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泰斗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介紹古代中國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學說。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儒学视文化与人生为一不断实现价值的历程,实现价值的可能性条件为人有自觉心,自觉心的能力表现在能自主地作价值判断和要求实现价值之上。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系统是建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之上的。这样的价值主体,一面以最高自由为设准,一面则展现在能作价值判断之能力和实现价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现及扩充是非之心和贯彻判断之实践意志之上。此一哲学观念实化于文化生活中,即成为“重德文化精神”。综合而言,他的哲学立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的究心上,从而推绎出整个道德文化哲学体系。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从单一主体与并立主体的架构,展现东方重德与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质及限制,以期“上下通达”之文化精神。
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哲学,关键在于抓住那些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比如“天人合一”、“知行关系”等等。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将孔孟老庄的观点并列,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对话场域,展示了不同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推演中相互修正和补充。比如,它对宋明理学中“格物致知”的解析就非常到位,作者没有将此简单等同于西方的经验主义,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宇宙论和心性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理”这个概念的理解一下子深入了好几层,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定义上,而是理解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意义和形而上学的根基。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解析方法,是判断一本哲学史著作是否高明的试金石,而这套书无疑通过了考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近现代哲学思潮的梳理和批判性反思。很多中国哲学史著作在进入近代后往往草草收场,或者仅仅停留在介绍西方思潮的引入层面。然而,这套书却深入探讨了在西方理性主义和现代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哲学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批判与重构的。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展现了一种审慎而富有同情心的关怀。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思想家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他们试图用本土资源来回应现代性挑战的努力。这种兼具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切的论述,让整部著作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遗产,对于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化处境,也大有裨益。
评分拿到书后,我首先尝试阅读了关于魏晋玄学的章节。我对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生存困境和他们对“有”与“无”的终极关怀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精妙,它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哲学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读起来一点也不板滞。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比如在阐述“竹林七贤”的思想时,那种洒脱不羁、又带着深刻悲剧色彩的氛围,几乎要从纸页间溢出来了。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阅读哲学史,更是在重温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政治高压和个人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成为后世文化的一种底色。这种带有温度的叙述,比那些纯粹的教条式解读要耐人寻味得多,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新編中國哲學史》的书脊看着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装帧设计也很有古典韵味,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挺符合我对历史著作的期待。我特别喜欢这种精装版的书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部真正的学术经典。书本的纸张质量看起来很不错,字体排版也清晰易读,即便内容比较专业,也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初翻目录时,我就对它涵盖的广度和深度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作者在梳理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时下了不少功夫,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思潮变迁,似乎都有详尽的论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哲学思想。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那些相互冲突的学派之间的关系,是简单地罗列,还是能展现出一种动态的演进和相互影响,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得非常专业。对于一些比较晦涩的古文段落,作者提供的译注不仅准确,而且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当时的语境和引申义,避免了过度阐释或牵强附会。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阅读历史或哲学著作时,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原始文本或相关资料,但翻阅这套书时,我发现大部分的疑难点已经被作者体贴地解决了,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这说明作者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资深学者的参考需求,也为那些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哲学,但又不想被浩瀚古籍绊住脚的普通爱好者提供了坚实的阶梯,非常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