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经彩色图鉴

中国茶经彩色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华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
  • 茶文化
  • 茶艺
  • 饮茶
  • 茶道
  • 茶叶品种
  • 茶具
  • 茶叶知识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图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3869
商品编码:301631574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经彩色图鉴

:88.00元

作者:裴华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37753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历史,阐述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七类茶的特点及冲泡技巧,描述了我国各地名茶的生长环境、发展历史及特点,漫谈了茶具的起源、发展、保养以及各种材质茶具的鉴赏。还有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带你走进茶艺的精彩世界。对于茶叶的选购和贮藏、茶与健康、茶与文学艺术等也做了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裴华,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同年参加工作,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作至2015年,长期从事生活类图书策划和编辑工作。参编的作品有:《中国茶经酒典》《中国茶文化百科》等。

文摘


序言



烟雨江湖:一卷宋代风物志 作者: 历史文献研究小组 出版社: 文博翰林出版社 页数: 780页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附函套 定价: 480.00元 --- 导言:回望千载烟云,重拾宋时风雅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物产或技艺,而是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为经,以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经济脉络为纬,编织出的一部全景式的风物画卷。宋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近世之萌芽”的时代,它的精致、细腻、理性与世俗的活力,共同构筑了一个与后世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试图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传世文献、官方档案乃至民间契约的梳理,还原那个烟雨迷蒙中,士大夫与市民阶层共同拥有的日常生活图景。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朴实、考据严谨,避免过度渲染或主观臆断,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基于一手史料的、多维度的宋代“生活百科”。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魅力,蕴藏在那些日常琐碎的细节之中,而非宏大的叙事框架。 --- 第一部分:都市的脉动——汴京与临安的勃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宋代最核心的城市景观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 1. 坊市制的瓦解与夜市的兴起 宋代城市管理的一大变革,是突破了唐代严格的“坊市制”。我们将详细考察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后,商业活动如何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街巷的命名学: 分析诸如“茶坊巷”、“瓦子口”、“酒楼前”等街巷名称所揭示的行业分布与人口流动性。 夜市的活力: 引用《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复原宋代夜市的灯火辉煌,考察宵禁制度的实际松弛程度,以及夜间经济对市民阶层休闲方式的影响。 居住空间的功能转换: 探讨传统民居中,前店后宅的模式如何适应商业的扩张,以及店铺的装修风格(如门面装饰、招牌设计)的演变。 2. 交通网络与物流的革命 宋代的漕运系统和驿站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本书不再仅仅关注大运河的宏观走向,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物流操作层面。 “米船”与“盐船”的航程测算: 根据南宋《两浙盐运使司》的档案,模拟主要粮食和食盐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周期、成本估算,以及沿途的关卡设置。 城市内部的“最后一公里”: 考察城市中搬运工(如脚夫、板车夫)的组织结构、劳动报酬及其在保障城市物资供应中的关键作用。 邮驿的商业化倾向: 分析私人信件与官方公文在驿站体系中的区别对待,以及私营“递铺”在商业信息传递中的补充作用。 --- 第二部分:衣食住行——日常器物的审美变迁 宋代的物质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精致化与标准化,这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器用和饮食上。 3. 瓷器的“素雅”之风与实用主义 宋代瓷器常被后世赞誉为“近乎完美”,本书侧重于分析其审美是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生活场景,而非仅仅停留在艺术鉴赏层面。 定窑与汝窑的器型分析: 参照考古报告,细致对比定窑的白瓷与汝窑的天青釉在不同场合的使用定位——前者多用于日常器皿和宴会陈设,后者则偏向文人士大夫的私密鉴赏。 日用陶器的技术进步: 考察北方磁州窑等地方窑口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带有民间趣味图案(如鱼、戏子)的碗、盘,以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 “瓷枕”的功能性研究: 深入探讨瓷枕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而是结合了健康养生观念(如清凉、定神)的寝具发明。 4. 饮食的精细化与“食疗”观念的渗透 宋代的饮食文化不再是简单的温饱,而是一种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和对烹饪技艺的推崇。 “鱼”的百变: 聚焦于长江、淮河流域的鱼类烹饪法。我们通过宋人的食谱,还原了“糟鱼”、“鱼羹”、“糖炙鲈鱼”等菜式的制作流程,并分析了当时对鱼类新鲜度的严格要求。 调味品的革新: 考察酱油、醋、姜、麻油等基础调味品在宋代的发展。例如,酱油是如何从早期的“酱汁”逐渐演变为独立且被广泛使用的液态调味品。 粥与“时令药膳”: 探讨宋代人对粥品的推崇,并结合当时的医学著作,解析“药食同源”的观念是如何指导日常的粥品搭配(如根据季节加入不同的谷物或草药)。 --- 第三部分:精神的疆域——文人与市民的交汇 宋代的文化张力在于,它既有高度抽象的理学,也有深入市井的娱乐活动。 5. 书画的普及与“扇面经济” 宋代书画艺术不再是宫廷或寺院的专属,它通过新的载体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阶层。 扇面艺术的商业化: 分析“扇画”如何成为一种可携带、易于交换的艺术品。考察了当时画师如何根据订购者的身份(官员、富商、歌妓)调整画作的主题与风格。 刻本的盛行与知识的传播: 详细记录了南宋福建、浙江一带的雕版印刷中心,对比官刻本与私刻本的质量差异,以及这些印刷品如何影响了普通读书人的视野。 “点茶”与“斗茶”的仪式感: 详细描述宋代点茶的步骤(如炙茶、击拂),并探讨了这种活动如何从禅宗的清修延伸到士大夫间的社交竞技,成为一种检验修养的软性标准。 6. 娱乐场所的勃兴与“瓦肆”的生态 瓦子、勾栏是宋代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平民文化与高雅艺术交叉融合的熔炉。 