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学研究: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吐鲁番学研究: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吐鲁番学
  • 欧亚游牧民族
  • 起源与迁徙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民族学
  • 新疆
  • 丝绸之路
  • 国际学术研讨会
  • 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53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79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6
字数:1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吐鲁番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吐鲁番有人类文明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宏伟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那沧桑矗立的残垣断壁,仍旧能想象出当年在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昌盛。驼铃声声,商贾穿流。在广袤的吐鲁番盆地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信息,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丝路文化有力的佐证。说其年轻,是因为吐鲁番学研究从启蒙至今仅有一百年左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才初出茅庐。然而,中外学者云集,成果累累,使吐鲁番学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世界。我深信,此次研讨会必将有益于吐鲁番学学术切磋,互相交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贺电
贺词
考古卷
对吐鲁番学研究的再认识
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初铁器时代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About Cultural Contacts in Altai in Bronze Age
Discovery of New Cultures of the Bronze Age in Mongolia(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entral Asiatic Archaeological Expedition)
吐鲁番胜金店墓地考古发现与研究
New ArchaeologJical Materials of the Stone Age in At-Bashi Rayon
Things of Chinese import in ancient Turkic burials of Altai (To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trade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Turks and China)
KylIhTypI-IbIe CBR3CanHo-A2ITan KHTaR B VIH-IV Bekax H.3
Out of the East:Chinese and Eastern Eurasian Components in the Tillya Tepe Assemblage found in northern Afghanistan
Tall Hats:Reaching to the Sky
试论新疆出土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铜镞
The Culture of Central Tien-Shan Nomads,Semirechie and Future Trend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中国东北地方青铜器文化和朝鲜
Tsaraam-Xiongnu Royal Complex in the Trans?Baikal area
秦汉时期中原与中亚地区单兵制式化装备比较研究试析
腰刀与发辫——唐陵陵园石刻像中的突厥人形象
Costume of the Early Turks in Chinese Art of the 6th-7th CC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突厥因素略论
新和县克孜勒协海尔古城调查与研究
Khotanese Collection of the State Hermitage
Chinese Seals in the Mongol 0fficial Documents in Iran:Re-examination of the Sphragistic System in the II-khanid and Yuan Dynasties
鄯善洋海墓地出土毛织衣物的特点
TAM170出土丝织品的分析与研究
The Wither Away of Aiding Kol and Taite-Mar Lake
用地理信息系统看新疆史前时代遗址的分布
对回鹘文印刷文献进行图像分析的初步结果:断代和印刷方法的新探索
利用Google Earth分析与评价斯坦因地图
新疆洋海古人类牙齿人类学研究报告
鄯善吐峪沟81SATM2陶棺人颅
交河故城保护加固
吐鲁番台藏塔遗址保护研究
KoHcepBalma H pecraspamtaNN NepeBJIHHON NOABeCKH H3 Bepeya,croro gyprana No11(HO MaTepHaNaM iofpralloB Ka3axcKoro AlrraN)
土蜂对高昌故城造成的病害分析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情况
The Origin of Nomadic Powers in the Eurasian Steppes
The Eastern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urasian Nomadic Culture On a Traditional Reutilization among 0ld Turkic Monuments and the Cul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mong Nomad Peoples in the South Siberian Steppe-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Expeditions
The Tomb of the Sogdian Master Shi:Insights into the Life of a Sabao
粟特人史君墓:萨宝生活管窥
试析5世纪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国存在状况对各游牧势力在西域角逐的影响
大蒙古国时期商贸政策的演变——兼论草原之路对蒙古文明进程的影响
苏贝希文化木器和木材加工工艺
可萨族源考
The Interests of the Rulers,Agents and Merchants behind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the Yuan Dynasty
Sarmatians-People from Central Eurasian Steppes-On their Westernmost Territory

