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豆制品菜肴500种——美味家常菜丛书 9787508233390

家常豆制品菜肴500种——美味家常菜丛书 97875082333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巫德华 著
图书标签:
  • 豆制品
  • 家常菜
  • 菜谱
  • 美食
  • 烹饪
  • 中餐
  • 健康饮食
  • 素食
  • 下厨房
  • 美食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33390
商品编码:301455646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常豆制品菜肴500种——美味家常菜丛书

定价:21.00元

作者:巫德华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82333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金盾版“美味家常菜丛书”之一,是一本专门传授家常豆制品菜肴烹调技法的大众菜谱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素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所熟悉、所喜爱的各种豆制品菜肴的用料、做法和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烹饪知识与技巧。全书按原料分为六大类,共有500个品种。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收入的菜肴均为原料普通、操作简便的美味家常菜,非常适合广大家庭阅读使用,也可供餐馆、酒店经营参考。

目录


豆腐类
拌、炝豆腐
凉拌豆腐
香椿拌豆腐
小葱拌豆腐
肉丝拌豆腐
腰片拌豆腐
肚丝拌豆腐
虾仁拌豆腐
松花拌豆腐(一)
松花拌豆腐(二)
朱砂豆腐
麻酱拌豆腐
甜面酱拌豆腐
红油拌豆腐
虾油拌豆腐
芥末拌豆腐
韭菜花拌豆腐
冷豆腐(日本菜)
素菜拌豆腐(日本菜)
豆腐沙拉(西式菜)
炝豆腐丁
炝芹菜豆腐
炝果仁豆腐
炝豆腐三白
炝腰花豆腐
炝翡翠豆腐
炝红油豆腐
炸、熘、烹豆腐
清炸豆腐
干炸豆腐
酥炸豆腐
软炸豆腐
脆皮豆腐
纸包豆腐
网油豆腐
雪丽豆腐
炸豆腐卷
炸棋子豆腐
炸豆腐素菜饼
炸豆腐排
炸豆腐托
油炸臭豆腐
锅烧豆腐
焦熘豆腐(一)
焦熘豆腐(二)
滑熘豆腐
软熘豆腐(一)
软熘豆腐(二)
醋熘豆腐
糟熘豆腐
南熘豆腐
口袋豆腐(一)
口袋豆腐(二)
口袋豆腐(三)
口袋豆腐(四)
五香豆腐
茄汁豆腐
樱桃豆腐
蜈蚣豆腐
蝴蝶豆腐
烹豆腐
炒、爆豆腐
煎、塌、贴、熏豆腐
烧、煮豆腐
炖、焖、烩、扒豆腐
蒸、烤豆腐
……
豆腐干、豆腐片类
油皮类
腐竹类
干豆、豆芽类
其他豆制品类(附面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为您呈现一本关于家常豆制品菜肴的烹饪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不涉及您提到的《家常豆制品菜肴500种——美味家常菜丛书 9787508233390》中的具体内容。 --- 书名:豆香四溢:寻常巷陌间的百变豆制品食谱 副标题:从传统到创新,解锁豆腐、豆干、腐竹的无限可能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月华]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中华美食出版社] ISBN:[此处可填入虚构ISBN,例如:978-7-5462-XXXX-X] --- 内容提要 在中国浩瀚的饮食文化中,豆制品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千变万化的口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朴素食材中蕴含着深厚生活智慧的结晶。本书《豆香四溢:寻常巷陌间的百变豆制品食谱》,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豆制品的“微观世界”,深入挖掘从最基础的北豆腐、南豆腐,到豆干、油豆腐、腐竹、豆皮乃至豆浆等各类豆制品在家庭烹饪中的无限潜力。 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多数仅罗列食谱的简单汇编,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豆制品烹饪指南与文化探索手册。我们不仅关注“做什么”,更注重“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让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让经验丰富的家庭厨师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第一部分:豆制品的基石与精选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选材指导。