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灶下书
定价:24.00元
作者:阿子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118184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灶下书》是本书作者在《深圳商报》写了快两年的专栏的栏目名称,书稿里主要是这个专栏的内容,还加入了其他专栏。本书分为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粮食篇、蔬菜篇、副食品篇、实践编、札记篇等部分。有厨房里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工具,也有厨房里的各式食材,还有一部分是厨房周边的杂记。食材部分按照季节排列当季食物,体现出岁食录的想法。集吃与做与一体,交织诸多历史八卦,也照应当下。
目录
厨房篇:理论与工具准备
看书吃饱饭
厨房用具举隅之指爪
厨房实验主义者
厨房用具举隅之臼与杵
厨房用具举隅之木炭
厨房用具举隅之口罩
厨房用具举隅之砂锅
厨房用具举隅之锅铲和铁勺
厨房用具举隅之砧板
黄酒进厨房
如何消残酒
反勾芡主义者
厨房里的数学
厨房里的大时代
高汤之高
粮食篇
哀伤的稻米
小麦的慰籍
汤圆记
新麦
汤饼和面条
包子啊包子
碱水面
中华汤包
蔬菜篇
韭菜侠
再见菜苔
蕨菜能杀死恐龙么
夏吃姜
陌生的菜苗
夏日雨后的蘑菇
霉干菜的秋天
大蒜的味道
清水煮菜
副食品篇
新春对抗鱼刺方法集锦
脆如凌雪
欢迎来到馅的世界
油大的追求
血色餐桌
吃生肉
猪油一球
某某小丸子
臭豆腐救命
冰粉、木瓜水和爱玉冰
肉山酒海过中元
有肉的月饼
带鱼统治中国的年代
濑尿皮皮虾
酥肉地理学
羊尾巴的功能
热气羊肉
实践编
杀鸡记
手制豆花实习报告
怎样食用一坛古风浓郁的榨菜
翠汁鸡豆花汤
家宴攻略
上门厨子畅想
记一次难忘的“请客”
网购乡愁
札记篇
我们时代的一锅烩
路边摊颂歌
怀念食物上街的年代
吃饭出汗
打开除湿功能
新食物传说
那些被我们吃倒的馆子
论食物与成才
食物视觉系
食物治愈系
作者介绍
阿子,本名周舒,记者、专栏作家、业余文史爱好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金牛座居家厨子,生于贵阳,现居北京,以成为家庭主妇为奋斗目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深刻,但整体阅读体验却十分舒适。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刺眼,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重要的是,编者在注释和索引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无论是专业术语的解释,还是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晰明了,这对于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扎实的内涵,也需要良好的外在承载,这本书无疑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它让我体会到,对于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在对阅读载体的精细打磨之上。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同类的作品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它非凡的“野心”和扎实的基础。它没有选择迎合大众口味,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叙事节奏,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赢得了我最深的敬意。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论述,角度之新颖,论据之充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观点,促使我这个长期以来的“既有知识”持有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成为更主动的思考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翻开这本沉甸甸的典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思想碰撞的年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那些曾经在史书中一闪而过的人物和事件,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他们的辉煌与落寞,都如同昨日重现。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根源。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整体印象。那种知识被融会贯通、思维被不断拓宽的愉悦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提供的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运行规律的视角。它不仅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事情,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许多似曾相识的结构和困境。作者在叙事中不时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种看透世情却又不失温情的笔调,令人动容。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了一种更加宏观和审慎的态度,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之作,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时常对照现实来思考的工具书,是真正能融入我日常思维体系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叹服,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磅礴大气,如江河奔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细腻婉转,似微风拂面,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巧妙的比喻,从中品味出言外之意。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严肃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原来学术性的探讨也可以如此充满诗意和美感。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洗礼,它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宁静和思考的净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