历史、宗教、语言卷
九、十世纪西域北道的粟特人
Ctnnese Classical Works in Uighur Tradition
吐蕃与突厥
高昌回鹘国始末
西汉征讨西域楼兰、姑师军事力量考
尼雅考古资料中所见汉王朝“安辑”精绝故实
兴复哈密与明正德朝宫廷朋党之争
吐鲁番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贡献
西汉伊循的两套职官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饮食文化交流初探
司马懿之崛起试探
试论清初治理新疆的政策
吐鲁番的学童读本与“侧书”——重读吐鲁番所出“卜天寿抄本”札记
对一件西州回鹘时期汉文造佛塔记的研究
吐鲁番所出夫役文书与唐代杂徭研究
吐鲁番出土高昌郡文书所见的“胡”与“虏
吐火罗语文献释读百年纪念
回鹘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版本、原典及其重构
Manichaean Terminology in Sogdian
从吐鲁番、撒马尔罕文书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本文献给年初逝世的吐鲁番考古学家吴震先生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词语考释
《编年史》评介
突厥语《摩尼大颂》考释——兼谈东方摩尼教的传播特色
高昌摩尼教圣像艺术之宗教功能辨析
车师(姑师)的语源、语义及源流考辨
Uigur Manuscripts Related to the Monks Sivgidu and Yaqgidu at“Abita-Cave Temple Of Toyoq
The Christian Library atTurfan:the Syriac-script manuscripts from Bulayq
唐诗中所见葡萄(酒)文化景观
Criminal Law Practices in rurfan Uigurs.According to Civil Documents
吐鲁番所出土地租佃契多是民间的互助互惠契
新疆出土宗教文物及宗教文化
再探石窟用途
柏孜克里克石窟方形窟誓愿画配置状况的比较——以图像构图与主题的演变为中心
Comparative Study Ofthe Stupas OfBamiyan and Rawak in the Light OfRecent French Excavations
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无量寿经变》琐议
西域幻术的流播以及对中土小说的影响
大谷收集品中新发现的带有景教符号的地藏麻布画初探——兼论回鹘高昌时期
景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摩尼教与冥府系图像
Between West and East——The Central Eurasian Nomads in the Forest-Steppe Belt of Eastern Europe(Ⅵ-ⅦA.D.)Problem of the Human and Animal representations
从(偈颂体的)《弥勒下生成佛经》漫谈中印文化交流
The Wall Paintings of Kizil Cave 118——The Story of King Mandhatar and the Early Buddhism of Kucha
雅尔湖石窟4号窟千佛图像研究
Musical culture of the Golden Horde nomads(based on the burial of a warrior with a kobyz)
Forgotten Images and Living Symbols:in Search of Symbolic Tradition in Central Asian Rock Art

精彩书摘

  墓地所处的火焰山一带,沙质的土层,干燥少雨的气候,以及封闭的墓室空间,使难以保存的木质、毛皮质器物都悉数保存下来。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木器、骨器、皮革制品和毛织物,还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玛瑙珠、玻璃珠等。木器的器类有碗、杯、盘、钵、豆、桶、刀鞘、簪、锥、扣、橛、纺轮、弓箭、镰刀柄、拐杖、冠饰、假肢等。皮质品主要有皮靴、皮扣、扳指、护套、刀鞘、弓袋箭囊、绘有图案的羊皮画等。陶器多为素面,有些外施红色陶衣,打磨光洁,器物造型规整。主要有杯、碗、钵、壶、盆、双耳罐等。金属器物有铁刀、铁带钩、铜刀、铜耳环、金耳环、动物纹金饰件等。在墓道或墓口填充物中,还出土了为数较多的小麦、黍、黑果枸杞、芦苇、香蒲、骆驼刺、稗子、虎尾草等植物。
  木质冠饰奇特而且多样,其中一件通体用薄木板加工粘合而成,呈四方长筒状,中空。底口近方形——因为四个面中只有一个面是平直的,其他三个面都略弧,向外先鼓出以后又逐渐细收成尖状体,中间略粗,与直面相对的那个斜面上方安装一个三角形“尾鳍”或“翼”——像船之尾舵状的薄木片。下端有双小孔,插入木销钉,固定一枚安装在筒中的木条。木条为一细长方体,上面有条形孔,并缠绕头发,以便将木冠饰固定在头顶上。这样的木冠饰为成年男性专用。用于成年女性头上的冠饰有两种,一种是与上述男性相同形状的装饰性器物,用整块生牛皮缝制,整体要小一号,比木质冠饰要轻巧得多,销钉、尾鳍具全。这种皮冠饰的后面安装两根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柽柳棍,从底部一直延伸到顶端。牛皮筒从后面缝合,至二分之一处收小分开,连尾鳍一起包紧粘牢在两根柽柳棍上。出土时置于头顶部,里面尚有头发和黑色毛线编织的发网残片。还有另一种冠饰,下部呈圆筒形,用薄木板弯曲粘贴而成。顶盖与圆筒组装在一起,口微敞,口沿上有两段突起,薄沿,像一个倒扣的木桶。顶盖中部有两个半圆形或长方形孔,便于发辫从双孔内穿出后打结,好将木桶一样的冠帽稳定在头顶之上。桶顶两侧分别安装一根微曲的圆木棍(冠翅),并向两侧叉开一定角度。木冠冕成型后,通体外包羊皮,并染成黑色,类似于长着动物双角的木冠饰才算做成。上述类似的冠饰都有多件,它们的基本形态和用途、用法也相同。
  成套的弓、箭和弓套箭囊(古称韬菔、帐,俗称弓箭袋)是胜金店墓地考古发现中的又一个亮点。弓套箭囊出土时用自带的皮带悬系在墓室口木盖板上。弓套箭囊十分豪华,用皮条缝缀在一起,皮带头上系牛角制成的精致角扣,可与宽皮带联结,因此可背在肩上或系在腰间。弓套用羚羊皮缝制,呈梯形,上宽下窄。箭囊实际上是两个圆筒,也用羚羊皮缝制,一长一短,长者带盖,短者敞口。想必平时不用时,箭保存在带盖的筒内,将要用时把箭放入无盖的短筒中,箭尾向上露出一截,用时方便。弓为反曲的复合弓。这种弓不仅个体大、强劲,而且加工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前言/序言


