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美食纪行
定价:38.00元
作者:周芬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534349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爱阅读,爱旅游,爱美食,爱摄影,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上海美食的文化意蕴,看到了上海美食的活色生香。上海美食就这样从时光中走来……
内容提要
书中作者将上海美食分为八大菜系,本邦菜、海派菜、海派杭邦菜、川扬菜、海派粤菜、素斋、小吃、海派西菜,并将她亲自前往的代表性餐馆和亲自尝试的招牌美食向读者做了介绍。细腻的文字,珍贵的图片,让这本书变成了一席文化盛宴。另外,各餐馆还附有详细的资讯信息,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经典沪菜此中寻 朱振藩
自 序/ 再恋上海 周芬娜
总 论/ 迷人的上海菜
本帮菜/弄堂里的家常风味
德兴馆 本帮菜的老大哥
上海老饭店 迷人的八宝鸭
老正兴 青鱼秃肺的发源地
鹭鹭酒家 老菜新吃的本帮菜(浦东店)
瑞金宾馆 级的核桃酥
席家花园 在名人豪宅中做客(东平店)
杨家厨房 台式本帮菜
>>> 其他推荐餐馆
上海人家、老上海弄堂菜、1221
海派菜/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来天华 物美价廉菜色多(虹桥店)
梅园村 弄堂起家的海派菜馆(静安店)
鲜墙房 菜不惊人死不休(虹桥店)
苏浙汇 融合苏浙风味(卢湾店)
美林阁 美林阁,蛮灵格!(四平店)
新吉士 饮食新天地
锦亭 海派菜的始祖(衡山店)
静安宾馆 水晶虾仁的创始店
>>> 其他推荐餐馆 大公馆
海派杭帮菜/清鲜淡雅、原汁原味
小南国 杭帮菜与海派菜的融合(虹梅店)
张生记 独步天下的老鸭煲(徐汇店)
知味观 欲知我味,观料便知
新开元 开创杭帮菜新纪元(卢湾店)
>>> 其他推荐餐馆
红泥大酒店、万家灯火、食为先
川扬菜/化麻辣为醇厚
梅龙镇 级的川扬菜
锦江大饭店 尼克松的爱
绿杨村 绿杨深处是扬州
扬州饭店 独创一格的莫家菜
王宝和 大闸蟹的飨宴
宋记 上海香辣蟹的始祖
新邓家菜 上海辣的川菜(徐汇店)
>>>其他推荐餐馆 洁而精川菜馆
海派粤菜/奇珍异味入馔来
杏花楼 独霸沪上的月饼
新雅粤菜馆 洋味十足的粤菜
美心酒家 咖啡馆起家的粤菜馆
品珍坊 上海政要钟情的新派粤菜
阿毛炖品 上海首富经营的粤菜馆
>>>其他推荐餐馆
竹家庄避风塘、申粤轩、粥天粥地
素斋/手工精细、风味天然
功德林 吃素积功德成林
龙华寺 全中国棒的素斋
玉佛寺 精工细作的素菜
静安寺 风靡上海的净素月饼
圆明讲堂 福建口味的素斋
>>>其他推荐餐馆
春风松月楼、枣子树
小吃/名点如云的上海小吃
绿波廊 名流云集的点心店
沧浪亭 迷人的苏式汤面
吴越人家 吃面听苏州评弹(淮海店)
丰裕生煎 上海麦当劳
小绍兴 皮脆肉嫩的绍兴鸡
鲜得来 排骨年糕历久弥新
老半斋 淮扬汤面的魅力
西施豆腐坊 入口即化的豆花
王家沙 蟹粉小笼与青团
大娘水饺 南方式的水饺
大壶春 三十年代的好滋味
南翔小笼 进军日本的小笼包
>>>其他推荐小吃
阿娘面、北万新、稻香村
海派西菜/十里洋场
上海米氏西餐厅 俯视外滩的乐园
上海马克西姆西餐厅 享受巴黎情调
红房子 经得起时验的西餐馆
君悦大酒店 一百元一杯的咖啡
宝莱纳 白崇禧故居喝德国啤酒(汾阳店)
索列咖啡 现磨意大利咖啡(衡山店)
兰桂坊上海 具上海风味的酒吧
马丁餐厅 徐汇公园中的美食天堂
>>>其他推荐餐馆
德大西菜社、玻璃屋、萨莎西餐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捧在手里,光是封面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淡雅设计,就让人心生喜爱。拿到手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想看看作者是以怎样一种心境来记录他/她所游历之处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个字,但光是从目录的排版和章节的命名上,就能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痕迹。那种严谨中又不失灵动的美感,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绝非走马观花式的走访,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探寻。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地方风俗和历史典故的引言部分,它们似乎在暗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单纯的美食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地域人文的侧写,将食物置于其生长的土壤之中去审视,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记录方式。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他/她的笔触,为我描绘出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体会到的,藏在烟火气里的诗意与哲学。那种对匠人精神的敬畏,对传统技艺的尊重,想必都会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出来,让人在品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温暖。
评分购买这本书,除了对美食本身的好奇心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对记录者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的一种向往。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忙碌的“打卡者”,而是一个懂得慢下来欣赏生活细微之处的智者。一个优秀的纪行文学,往往能折射出作者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和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传递出一种哲学:即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选择中,都蕴含着值得被记录和尊重的价值。可能是对食材的敬畏,可能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也可能只是简单地享受当下那一口食物带来的纯粹的愉悦。如果阅读完之后,我能感受到自己对待日常饮食的态度变得更加审慎和珍视,能够带着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尝试和接纳新的风味,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美食指南”的范畴,它成了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生活状态的镜子。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拿起来分量十足,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往往也映射出内容上的认真态度。我设想,里面的文字大概率会是一种沉静而富有韵律的叙事风格,不会为了追求噱头而故作浮夸。我尤其期待那些对“气味”和“声音”的捕捉。美食的体验是多维度的,光是视觉和味觉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刚出炉糕点的麦香、沸腾的油锅里发出的滋滋声、或者雨后泥土混合着食物香气的复杂气味层次。能够将这些非视觉的感官细节精准地传达出来,才算得上是高明的文字功力。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在读者脑海中重建出一个鲜活的感官世界,那阅读体验就不仅仅是了解信息,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在场感”体验了。
评分我最近对“在地性”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就是说,一样东西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之中。因此,一本优秀的美食书籍,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什么好吃”的层面。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在食物的描述之外,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当地人偏爱某种特定的烹饪手法?这种偏好又如何受到气候、物产甚至某种历史事件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将食材的来源、制作的工艺、食用的场合,乃至食物在当地人心中的情感地位,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传统农具、古老作坊的描摹,或者对那些坚守传统的老手艺人的深度访谈,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提升一个档次。那种对文化根脉的追溯和书写,才是真正能让读者“食有所思”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地域风物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就是拍几张漂亮的图片,配上一些千篇一律的形容词,读完之后脑子里留不下任何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欣赏那些真正愿意沉下去、去体察细节的作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瞬间——比如清晨时分,老店主熟练地和面、揉面的声音;又或者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街角,因为一碗热汤带来的短暂慰藉和满足。我更希望作者能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困惑、他的惊喜,甚至是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体验,因为正是那些不完美,构成了最真实的旅程。如果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点食物变化的细致观察,那就更妙了。这种“活的”记录,远比冰冷的食谱或点评更有感染力,它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正站在那个时空交错的场景里,用味蕾和心灵一同去感知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