说书人的世界: 梳理了说书(话本)的内容分类,从历史演义到民间奇闻。通过研究当时的“彩段”制度,探究说书艺人如何维持生计,以及他们的表演如何影响了社会舆论。 杂剧的雏形与角色: 分析早期杂剧中的“引戏”与“正戏”结构,以及“角色行头”的标准化过程,展示了从民间说唱向成熟戏剧过渡的艰辛历程。 女性在娱乐中的角色: 区别于传统观念,本书将重点考察瓦肆中歌妓、舞女的专业化训练,以及她们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 结语:未尽之言,永恒的宋意 本书试图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细节丰富且高度“现代理念”萌芽的宋代。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博物馆陈列,而是一幅流动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长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物证与文证的细致解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质感,理解宋代为何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转折点。本书所记录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呼吸、如何进食、如何社交、如何享受生活,其精妙之处,值得今日之人再三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高级,那种微哑的光泽把色彩的层次感衬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透着一股雅致的书卷气。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几张精心挑选的、意境深远的茶山风光摄影,一下子就把人从喧嚣的都市拉到了云雾缭绕的深山之中。装帧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张扬却自显尊贵,即便是作为茶室里的摆设,也绝对是提升格调的利器。细节之处见匠心,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能确保这本书可以完全摊平翻阅,对于欣赏那些跨页的大幅精美插图时,体验感极佳,不会因为书脊的弯折而损失任何视觉美感。可以说,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工艺品。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经”这个字常常伴随着晦涩难懂的理论,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的流畅和愉悦。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像是引导着读者进行一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探索之旅。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制茶工艺,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故事性语言,勾勒出了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人文精神,读起来就像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陈年往事,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气候、土壤与茶叶风味形成关系时,那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笔法,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能想象出茶叶在特定环境下生长的具体情景。即便我对某些专业名词不太熟悉,文本中也及时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注释或侧边栏解释,确保了阅读的连续性和理解的准确性。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掌握,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在文化背景的梳理上,展现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广博视野。它不仅仅聚焦于某一个茶区或某一个朝代的风尚,而是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放在了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专门的章节探讨了茶马古道上的贸易路线,以及茶叶如何影响了边疆民族的生活习俗,这种宏大的历史观构建,让原本看似孤立的制茶知识,瞬间拥有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所触动,例如,书中对比了唐宋时期饮茶方式的演变,并巧妙地联系到了现代文人雅集中的茶道仪式,形成了一种古今对话的奇妙体验。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而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长廊的文化考察,让我对“茶”这个载体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延展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和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怀有敬畏之心的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本书在展现制作流程时的那种近乎“微观”的镜头感。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杀青、揉捻、干燥”这样的步骤罗列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节点,用极其精准的文字描述了工匠们手腕的力度、火候的掌握,甚至是采摘时节对叶片内含物质变化的微妙影响。那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捕捉,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重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地域小众茶种的制作工艺描述,那种地域性的、口耳相传的秘诀,居然被如此系统且详尽地记录下来,非常具有文献价值。这些描述仿佛带着热气和茶香,让我感觉自己正站在茶青堆旁,亲眼目睹着从鲜嫩到成品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茶事美学的探讨,这份美学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贯穿于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茶具的选择、冲泡水温的拿捏,到茶席的布置、饮茶时的心境调养,作者都给出了一套既有章法又充满个人情趣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器为茶之父”这一理念的阐释,对于不同材质的茶器(紫砂、瓷器、陶器)在激发茶汤口感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真正做到了将感官体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读完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品茶”的理解从单纯的“喝”上升到了“鉴赏”的层面,学会了如何去观察水色、分辨香气层次,甚至如何通过环境氛围来提升饮茶的意境。这套方法论非常实用,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任何人都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优雅指南,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回归宁静、滋养精神的出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