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恨廚房----上市50年銷售300萬冊的美食經典,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美食秘籍
定價:32.00元
作者:(美)佩格·布萊肯,喬安娜·布萊肯 , 陳雪婧
齣版社:南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50103054
字數:250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182kg
編輯推薦
更多美食達人、新手食譜,新書、熱書、暢銷書,點擊進入: 這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西餐烹飪指南。作者坦率地麵對人類偷懶的本性,倡導快樂烹飪的精神。她傾情奉上瞭“我恨廚房俱樂部”閨蜜們的壓箱底之作,也就是全書精華,鎮書之寶——三十道主菜。足夠你頭一個月按照一天一道的進度來。 它沒有華麗誘人的圖片,也沒有眼花繚亂的步驟,隻是囊括瞭*簡單、*普通的材料和*便捷、*偷懶的操作。然而,看起來、嘗起來都讓人有種錯覺,那就是你為瞭這道菜忙活瞭一整天。更要命的是,你將得到餐桌上的一緻贊揚! 你還將知道怎麼聰明而果斷地處理剩菜,規避各類廚房怪圈;如何將偷懶技巧滲入到配料、沙拉及點心等各個環節;如何用不那麼高明的廚藝,輕鬆玩轉各類聚餐和派對; 甚至——解下圍裙,紅唇微翕,變成“口口相傳”的廚藝大師!
內容提要
《我恨廚房》自1960年齣版以來,好評如潮,再版無數,達300多萬冊,成為餐桌經典之作。本書的宗旨是:烹飪沒有樂趣,完成得越快越好,好所有的原料都可以在廚房裏輕易拿到。
2010年佩格逝世三周年之際,她的女兒喬安娜推齣五十周年珍藏版,並親自撰寫序言。新版保留瞭原版的一貫風格:智慧和幽默,在原書所有的配方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地增加瞭100多個配方,共達400多個食物配方——從節約開支到飲食健康、從野炊到兒童聚會、從正餐到午後甜點……在你開始頭疼於不知如何著手一頓晚餐時,本書已經替你想好瞭佳的解決方法。
50年過去瞭,時代雖然改變瞭,但它的理念和態度和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十分貼閤,仍然備受都市人的喜愛。這本書適閤每個人,無論是男是女。如果你希望花盡可能短的時間烹飪,那麼請讀讀這本書。
目錄
作者介紹
佩格·布萊肯(Peg Bracken,1918~2007),美國專欄作傢、暢銷書作傢。
1958年,佩格·布萊肯根據自己的懷孕經曆齣版瞭《懷胎九月的神奇》(The 9-Months'Wonder)一書,從此,在母親、環球旅行傢之外,又成為瞭暢銷書作傢。
之後齣版瞭《我恨廚房》(The I Hate to Cook Book)、《我討厭做傢務》(The I Hate toHousekeep Book)、《下水道上方的窗戶》(A Window Over theSink)等九本書,其中1960年齣版的《我恨廚房》因其獨特的觀點與實用的內容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瞭一場廚房革命,布萊肯也一躍登上“時尚生活教母”的寶座。她在每一本書中都堅持著一貫的生活態度:輕鬆、幽默、優雅,堪稱“樂活主義”的先鋒。
喬安娜·布萊肯(Bracken Johanna),佩格布萊肯的女兒。社會活動傢和慈善傢。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過去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種帶著某種懷舊感,甚至略顯樸素的排版,讓我在書店的書架上幾乎要錯過它。不過,正是這種低調,反而激起瞭一絲好奇心。我記得當時我正想找一本能真正“用”起來的食譜,而不是那種隻適閤擺著看的精裝本。翻開扉頁,手感的厚重和紙張特有的微黃,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時間的沉澱。我被其中一個小小的注腳吸引瞭,那上麵提到一個關於“如何完美煎雞蛋”的技巧,寥寥數語,卻道齣瞭無數次失敗後纔領悟的真諦。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裏藏著的,可能不是花哨的擺盤藝術,而是紮紮實實的、經過無數次廚房實戰檢驗的智慧結晶。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不跟你說那些虛頭巴腦的理論,直接告訴你:“想做好這個?照著這個步驟來,準沒錯。” 這種直擊核心的實在感,讓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帶迴瞭傢。我期待著,這些泛黃的頁麵裏,能解鎖我廚房裏那些一直未能解決的“疑難雜癥”。
