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美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丹元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学
  • 美学
  • 电影理论
  • 电影史
  • 视听语言
  • 电影分析
  • 艺术
  • 文化
  • 传媒
  • 影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60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34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博学·当代电影学教程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电影美学导论》的特点是:①系统、明晰地梳理电影美学的理论、属性与范畴,努力建构独到而全面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②理论联系实际,既容纳传统理论、前沿观念,又结合大量电影作品进行剖析、读解;③注重电影本体、电影理论与技术的相互联系;④追踪当下全球化市场中电影美学的流变和发展;⑤探索中国美学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国际化视野,也注重本土化的理论识别。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电影美学的原理和基础知识,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①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②电影美学的本质与电影语言;③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技术美之关系;④电影创作与审美接受;⑤类型电影的一般审美特征与审美分析;⑥现实主义美学与电影艺术;⑦现代主义美学与文化思潮对电影流派的影响;⑧后现代语境中的电影艺术;⑨高科技对电影美学的影响与冲击;⑩电影美学的民族化与个性化。
  本书的特点是:①系统、明晰地梳理电影美学的理论、属性与范畴,努力建构独到而全面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②理论联系实际,既容纳传统理论、前沿观念,又结合大量电影作品进行剖析、读解;③注重电影本体、电影理论与技术的相互联系;④追踪当下全球化市场中电影美学的流变和发展;⑤探索中国美学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国际化视野,也注重本土化的理论识别。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电影美学的性质
一、从概念的混乱说起
二、电影理论史上所设置的陷阱5
第二节 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及研究范畴
第三节 关于建设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一些思考
一、外国电影及其美学和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二、关于中国电影艺术的审美流变
三、电影审美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电影艺术美学的本质与电影语言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复杂性
一、历史的回顾对我们的启示
二、应当给“人的本质力量”以新的阐释
三、审美现象与审美经验研究成为显学
第二节 电影艺术美的本质与本体理论
一、假定性与电影美之本质
二、“蒙太奇”派的历史由来及文化背景
三、“长镜头理论”(包括场面调度)及其潜在的美哲学
第三节 视觉艺术、电影语言与符号
一、电影语言与影像感知
二、电影艺术是一种以“声像感知”为基础的语言系统
三、电影语言与符号学
第三章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技术美之联系
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一、综合性与视像性的统一
二、在场性与逼真体验的审美意义
三、“时空合一”、审美视知觉与“超越时空”
四、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
五、镜头内的运动与节奏
第二节 电影技术中的审美因素
一、胶片、摄影机、镜头与照明设备中的审美因素
二、配音、混录与音响中的审美因素
三、剪辑与节奏中的审美因素
第四章 电影创作与审美接受
第一节 接受理论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接受美学与电影的关系
二、电影创作与观众
第二节 电影叙事与审美接受
一、电影叙事──编导与观众的共同创造
二、娱乐身心与视觉满足
三、咀嚼人生与幻觉体验
四、尊重观众与主动诱导
第三节 当下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接受
一、实用理性与后现代现象互渗的文化背景
二、观影审美接受中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 类型电影的一般审美特征与审美分析
第一节 类型电影的界定
第二节 类型电影的一般审美特征
一、相似性与原型意象
二、于娱乐性中显现银幕的奇观效应
三、大众化与哲理情趣相融的审美要求
第三节 对类型电影的审美分析
一、伦理片所反映的人性矛盾与审美思考
二、爱情片的浪漫情事与审美价值
三、喜剧片、“寓庄于谐”与“无厘头”
四、歌舞片中的戏剧因素与梦幻色彩
五、西部片与凸显的类型审美元素
六、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情趣
七、动作片与强化视听审美效果
八、恐怖片和惊悚体验及其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第六章 现实主义美学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现实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审美原则
