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目录
  • 民族图书馆
  • 古籍普查
  • 中国古籍
  • 图书目录
  • 文献资源
  • 文化遗产
  • 历史文献
  • 珍本善本
  • 古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8007
商品编码:301329747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定价:200.00元

作者: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1358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内容摘要: 本书系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由中国民族图书馆组织编纂,全面收录了其珍藏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古籍文献。全书以普查登记为基础,详尽记录了每一件古籍的题名、卷数、版本、收藏信息、内容概要、传承流派、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文献学价值、文物价值以及普查登记情况等关键信息。旨在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提供一份权威、详实、全面的古籍信息数据库,促进对中国民族古籍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籍文献是承载历史、传承文化、激发智慧的瑰宝。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先民的智慧、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启迪未来之根基。中国民族图书馆,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图书馆,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馆内珍藏着数量庞大的珍贵古籍,其中蕴藏着无数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史料。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部分馆藏古籍的系统性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现。为了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民族图书馆积极响应,开展了大规模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本书《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是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国家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族图书馆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 本书的编纂,倾注了中国民族图书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他们深入库房,逐卷逐册地对馆藏古籍进行细致入微的普查和登记,每一项信息的录入都力求严谨、准确、客观。本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迈入了新的阶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宝贵信息平台。 一、 编纂背景与意义: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普查、鉴定、修复、数字化等措施,全面保护和传承中国古籍文献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十一五”期间,该计划得到了大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民族图书馆作为国家级图书馆,其馆藏古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特色鲜明,尤其是在反映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社会生活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古籍保护条件的限制,许多古籍的详细信息未能得到系统、规范的整理和公布。这不仅阻碍了对这些宝贵文献的研究利用,也增加了其在保护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编纂,正是基于这一紧迫而重要的需求。通过普查登记,旨在: 1. 摸清家底,实现精细化管理: 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所藏古籍的现状,包括数量、种类、版本、保存状况等,为后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 揭示价值,促进学术研究: 详细记录古籍的内容、学术价值、历史意义等,为学者提供便利的研究线索,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深化对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3. 提高保护效能,传承文化基因: 以准确的信息为依据,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延长古籍的生命周期,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能够代代相传。 4. 促进信息共享,服务社会需求: 通过公布详细的古籍信息,打破信息壁垒,方便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社会公众查询和利用,服务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展现民族图书馆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突出中国民族图书馆在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民族古籍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贡献,展现国家在文化保护领域的决心与成就。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民族图书馆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有力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 目录结构与内容详析: 本书的编纂遵循科学、规范、详实的原则,力求为每一件古籍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整体结构清晰,信息层级分明,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深入了解。 (一) 核心信息模块: 每个古籍条目都包含以下核心信息模块,构成条目的基础骨架: 1. 题名: 准确记录古籍的书名,包括正名、别名、卷数等。若书名带有残缺或不确定性,则会注明。 2. 卷数/册数: 明确记载古籍的篇幅,如“一卷”、“十卷”、“五册”等,以便了解其完整性。 3. 版本信息: 这是古籍鉴定和研究的关键。本书详细记录了古籍的版本类型,如: 抄本: 手抄的古籍,包括官抄、家抄、僧抄等。 刻本: 雕版印刷的古籍,会注明刻印的年代(如宋刻、元刻、明刻、清刻)、地点、以及刻书的坊(如“四部丛刊本”、“涵芬楼藏本”等)。 活字本: 以活字印刷的古籍,注明活字类型(如宋体、元体)和年代。 石印本/铜板印本: 近代印书方式的古籍,注明年代。 其他版本: 如套印本、稿本、零卷本等。 版本特征: 详细描述该版本的独特性、稀见程度、校勘情况、以及与其他版本的异同。 4. 收藏信息: 收藏单位: 中国民族图书馆。 入藏时间/来源: 记录古籍的来源,如捐赠、购藏、拨交等,以及大致的入藏时间。 调藏批次/号: 图书馆内部的编目和调藏信息。 原藏信息: 若古籍有明确的旧藏印记或题跋,会一并记录,如前朝名家收藏、某某书院藏书等。 5. 内容概要: 对古籍内容进行简要概述,提炼其核心思想、论述要点、叙事梗概或知识体系。这部分旨在让读者快速了解该古籍的主题与性质,判断其是否符合自身的研究需求。 6. 普查登记日期/登记人: 记录古籍接受普查登记的具体日期以及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姓名,以示责任和规范。 (二) 深度研究模块: 在核心信息的基础上,本书还包含了更具深度和研究价值的信息模块,这是本书区别于一般目录的重要特征: 7. 传承流派/学术思想: 流派归属: 明确该古籍属于哪个学术流派、思想体系或学派,例如儒家、道家、法家、佛教、藏传佛教、萨满教、民间文学等。 核心思想: 深入分析古籍所代表或承载的核心学术思想、哲学观点、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影响范围: 探讨该古籍在历史上的传播范围、受众群体以及对后世学术、文化、社会产生的影响。 