  • 人生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590
商品编码:301317606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认识人生

定价:49.80元

作者:学诚法师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25085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漫画第三波来袭,师承弘一大师佛法精髓,开示读者人生真谛,启发人们获得对生命的佛性感悟。

推荐2:

《认识人生》是漫画与佛学思想的融合!用可爱谐趣的漫画将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风格幽默谐趣,内容通俗易懂,僧俗读者走上人生明达、智慧、自在、清静之路。

推荐3:

弘一法师手写书名,“认识人生”四字选自弘一法师李叔同亲笔手写《华严集联三百》。《集联》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学美于一体,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顿得无穷“法味”,顿生“无上清凉”之感,弘法利生,作用殊胜。

推荐4:

一代高僧,一颗慈悲佛心,一本佛语开示,一群可爱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间百态图,寓教于乐、融情于理,沐浴“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行走人生的点滴启发,对生命乃至生死获得更深刻的体悟,走向觉悟的道路。

内容提要


《认识人生》为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的第三本,是用漫画的形式阐释佛法的绘本书。

2007年12月29日至31日,北京龙泉寺元旦法会期间,学诚法师为僧俗二众密集开示三天,结集为《认识人生》。《认识人生》系列开示共十讲,法师从修心讲起,结合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如何实践佛法,怎样观待众生,教我们认识人生,体悟佛法的真正内涵。

《认识人生》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给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带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尽早离苦得乐,过上吉祥喜乐的幸福人生。

目录


讲 以清净心听闻正法/ 001

一颗清净的心才能与佛法相应/003

了知生灭相,体会无常法/ 008

发慈悲心,积累福德智慧资粮/011

第二讲 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 021

听闻佛法不能断章取义/022

依法亦依人,方为真相应/023

依照次第实践佛法/ 030

培养直下承担的信心和能力/034

从心而发,实现吉祥与和谐/038

第三讲 如何实践佛法/ 041

忏悔与修善,守护清净心/042

烧香许愿之误区/ 047

怎样才能学好佛法/ 049

禅,直指人心/ 053

如何对治烦恼/ 057

把握佛法意趣,应机而说/061

第四讲 娑婆与极乐/ 065

净土法门三殊胜/ 066

把握生命自主权/ 069

断恶修善,清净三业/ 073

怎样认识净土与秽土/ 075

修戒定慧,除烦恼草/ 079

如理讲闻解佛义/ 084

第五讲 依师学法/ 089

智慧觉观,快乐自得/ 090

坚固定力,全心全意实践佛法/094

如理依止善知识 圆满成办功德资粮/ 098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佛法/109

第六讲 怎样观待众生/ 115

用什么心去面对一个陌生人/116

有情分上修六度/ 119

用佛法去观待众生/ 122

外缘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129

佛法是一种内心的境界/135

第七讲 破除我执,融入团队/ 143

如何认识“我”/ 144

芸芸众生差别相/ 147

用慈悲心来消融我执/ 151

种种法门修自心/ 156

认识同行善友的重要/ 160

广发正愿,净罪/ 166

第八讲 认识人生/ 171

怎样认识自我/ 173

不同的苦乐观/ 176

佛法观“真相”/ 183

不离世间,世间/ 188

什么是修行,如何去修行/195

第九讲 佛法修行的总纲/ 203

认识自己的心/ 204

空有不二/ 206

空烦恼,有菩提/ 211

戒定慧是修行佛法的总纲/214

第十讲 体悟佛法的内涵/ 227

勿贪功德,应求智慧/ 228

往生极乐的方法与目的/234

禅之境界,打破妄想的束缚/237

学教重在行持/ 240

愿力为根本——鉴真大师的启迪/ 242

知幻即离,勿入魔道/ 251

修菩萨心,舍凡夫心/ 253

作者介绍


学诚法师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

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称号。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音》杂志主编等职。

