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7224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一书是近百名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所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发布,中国营养学会定制,是中国人的营养实践宝典。书中的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
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
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
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
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
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
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
推荐每周吃水产类280~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
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觉得非常难得的一部分。它采用了非常平实、甚至带点亲切感的叙述方式,完全没有那种官方文件特有的生硬感。我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政府发布的指南,更像是邻家一个很有知识、很热心的营养师在跟我娓娓道来。它会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比如描述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时,它用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比喻,一下子就明白了维持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一些需要强调健康风险的地方,它也用词谨慎,避免使用过度恐吓的语言,而是通过清晰的数据和后果分析来促使读者自发地进行改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那些大声疾呼、让人心生恐惧的宣传手册要有效得多,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颜色搭配得挺柔和,那种淡雅的蓝色和白色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不像那种传统的、看起来就很严肃的健康类书籍。拿在手里也觉得挺舒服,纸张的质感也还不错,不是那种一摸就掉渣的廉价纸,翻阅起来挺顺手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阅读的部分,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而且,很多关键信息的呈现方式都很直观,比如用图表或者小插图来解释一些复杂的营养概念,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几页专门讲不同食物的能量密度的对比,那个图表做得特别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高热量陷阱”,哪些是“营养宝库”。整体感觉就是,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让人愿意拿起和阅读的“生活伴侣”。我愿意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而不是塞进角落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有着明显的克制与平衡。它不是那种一味鼓吹某种“超级食物”或者极端饮食法的书,反而处处强调的是“多样性”和“适度”。这一点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趋势,即反对“一刀切”的教条主义。它会很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某种单一营养素过量或不足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多吃A,少吃B”。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传统与现代”饮食习惯冲突时的态度。比如,它并没有全盘否定一些传统的饮食结构,而是探讨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的营养学观点,让我们的餐桌在保持美味和情感连接的同时,也能满足身体对健康的需求。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方式,让读者在接受新知时,心理上的抵触感非常小。
评分我抱着一种“希望找到最贴合日常操作的指南”的心态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的营养书太多了,很多理论都高高在上,真正落实到“我今天中午该吃什么”这个问题上就抓瞎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接地气。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深奥的生物化学名词,而是非常务实地给出了“平衡膳食宝塔”的形象化指导,这个宝塔的每一层对应的食物量和搭配建议,我都尝试着去套用到我的三餐计划里。最让我感到实用的是它对不同人群的微调建议,比如对于经常外食的上班族,它给出的“外食优化策略”简直是雪中送炭,比如如何在外面的快餐店里尽量避开过多的油脂和盐分,或者如何自己搭配一份更均衡的便当。我甚至把书里推荐的一些简单食谱抄写了下来,周末试着做了几次,味道和营养的平衡感确实比我以前随意乱做的要好很多。它教会了我如何“看懂”食物标签,而不是被商家的宣传语牵着鼻子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真正改变我的地方,在于它帮我重新定义了“健康饮食”的门槛。以前我总觉得追求营养均衡是一件很复杂、很昂贵的事情,需要购买很多稀奇古怪的补剂,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在厨房里做复杂的料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健康其实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的“吃什么”和“怎么吃”之中。它让我把关注点从“吃了什么昂贵的保健品”转移到了“今天这顿饭有没有涵盖足够的蔬菜和全谷物”上。这种思维的转变,极大地方便了我的日常生活,让我不再焦虑于是否“完美执行”了某个苛刻的食谱,而是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的膳食习惯的养成。它提供的是一个框架和一套原则,而不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守的死板列表,这对于追求生活质量和效率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