研究价值: 阐述该古籍在研究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民族、某个地域、某个思想流派时的重要性。 8. 历史价值: 史料价值: 评估古籍作为历史研究一手资料的价值。例如,是否包含珍贵的官方档案、奏折、诏令、地方志、民族风俗志、人物传记、经济记录、军事报告等。 社会史研究: 探讨古籍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间生活、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文化交流史: 分析古籍中反映的民族间、区域间、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例如语言的融合、宗教的传播、技术的引进等。 政治制度史: 揭示古籍中蕴含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官僚体系、民族政策等信息。 9. 学术研究价值: 文献学价值: 版本学研究: 评估古籍版本在版本学研究中的价值,例如其独特性、稀见程度、校勘价值、字句订正价值等。 校勘学研究: 分析古籍在文字校勘、版本校订方面的作用。 文字学研究: 评估古籍中使用的文字、字体、书写方式等在文字学研究中的价值。 目录学研究: 探讨该古籍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参考价值。 历史学研究: 结合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一步阐述其研究价值。 文学史研究: 分析古籍中的文学体裁、艺术手法、审美特征、叙事模式等。 哲学史研究: 揭示古籍中的哲学思想、认识论、方法论等。 语言学研究: 评估古籍中包含的古代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等信息。 民俗学研究: 深入挖掘古籍中所展现的民族风俗、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 宗教史研究: 分析古籍中关于宗教教义、历史、仪式、人物、寺庙等的研究价值。 10. 文物价值: 材质与工艺: 详细描述古籍所使用的纸张(如宣纸、皮纸、麻纸)、墨迹、装帧(如线装、包背装、册叶装、卷子装)、印章、图画、插图等,评估其作为古代工艺品的价值。 历史印记: 记录古籍上的名人题跋、鉴藏印记、批注、批语等,这些都是研究古籍流传过程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 稀有性: 评估古籍的存世数量,特别是孤本、善本的价值。 艺术价值: 评估古籍的书法、绘画、装帧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11. 普查登记情况: 登记状态: 记录该古籍是否已完成普查登记,登记的详细程度。 附注: 记录普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重要信息,如古籍的破损情况、修复建议、数字化情况等。 (三) 检索与导航: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本书通常会附有详细的检索系统,可能包括: 题名检索: 按书名首字母或笔画检索。 作者检索: 按作者姓名检索。 年代检索: 按刻印或成书年代检索。 分类检索: 按图书分类法(如经、史、子、集、丛书、民族文献等)检索。 关键词检索: 允许用户输入特定关键词进行搜索。 三、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族图书馆作为收藏和研究中国各民族文献的重要机构,其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所涵盖的古籍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独特价值: 聚焦民族特色: 许多古籍直接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例如,涉及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文献、宗教典籍、历史传说、民俗志等。 涵盖古今与地域: 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各类文献,并且地域分布也十分广泛,能够反映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 保存珍贵史料: 许多古籍可能是国内甚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孤本、善本,其价值不言而喻。它们可能保存了失传的史料、独特的知识体系,或者展现了古代社会某些方面不为人知的细节。 研究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图书馆所藏古籍中,常常能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痕迹。这些信息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格局演变的宝贵依据。 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宝库: 对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演变、词汇、语法、语音等,这些古籍文献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 四、 本书的应用与展望: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将为以下群体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历史学、文献学、文学、哲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 提供权威、详实的古籍信息,极大地便利其研究工作,激发新的研究课题。 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员: 了解古籍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 为其馆藏古籍的整理、研究和编目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化遗产爱好者与普通读者: 了解和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国家文化政策制定者: 为制定更有效的古籍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书所包含的古籍信息有望进一步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全球开放,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同时,基于本书的普查登记成果,中国民族图书馆将继续深化对馆藏古籍的研究,推出更多的研究专著和成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结语: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不仅是一份静态的文献目录,更是中国民族图书馆在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总结与展示。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智慧的光芒,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不同文化、促进学术繁荣的重要桥梁。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民族古籍的得力助手,为中华文明的辉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著作,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庄严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那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详尽、细致入微的古籍清单,能够带领我一窥民族图书馆那深藏的知识宝库。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份极为冰冷的官方记录,用一种高度程序化、近乎模板化的方式罗列着馆藏。书中每一个条目都像是机械地被塞进预设的格子,缺乏生动的描述和背景信息的勾勒。比如,对于那些承载着特定民族历史记忆的孤本,目录仅仅给出了一个编号、一个书名、一个作者,然后就戛然而止了。这对于一个真正对文化传承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它提供的是“有什么”的骨架,却吝啬于展示“为什么重要”的血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解码和想象,试图从那枯燥的铅字中还原出古籍原本的风貌和它跨越时空的旅程。因此,这部目录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门槛略高,它更像是服务于专业研究人员的工具书,而非大众普及的文化导览。它成功地完成了“登记”的任务,却在“引人入胜”这一点上失色不少。