我们首先探讨了不同类型豆制品的生成原理、营养差异以及它们的地域性特点。 豆腐的艺术: 详细区分了石膏豆腐、内酯豆腐、卤水豆腐在质地、含水量和适宜烹饪方法上的区别。例如,为什么嫩豆腐更适合做羹汤,而老豆腐才能承受红烧的重口。我们提供了家庭自制简易豆腐的步骤,帮助读者理解豆花凝固的科学原理。 豆干与豆皮的妙用: 探讨了烟熏豆干、五香豆干、白干等不同风味的豆干如何应对重油重辣或清淡的调味。着重介绍了豆皮(腐皮)在卷制和包裹食材时的柔韧性掌握技巧。 腐竹与油炸品的重生: 腐竹的泡发是关键,本书提供了多种泡发材料(冷水、温水、高汤)及其对成品口感的影响对比。对于油豆腐等经过油炸的制品,则指导如何“去油增香”,使其在后续烹饪中能充分吸收汤汁而不显油腻。 第二部分:家常味型的百变演绎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数百道具体的菜肴实践。我们摒弃了过度复杂的专业术语和繁琐的工序,专注于适合普通家庭厨房的操作。菜谱按照主要的风味流派和烹饪技法进行分类,确保读者能够根据手边的食材和现有的调味品快速找到合适的做法。 1. 清淡雅致系列(突出豆制品本味): 葱油拌豆腐(白汁): 强调豆腐的细腻感与新鲜香葱的融合,不加酱油,力求呈现豆香的极致纯粹。 翡翠豆皮卷: 以菠菜汁或芹菜汁为浆,将豆皮包裹虾仁、香菇丁,清蒸后蘸取少许香醋食用。 菌菇豆腐汤: 运用高汤煨煮,豆腐吸收菌类的鲜美,口感温润适口。 2. 浓郁下饭系列(重口味融合): 红烧干香豆干: 采用煸炒至表皮微焦的方法,使豆干在红烧过程中充分入味,酱汁浓稠紧包豆干。 麻辣臭豆腐(改良版): 介绍家庭快速发酵的简易方法(或使用市售半成品),并重点指导如何控制麻辣度和臭味的平衡,使其更符合大众接受度。 腐竹烧肉/排骨: 探讨腐竹在长时间炖煮中不至于化开的窍门,如何让其吸满肉汁的醇厚感。 3. 地方特色创新系列(融合与改良): 川味麻婆豆花(非传统肉末版): 尝试使用素肉末或香菇碎替代传统肉末,突出花椒的“麻”与豆瓣酱的“香”。 江浙风味熏鱼味豆干: 利用五香粉、八角和少许糖模拟熏鱼的复合香气,干煸后口感酥香。 东北乱炖中的豆泡: 介绍油豆腐泡在东北炖菜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多次“汆水”使其彻底吐出油分,转而吸收菜肴的汤汁。 第三部分:豆制品的健康搭配与季节食谱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营养均衡和时令变化。豆制品是优秀的植物蛋白来源,但如何将其与时令蔬菜、肉类进行科学搭配,是家庭烹饪的关键。 素食为主的搭配方案: 针对素食者,详细列举了豆制品与坚果、菌藻类、根茎类蔬菜的黄金组合,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全面摄入。 四季豆制品推荐: 春季的清炒豆苗配嫩豆腐;夏季的凉拌豆皮丝;秋季的菌菇腐竹煨汤;冬季的暖身豆腐煲。提供12个月份的应季食谱建议。 储存与保鲜: 针对豆腐开封后的保存、豆干的冷冻技巧、以及如何最大化保留腐竹的口感等实用信息,进行详尽的解答。 本书特色: 1. 步骤图文并茂: 关键技巧配有清晰的步骤分解图,即使是复杂的操作也能一目了然。 2. “救急”小贴士: 针对常见失误(如豆腐碎裂、豆干过咸)提供快速补救方案。 3. 营养解说: 每道菜附带简短的营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膳食管理。 《豆香四溢》不仅仅是一本菜谱,它承载着对传统食材的尊重与现代生活的便捷性。通过这本书,您将发现,豆制品远非“配角”,它们完全有能力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以朴实无华的外表,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味层次与烹饪深度。翻开此书,即刻开启一场属于您自己的豆制品美食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腔调,读起来就像邻居家的大姐在跟你分享她今天中午刚学会的新菜。叙事流畅自然,完全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迅速跟上节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掌控的描述,比如“炒至豆皮微微起皱,但切记不可焦黑,约需三分钟左右”,这种具体的感官提示,比单纯写“炒熟”要有效得多。我周末尝试制作了一个需要长时间慢炖的豆制品煲汤,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水的用量和最后的收汁时间,出来的效果汤汁浓郁,豆香四溢,完全没有豆腥味。这说明作者在不同烹饪技法对豆制品风味的影响上,做了深入的考量。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做饭不再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而成为一种可预测、可掌控的乐趣。