丝路遗珍与文明对话:欧亚大陆腹地的历史回响 本书是2023年秋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成功举办的“丝绸之路沿线考古新发现与区域文化交流专题研讨会”的论文集。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以及多个欧洲国家的顶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志专家,共同聚焦于丝绸之路中段,特别是天山以南与天山以北广袤区域的历史遗存、文化互动及其对欧亚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本书精选了研讨会中最为原创、论证严谨的五十余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横跨了史前时期至中世纪晚期,内容涵盖了区域聚落形态、物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路径、早期文字系统比较以及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复杂关系等多个维度。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早期青铜时代聚落与技术传播”、“绿洲文明的兴衰与水利工程”、“游牧民族的迁徙与文化适应”、“中古时期宗教艺术的相互影响”以及“现代考古学方法在丝路研究中的应用”五大板块,力求从多学科视角全面呈现丝路核心地带的历史面貌。 第一部分:早期青铜时代聚落与技术传播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天山地区史前时期人类活动的早期迹象,特别是对近年来在巴音布鲁克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新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址的深度分析。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了早期金属冶炼技术和畜群驯养模式的地理扩散路径。 例如,一篇题为《从轮台古城遗址看早期青铜铸造的东渐之路》的论文,通过对出土铜器合金成分的精确比对,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局部早熟的铜器制作中心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于河中地区(中亚腹地)的技术输入,而是存在一个独立起源或早期并行发展的技术集群。此外,针对区域内发现的巨石文化遗存,有学者通过对比蒙古高原及阿尔泰山脉的相关遗迹,重新审视了公元前二千纪中叶,此地人群与周边游牧群体的互动频率和性质。这些研究为理解欧亚大草原与绿洲文明的早期技术耦合提供了新的物质证据。 第二部分:绿洲文明的兴衰与水利工程 本书的第二板块深入剖析了作为丝绸之路生命线的绿洲城市群的生存与发展机制。聚焦于东起哈密、西至疏勒(喀什)沿线的历史聚落,重点考察了其核心——灌溉系统的演变。 多篇论文详细分析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布局与管理模式。有研究者结合遥感技术和地表勘测数据,重建了西域早期水渠系统的网络图谱,并探讨了在气候波动时期,不同政权(如楼兰、焉耆、于阗)如何通过调整水资源分配策略来维持社会稳定或引发冲突。其中一篇关于楼兰古城的研究,结合新近发现的木牍文献片段,对楼兰王国在公元三、四世纪的行政结构和赋税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挑战了以往认为其仅为单纯贸易中转站的刻板印象。这些研究强调了水资源管理在维系绿洲文明“绿洲”属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游牧民族的迁徙与文化适应 本板块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聚焦于历史上活跃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集团,如塞种、乌孙、匈奴、突厥等,及其与农耕文明的交互过程。 论文不再仅仅关注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而是更细致地考察了文化“渗透”和“适应”的微观过程。例如,一篇比较研究探讨了早期游牧人群在进入或临近绿洲地带后,其墓葬习俗和生活用具中体现出的文化混合现象。研究人员通过对出土陶器、马具的纹饰和形制进行分类比对,揭示了游牧审美如何被绿洲手工业者所吸收和转化。另一篇重要的论文则侧重于语言学,分析了突厥语族语言在天山南麓的早期借词现象,以此为线索,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游牧部落在当地的语言影响力范围与渗透深度。 第四部分:中古时期宗教艺术的相互影响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佛教、祆教(拜火教)和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等多元宗教在丝路沿线的传播与融合。 专题研究集中于敦煌莫高窟(尽管位于河西走廊,但其艺术风格深刻影响了天山地区)、龟兹、高昌等地的佛教石窟群的壁画与雕塑。论文强调了“混合风格”的出现,例如,在龟兹地区佛像面部特征中融入了源自西方的写实主义技法,以及在印度化佛教故事画中夹杂了中亚游牧民族的服饰元素。一篇关于中亚早期基督教的论文,利用新近出土的叙利亚文铭文,首次系统梳理了景教僧侣在汗血马国(大宛)的活动轨迹,并探讨了其艺术符号如何被当地的佛教或后来的伊斯兰教艺术所吸收或改造。 第五部分:现代考古学方法在丝路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前沿科技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这部分不仅展示了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在修复受损遗址中的潜力,也涵盖了最新的年代测定技术。 例如,多篇论文展示了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测年在厘清某些关键遗址年代序列上的突破性成果,有效解决了以往依赖于“断代物”的传统方法中存在的误差问题。同时,也有论文介绍了利用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来重建古环境变化,特别是河流改道和沙漠侵蚀对古代聚落选址和废弃的影响机制。这些方法论的探讨,为未来丝绸之路区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树立了新的标准。 总结而言,本书的贡献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对微观考古证据的重视,以及对欧亚大陆腹地文明互动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回顾既有史料,而是基于最新的田野工作和实验室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关于这个关键地带——连接东西方、融合农耕与游牧的文明十字路口——的全新诠释和论证。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篇章时,我原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佛教、祆教等多元信仰在当地融合演变的生动案例,希望能了解普通信徒是如何在这些复杂思想体系中找到慰藉和生活的指导的。但这部论文集呈现的视角,却显得更为“技术性”和“政治性”。它探讨的更多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是如何被统治阶层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构建政治合法性的。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文本的传播路径、教义的官方解释,以及宗教组织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上。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虽然极具洞察力,却使得阅读体验少了一些宗教本身的神秘感和人文关怀。它将信仰的讨论置于一个更冰冷的权力博弈场域中进行审视,这种学术上的冷峻处理,与我期待的对灵魂探索的关注点产生了显著的偏差,但其对权力结构的剖析之深,确实值得称赞。