评分

接触这部“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过程,体验可谓是“干货满满,但口感粗粝”。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结构,那种对收录标准的严苛遵守,无疑是体现了图书馆文献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我理解,普查和登记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清晰、可检索的索引体系,避免遗漏和重复,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名渴望通过文字触摸历史温度的读者,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近乎无菌室般的隔离感。书中的排版风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规整到令人窒息的字体和间距,让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排列的士兵方阵,整齐划一却缺乏个性。当我试图寻找某一特定地域、某一特定族群的文献时,我不得不依靠目录的编号和极简的标题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疲劳感。坦白说,如果不是带着明确的学术任务去查阅,仅仅是想随便翻阅一下,了解一下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这本书很快就会让人失去兴趣。它像一把功能强大的手术刀,极其精准,但绝不适合用来雕刻艺术品。它所展现的,是冰冷的文献学姿态,而非温暖的文化情怀。

评分

这部古籍登记目录的价值,我必须从其功能性而非文学性的角度去评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民族古籍的整体面貌——这在建立文献数据库和进行宏观学术统计时,是不可替代的基石。然而,从读者体验的角度出发,它更像是图书馆的“幕后工作日志”,而非面向公众的“瑰宝展览册”。我尤其遗憾的是,在描述那些装帧独特、纸张古旧的珍本时,目录未能提供哪怕是一句关于其物理特征的描述。例如,某些西藏贝叶经的书写工具、某些少数民族竹简的装订方式,这些都是古籍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录只记录了“有”,而没有记录“怎样”。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缺乏层次感,所有的古籍都被置于同一维度的描述之下,无论是传世孤本还是普通抄本,其呈现方式并无二致。这种“一视同仁”的登记方式,虽然保证了目录的客观性,却也无形中消弭了许多文献在历史长河中搏击而留下的独特印记,让阅读体验趋于扁平化。

评分

这部登记目录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民族图书馆肩负的保护和传承特定族群文化的重任。从其浩瀚的条目数量来看,其普查工作的规模无疑是巨大的,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但若以阅读的愉悦性来衡量,它远非一本能让人“捧卷沉醉”的书籍。它更像是需要被放置在书架最高层的工具,只有在特定的、目标明确的研究需求下才会被取出。书中缺乏任何导读性质的前言或者按主题分类的索引之外的趣味性引导,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会感到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它像是一张详尽的航海图,清晰标明了所有岛屿的位置,但没有告诉你哪个岛上有最美的日落,哪个岛上有最奇特的生物。它成功地将分散在各处的历史碎片进行了汇集和编号,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质变,但这个过程是冰冷的、纯粹的、去情感化的。所以,我将它视为一份严肃的文献学遗产,而非可以放松身心去品味的文化读物。

评分

阅读《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时,我的心境如同在进行一次枯燥却必须完成的田野调查。每一次翻页,我都在期待能邂逅一些意外的惊喜,一些能让我停下来深思的细节,然而,这些期待常常落空。这部目录的编纂者显然是专注于“收录”而非“叙述”,他们恪守着目录学的铁律:准确、简洁、客观。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通过阅读建立起与古代知识体系对话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极度的克制反而成了一种障碍。它像是只提供了钥匙的锁匠指南,告诉我哪里有锁,锁的编号是多少,但从未告诉我打开锁后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我注意到,某些条目后面的注释极其简略,甚至常常是空白,这让我不禁猜测,这究竟是因为普查工作尚未触及该领域,还是因为工作人员对该项古籍的性质了解有限?无论如何,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让目录的“普查”声誉大打折扣,它更像是阶段性的、尚未完工的阶段性报告。因此,要真正利用好这本书,读者必须是“已知论者”,带着目标而来,否则很容易迷失在这片由编号和书名构筑的数字丛林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