一、形成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思潮
二、经典“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
第二节 电影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现实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各种表现
二、前苏联电影中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三、中国电影与现实主义精神的不解之缘
第七章 现代主义美学与文化思想对电影流派的影响
第一节 现代主义美学与现代主义电影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美学与现代电影的联系
一、弗洛伊德、性的诱惑和无意识狂澜
二、集体无意识、原型与镜像认同
第三节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对电影的渗透
一、从胡塞尔到米特里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诗意地敞开
三、萨特的哲学及其对电影的影响
四、“后”色彩中的互渗与当下生存
第八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电影艺术
第一节 文化和时代意义上的“后现代”概念
一、后现代及其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第二节 三种不同语境中的后现代景观
一、现实的文化层面
二、哲学和美学层面
三、关于“复制”的技术层面
四、关于解构与建构的悖论
第三节 后现代文本中的几种新叙事审美形态
一、怀旧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审美形态
二、在狂欢、调侃与欲望释放中消解崇高
三、窥视、自恋与“废墟”主题的突兀
四、拼贴与碎片化影像及其对理性回归的思考
第四节 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对电影读解的影响
第九章 高科技对电影美学的影响与冲击
第一节 电影技术发展与高科技对电影创作、观赏与理论的影响
一、电影技术与艺术互动中的百年世界电影
二、高科技对当代电影创作与观赏的影响
三、高科技对电影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高科技影像与消费文化语境
一、消费文化语境与电影数字技术的“原罪”烙印
二、数字技术条件下电影的“认同”迷途
第三节 高科技发展: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激化与整合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矛盾的当代激化
二、中国电影必须从两个层面对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进行整合
第四节 高科技霸权与民族电影的数字化生存途径
一、在“全球化”背后的高科技之文化霸权
二、高科技大流与全球化发展中的民族审美
第十章 电影美学的民族化与个性化
第一节 电影美学的民族化、个性化是电影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中国电影美学的基本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与“中和”思想是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基石
二、重视“教化”与强调“伦理”是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文化内涵
三、民族尊严、时代印记与走向世界也是中国电影美学的特色文化
第三节 中国美学是中国电影民族化与个性化的主色调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
二、关于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伦理展示和民俗性审美
三、意象(境)理论与中国当代电影艺术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电影美学的性质
  电影是艺术发展到工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注定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工业产品。然而,电影又具有审美的、教化的、娱乐的、心理感受的、社会化的多种功能。它又是多种艺术综合后所呈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时,它比之诸如绘画、文学、雕塑、舞蹈、音乐等艺术样式又更依赖于科技和物质的手段,而且它的表现既是逼真的,往往又大多是假定性的。电影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画面的运动性和影像的造型性,因此,雷内·克莱尔就曾讲过:“如果有一种电影美学的话,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运动。”
  电影的造型性往往体现为色彩、光线、影像构图,以及音响的造型功能,所以它同时又与美术、摄影、作曲,特别是导演的总体构思直接相关,而且运动性与造型性又是有机统一的。电影美学当然是研究这种复杂的现代艺术文本的美学,但美学本身具有哲学属性,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从而能从综合性的电影中见出某种哲学的、思想的、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是电影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虽然“电影美学”这一概念已被用了几十年,但究竟何为电影美学却似乎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当中既有理念的混乱所产生的歧义,也有电影理论研究史上出现的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所造成的难以统一的困惑。可以说,对于电影美学的探讨还会长期存在,对许多基本观念的理解也还需要一个互相磨合、阐释与认同的过程。