評分買瞭這本書之後,我立刻開始在我的小廚房裏進行“實戰演習”。我最先嘗試的是他們介紹的一個基礎湯品的做法,一個在我傢廚房裏嘗試瞭無數次都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的菜肴。通常的食譜都會用模糊的詞匯,比如“少許鹽”、“適量火候”,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這本書的描述精確得近乎於“嚴苛”,它會告訴你,比如在特定溫度下,需要加熱多少秒,攪拌的力度應該是怎樣的弧度。起初,我還有些不適應這種近乎於“軍事化管理”的烹飪指令,但當我嚴格遵循後,端上桌的那一碗湯,味道的層次感和醇厚度,讓我瞬間明白瞭這種“刻闆”背後的匠心。那種味道,是我以前用盡各種“自由發揮”都無法企及的。這套方法論,似乎打破瞭我過去對於烹飪的隨意性認知,教會我,基礎的紮實,纔是通往美味的唯一捷徑。它不是教你如何做一道菜,而是教你如何理解這道菜背後的基本原理。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絕對稱不上“時尚”。有些照片已經模糊不清,有些步驟的插畫看起來像是用最簡單的鉛筆勾勒齣來的草圖。如果單從視覺美學的角度去評判,它肯定比不上那些印刷精美的當代烹飪雜誌。然而,正是這種“不完美”,賦予瞭它一種無可替代的真實性。它沒有被過度美化,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瞭“如何實現味道”這一點上。它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一課是:真正的美味,無關乎外錶的光鮮亮麗,而在於內裏的紮實和用心。每次我打開它,都被那種樸實無華的力量所感染——它告訴我,隻要你用心去對待食材,用對方法,即便是最簡單的食材,也能迸發齣驚人的美味。這纔是美食經典應該有的樣子,不需要浮誇的包裝,隻用味道說話。
評分我必須要提到這本書的“生命力”。我的一個長輩,年輕時就用過這個版本的食譜,她告訴我,這本書陪著她度過瞭好幾段艱難的歲月,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小低榖,她都會打開這本書,做一道拿手的菜,那熟悉的味道總能給她帶來安慰和力量。這種跨越代際的情感鏈接,非常罕見。我甚至會故意使用一些更傳統、更耗時的烹飪器具來復刻書中的步驟,隻為瞭重現那種“原汁原味”的體驗。這不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傳承”和“韌性”的傢庭曆史記錄。我甚至能想象,未來,當我也有瞭自己的傢庭,這本書也會被鄭重地放在那個隻有老物件纔能占據的角落裏,等待著下一代人去發掘其中的奧秘。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特彆。它不像現代食譜那樣,為瞭迎閤快節奏生活而把步驟簡化得麵目全非。相反,它保留瞭大量的“背景故事”和“操作心得”。比如,在介紹一個復雜的醬汁時,作者會花上大段篇幅去解釋為什麼必須用某種特定的工具來研磨香料,而不是直接推薦使用電動攪拌機。這種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堅持,讓我這個在數字化時代長大的讀者,産生瞭一種奇妙的連接感。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當年作者在簡陋的廚房裏,一遍遍試驗、記錄的場景。這種“人情味”的傳遞,是冷冰冰的電子食譜永遠無法比擬的。它讓我停下來,思考每一個步驟背後的意義,而不是機械地執行指令。這讓我做飯的過程,從一項傢務勞動,變成瞭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文化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