它成功地将“家常”的温度和“专业”的严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烹饪有着执着热爱的业余厨师,我一直试图在日常的餐桌上融入更多有益健康的元素,而豆制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汇集了五百种做法的书籍,其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止步于我们熟知的那些“大路货”,而是深入挖掘了各种豆制品的潜在可能性。我试着做了其中几款使用“千张”和“油豆腐泡”的组合菜式,那种口感的层次感和风味的融合,完全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很多菜谱的配料用量都非常精确,这对于追求稳定出品的我来说至关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家常”与“新意”之间的关系。很多看似复杂的菜肴,在作者的笔下,步骤被拆解得极其细致,仿佛在一步步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味觉领域,却又始终让你感觉“这我能行”。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尝试更多复杂豆制菜肴的信心,打破了我对豆制品只能做“配角”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得十分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实实在在的家庭厨房用书的感觉。纸张摸起来有种恰到好处的厚度,不是那种一翻就坏的廉价纸张,可以预见它在厨房的油烟和翻阅中能坚持很久。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来是用心设计的,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光线不太好的厨房角落,也能轻松辨认食材名称和步骤描述。我特别欣赏它对篇章结构的划分,从基础的豆腐、豆干到更精细的豆皮、腐竹,条理清晰,方便查找。而且,很多菜谱后面还附带了小贴士,比如如何挑选新鲜的豆制品,如何根据季节调整口味等,这些细节的补充,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传授独家秘诀。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或许是插图部分,虽然清晰度不错,但如果能有更多不同角度和烹饪状态的实景照片,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更有帮助,不过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家庭常备的、值得信赖的烹饪指南。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其对季节性和地方风味的兼顾。它并非只是简单地堆砌全国各地的豆制品做法,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地域性的食材搭配和季节性风味融合进去。比如,在讲述秋季菜肴时,它推荐使用一些坚果和菌菇与豆干进行搭配,创造出一种温暖厚重的口感,非常适合天气转凉的时候享用。而在夏季的部分,则侧重于清爽的凉拌和酸甜口味的豆皮卷。这种贴合生活场景的设计,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我不再需要为“今天适合做什么菜”而苦苦思索,翻开对应的季节章节,总能找到灵感。此外,书中对豆制品的处理方法也极为丰富,从最基础的“泡发”到一些需要技巧的“挤压去水”,每一步的解释都清晰到位,确保了豆制品能够以最佳状态进入烹饪环节,这正是许多入门级食谱经常忽略的关键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实用性、全面性和易读性上都做到了上乘的家庭烹饪宝典。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内心是抱有一丝疑虑的,因为市面上很多号称“大全”的食谱,最终都会在实践中暴露出各种问题,要么是配方不准确,要么是火候描述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反馈是正面的,尤其是在对不同豆制品特性的理解上。例如,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内酯豆腐以避免在烹饪中碎裂,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物理处理方法,这比单纯告诉你“小火慢炖”要来得具体得多。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素“狮子头”的菜谱,它巧妙地利用了豆渣和特定豆干的混合物来模拟肉制品的纤维感和饱满度,口感上的欺骗性极高,全家老少都分辨不出来。这种对食材潜能的挖掘,才是真正体现了编撰者的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菜谱,更像是一部关于“豆制品改良与创新”的实用手册,对于那些希望在素食或轻食结构中寻找更多花样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