文摘


序言



《无尽的回响》 简介 在时间的洪流中,生命如同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吟浅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宏大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承载着独特的旋律,与世界的万物共鸣。《无尽的回响》便是这样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感知、关于那潜藏在日常琐碎之下,却又无处不在的深刻联系的书。它并非一本提供人生哲理或指导行动的手册,也不是对某种既定命运的预言,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内心深处的旅程,去发现生命本身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和深刻意义。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深好奇。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渐渐遗忘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忽略了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直觉的指引。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拨开迷雾,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更纯粹、更本真的自我,去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生命体验。 《无尽的回响》没有冗长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它更多地以一种散文诗的笔触,通过对生活片段的细腻描摹,对自然景物的诗意解读,以及对个体情感体验的深刻剖析,来唤醒读者潜在的感知力。书中描绘的场景可能发生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窗棂,可能发生在午后的一场细雨,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午餐时分。这些看似日常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匆匆而过的背景,而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思考的载体。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这样一幕:一个孩子在泥土中发现了一颗不起眼的种子,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心,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盼。这个简单的动作,却折射出生命最初的萌芽,对成长的好奇,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作者不会直接告诉你“要对未知保持好奇”,而是通过描绘孩子的神态和动作,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纯粹的生命力。再比如,一段关于夕阳的描写,也许会让你联想到青春的流逝,又或许让你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这些都是生命的回响,它们在你心中激起涟漪,引发你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无尽的回响》着力于展现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承认生命中存在的挣扎与困惑,也赞美生命中的坚韧与希望。书中或许会探讨那些关于选择的艰难,关于失落的痛苦,关于关系的疏离。但这些探讨并非为了放大负面情绪,而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都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作者会引导读者在这些体验中寻找成长的契机,发现内心的力量。当你读到关于一个人面对困境却依然选择善良时,你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面对挑战的勇气。 本书也强调生命之间、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常常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却往往忽略了我们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甚至与更广阔宇宙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无尽的回响》会通过一些意象的串联,一些情感的共振,来展现这种“在连接中存在”的生命状态。也许是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帮助,一次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都可能成为这种连接的体现。当你阅读到关于“飞鸟的迁徙与风的低语”的篇章时,你或许会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律动,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 is deliberate and evocative. 读者会发现,它并非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句子可能不长,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阅读《无尽的回响》,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点燃一盏灯,与一位知己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没有强制性的观点,没有预设的答案,只有共同的探索和彼此的回应。 《无尽的回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试图“教”你什么,而是“引”你向内看。它提供的是一面镜子,让你在其中看见自己,看见生命的模样,看见那些你可能从未留意到的,却又无比珍贵的东西。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感受,去体验,去建立自己与生命最真实、最深刻的连接。 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明确的句号,而是一个开放式的邀请。它希望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让那些文字在心中回荡,让那些感受在生活中延续。生命的回响,永无止境。它存在于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泪水中。它存在于你对世界的每一次感知,对生命的每一次探索。 《无尽的回响》是一本献给所有正在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并渴望更深层理解生命的人的书。它适合在安静的午后,在旅途的颠簸中,或者在某个夜晚,独自品读。愿它能为你开启一扇窗,让你看见生命更为广阔的天地,听见生命更为深沉的回响。这是一次关于发现的旅程,关于唤醒的旅程,也是一次关于回归的旅程,回归到那个最纯粹、最强大的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读起来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魔力。它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故作高深或空洞说教,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案例和细腻的个人体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作者的思考过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哲学思辨时的那种克制感,既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也不逃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那片模糊地带中的微光。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的章节,对我平日里那种“瞎忙活”的状态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表或待办事项清单,而是从更深层的“精力分配”和“价值排序”角度切入,让我明白,高效并非是做更多的事,而是做那些真正对你意义重大的事。全书的逻辑链条异常严密,前后的呼应做得天衣无缝,读到最后一页时,有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仿佛完成了一次艰难但至关重要的精神攀登。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老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分享着他阅尽千帆后的感悟与教训。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个人轶事,处理得非常自然,既丰富了内容的可读性,又有效地佐证了理论观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道理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可触可感。特别是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讨论,它摒弃了那种要求我们“完美无缺”的苛求,而是倡导我们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对于长期与自我怀疑作斗争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这本书的字体和行距设计也体现了人文关怀,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哎呀,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内容丰富得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但那种精神上的冲击和思想上的启发,绝对是物超所值。特别是关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探讨,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完全跳出了那些陈词滥调的窠臼。举个例子,书中对“有效沟通”的解读,不是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心理层面的相互接纳和理解,读完后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与家人、朋友交流时的一些盲区和固执。作者的文笔犹如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却暗藏力量,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时,常常需要停下来,长久地凝视窗外,消化那些复杂的情绪和信息。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在如今许多只注重内容而忽略阅读体验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用最真诚的语言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人感觉被深刻地理解和陪伴着。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期望值是比较保守的,毕竟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太多了,很容易感到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作者似乎对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一些前沿的认知科学都有所涉猎,并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编织进了对个体成长的论述中。这种广博的背景支撑,使得书中的观点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绝非空中楼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心智成熟度”的划分那一段印象深刻,它不是用年龄来界定,而是用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和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程度来衡量,这个视角极其新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用词精准,句子结构复杂却不晦涩,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缜密的思维结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升级”,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具层次感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流畅而又引人深思的旅程。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不像那种章节之间独立性很强的书籍,而是环环相扣,每一章的结论都自然而然地导向下一章的探讨方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闭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诚实,他毫不避讳地剖析了人性中的弱点和困境,不粉饰太平,也不过度渲染绝望,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态度。对于那些正在经历重大生活转型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理解困境的框架。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安放迷茫和焦虑的精神居所,让我们得以从容地审视自身的“地基”是否稳固。文风上,它有一种沉稳的大气,仿佛在低声细语中蕴含着磅礴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被其内在的节奏感所吸引,不忍释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