评分

拿起这本厚重的文集,我原先的阅读目标是想深入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学艺术遗产,特别是那些失传已久的诗歌或民间故事的片段。我总觉得,在那样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交汇点,一定留下了许多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印记。可这本书的基调,显然不是停留在对艺术形式的罗列或鉴赏上。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历史工程学”手册,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难以捉摸的动力——比如资源争夺、气候变化对定居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适应与碰撞。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对特定时期人口流动的量化分析,那种将历史事件置于严谨的定量框架下审视的方式,与我期待的文学性描述截然不同。这迫使我必须转换思维,从“看故事”转变为“解结构”,去理解那些驱动数百万人生存和迁移的底层逻辑,这无疑是一次对传统历史阅读习惯的颠覆,读起来需要更多的智力投入,但也因此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评分

这部汇集了诸多学者智慧结晶的论文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心生向往。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风俗习惯的细致描摹,或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重要城邦兴衰的独到见解。然而,实际翻阅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宏大历史叙事的窗口,聚焦的议题显然更侧重于区域性文明的互动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探寻。那种期待的、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摹,似乎被更宏观的、基于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的结构性分析所取代。它给我的感觉是,学者们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条看似隐秘却又至关重要的文明脉络,探讨的是比单一历史事件更根本的问题,例如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变迁,以及不同族群间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如何塑造了今日的欧亚大陆面貌。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反而对那些关于游牧民族迁徙路径的地理学和人类学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我最初对地域性历史研究的预设有所出入,但无疑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阅读收获。

评分

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答一些关于古代纺织技术或农业灌溉系统的具体细节。毕竟,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技术层面的创新往往是文明延续的关键。我期待看到关于坎儿井的修建工艺、特定作物品种的改良,或是羊毛纺织品的染色工艺流程等实用性的描述。然而,这本书的落脚点,似乎更倾向于从宏观的生态位适应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而非关注具体的“如何做”。学者们更多是在讨论气候变化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基础产生了何种系统性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驱动了族群的整体迁徙,而非专注于某项具体技术的精妙之处。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虽然有助于理解文明的整体走向,却使得那些支撑起日常生活的、充满智慧的工程细节,在文本中被轻轻略过,留下了一种“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但整体上对区域文明的理解无疑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评分

坦白说,我对考古发掘报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些关于新近出土文物的新解读,尤其是一些陶器或金属器皿上的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我希望看到那些被尘封的、具象的物件如何被重新赋予历史的温度。然而,这部文集的篇幅似乎被更抽象的理论构建和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占据了。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某件器物的具体形制或年代断代,而是将这些孤立的发现作为支撑其宏大论点的基石。学者们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涵盖多个文化圈的理论模型,比如探讨游牧与农耕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耦合模式”,或是对不同地区间贸易网络稳定性的评估。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野心远超地方志的范畴,它试图从区域历史的细节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演化规律。对于那些热衷于宏大叙事和理论模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宝藏,但对于我这种偏爱具体文物故事的人来说,初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