前言/序言

  
《电影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电影艺术的核心——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的精妙结合。它并非一部涵盖电影史或泛泛而谈美学理论的通识读物,而是聚焦于电影作为一种独特媒介,如何通过组织时间、空间和感官信息,构建意义和引发情感共鸣的具体技术与方法。本书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视角切入,将电影文本视为一个多层次的编码系统,旨在为电影创作者、研究者以及深度电影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分析工具和创作参照。 第一部分:叙事骨架的构建与解构 本部分将彻底摒弃传统线性叙事的大纲式罗列,转而探讨驱动故事运动的深层机制。 第一章:时间、空间与事件的张力场。 我们将分析电影叙事中“什么时刻发生”和“在哪里发生”是如何被精心编排以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重点讨论非线性叙事(如闪回、闪现)在心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蒙太奇中的时空压缩与拉伸来制造紧张感或疏离感。例如,探讨安东尼奥尼和塔可夫斯基在处理时间流逝感上的根本区别,前者侧重于内在心理状态的停滞,后者则倾向于捕捉宇宙化的存在沉思。 第二章:角色驱动与情节张力模型。 本章深入研究角色的动机结构如何直接决定情节的走向。我们将采用更精细的模型来分析角色弧光,超越“好人变坏/坏人变好”的简单二元对立。重点分析“渴望-障碍-代价”三元组在构建复杂情节线时的作用。我们还将讨论边缘叙事(Fringe Narratives)中,主角的功能性弱化或缺失如何反过来凸显环境或制度的压迫性。 第三章:语境的建构:叙事中的“潜文本”。 电影叙事远不止于台词和情节。本章关注隐藏在对话和行动之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立场。分析导演如何利用未言明的预设(Assumptions)和视角过滤(Perspective Filtering)来引导观众的判断,讨论“不可靠叙述者”在视觉呈现上的具体操作手法,例如光线、景深和焦点选择如何“撒谎”。 第二部分:视觉语言的语法与词汇 本部分将电影的视觉元素视为一门严谨的语言体系,分析其基础语法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摄影机运动的句法学。 摄影机运动不仅仅是跟拍或摇移,它代表了叙事中的主语和视角。本章详细分类解析各种运动(推轨、摇摄、手持、虚拟运镜),并探讨它们在特定叙事语境下的语义指向。例如,固定机位在表现极权或囚禁感时的力量,以及复杂的洛纳射击(L-cut/J-cut)在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时所制造的心理预期错位。 第五章:景别、构图与空间透视。 探讨不同景别(从极远景到特写)在信息传递密度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观众心理距离的影响。构图方面,将聚焦于非对称构图、三分法、对角线引导线在引导视线流向和强调主题上的精确应用。重点分析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电影中对透视的故意扭曲,如何表达角色主观世界的失真。 第六章:光影的调性与情绪编码。 光线是电影的“情绪笔触”。本章不满足于“高调/低调”的初级划分,而是深入研究光的质地(Texture)、方向(Direction)和色彩温度(Temperature)如何共同构建场景的物理真实感和心理真实感。讨论伦勃朗光、伦勃朗三角光、蝴蝶光在不同类型片中的规范化使用及其打破常规的潜力。 第三部分:蒙太奇的交响:连接与节奏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的“节奏引擎”——剪辑,分析画面如何被组织成有意义的序列。 第七章:经典的剪辑规范与功能。 回顾艾森斯坦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但侧重于好莱坞主流叙事中“隐形剪辑”的精确性。分析匹配剪辑(Match Cut)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功能转换,以及轴线原则(180-Degree Rule)在维护观众空间感和叙事连贯性中的必要性与反叛可能性。 第八章:节奏的控制与感知。 节奏不仅仅是每分钟的镜头数(Shot Per Minute, SPM),它是一种可塑的时间单位。本章探讨如何通过改变镜头停留时间、剪辑点的选择(动作切入点、眼神切入点)来精确控制观众的呼吸和期待。分析如何在动作序列中运用“碎片化剪辑”来增强混乱感,以及在哲学场景中运用“长镜头”来邀请沉思。 第九章:声音景观的协同作用。 声音被视为与画面并驾齐驱的叙事要素。本章分析对白、音效(包括拟音和环境声)和音乐如何共同作用于视觉画面。讨论画内音与画外音的切换如何影响观众对叙事空间的理解,以及“声音蒙太奇”如何在不依赖画面的情况下推动情节或揭示人物内心。 结语:视听语言的综合实践 全书最后一部分将前述的理论工具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如何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共同服务于导演的核心意图。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侧重于“如何制作”而非“什么是美”的分析框架。它要求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解码者,理解每一帧画面背后的选择与权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其广阔的视野和跨学科的借鉴能力。作者的笔触并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巧妙地从哲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个维度汲取养分,来支撑和丰富其核心论点。例如,在探讨某个美学原则时,他会毫不费力地跳转到对早期人类感官认知的分析,这种不拘泥于传统框架的束缚,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新意。这种整合资源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阅读量。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在吸收特定领域的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体操,它挑战了我们固有思维的边界,鼓励我们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知图景。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持续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提供标准答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和值得商榷的观点,目的似乎不在于给出终极结论,而在于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应该是什么”。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无价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质疑既有的框架,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一个问题,培养了一种主动求知的态度。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探索方向,这正是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最应有的馈赠。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引人入胜的气质。封面的设计理念似乎捕捉到了某种微妙的视觉韵律,色彩的搭配既不落俗套,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内容的厚重感。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充分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图示和引用标注,做得非常精致,让人在浏览时总能被不经意间吸引住,从而更深入地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观点。这种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内容的阐释增添了强大的视觉支撑。可以说,光是捧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艺术的审美性完美融合在了实体书的呈现上,让人对手中的这份知识载体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感到非常惊艳,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开篇提出的核心观点,像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所有的后续章节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点进行精妙的展开和深化。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擅长运用类比和反驳的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在哪个环节会产生疑问,并提前在下一段落中给出清晰的解答或更深层次的辨析。这种步步为营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的深度。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正与你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引导你主动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它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表达。我尤其欣赏作者那些充满力量感的短句和那些反复出现的、具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那些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概念,在经过作者的“翻译”后,变得清晰可感,甚至带上了一种令人回味的韵味。读起来,既有啃硬骨头的智力快感,又有一种被文字的韵律所包围的愉悦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信息,实在是一次美妙的文字体验。

评分

废话太多,讲的太范范

评分

书感觉一般,纸张很脆。

评分

书单里的必看书,适合被列书单的人阅读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编辑的不错~

评分

快递送货快,书也很好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评分

书是不错的,好好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