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內容無可挑剔,畢竟是經典。但給分這麼低是因為書實在太破太舊瞭。封麵一道很深的摺痕,內頁前麵幾十頁也被摺瞭一個角。前後書皮磨損磨花很嚴重,擦瞭很久也無法恢復……京東這庫存實在是太惡劣瞭。也是我第一次收到京東這麼舊的書。
評分早期著作,雖不能避免一些錯誤,但仍是一本使用方便的書
評分現在齣土文獻是越來越多,在學術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各方麵的學者都來分一杯羹,但是文字釋讀是迎麵而來的攔路虎,這本書的好處就是把相關的齣土文獻匯為一編,各傢重要的釋讀酌情收錄又加有按語,方便使用。唯一的缺憾是按書中所說,課題組對相關齣土文獻大都做瞭紅外掃描照相,應該掌握瞭原簡的高品質圖像,可是書中難釋、未釋字所貼齣的圖片卻小而模糊,不知是啥原因。另外拿著國傢的高額項目補貼齣書,定價卻如此之貴,實在是不該!
評分此書是教育部重大項目成果,很不錯,但是粗讀之下,就發現不少錯字,實為校勘不精。另外版式、字體等設置也不很理想,跟齣版社非專業有關係吧。
評分在這麼浮躁的年代依然堅持這些“不能轉化為生産力”的研究,另外趕上活動很劃算,這樣的工具書很有必要在搞活動的時候買
評分論文參考書。簡冊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的材料,多用竹或木製成,簡是狹長竹木片。若乾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在植物縴維紙流行以前,簡冊是主要的書寫材料。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簡冊瞭。簡的寬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長度往往視用途而異。簡冊通常用絲繩或麻繩編連,以編兩道或三道為最常見。一般先把簡編成冊,然後再書寫。每冊的簡數不一 ,主要取決於書寫的內容以及攜帶、閱讀是否方便。收藏簡冊時,以末簡為軸捲成一捲,講究的還在外麵加書囊。簡一般隻寫一行字。可以寫幾行字的寬木闆稱為方或牘。書信往往寫在一尺長的木牘上,所以有尺牘之名。簡牘的書寫,用毛筆和墨。刪改簡上的文字要用書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筆並提。 簡冊 簡冊 據考古發現的材料,簡冊可分為簡、牘、觚(供數麵書寫的多棱形木棍)、檢(傳遞文書、信件時的木質封檢)、楬(題寫簿冊和器物名稱的寬短木牌)。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官方的文書檔案、私人信件、書籍抄件、曆譜及專為隨葬用的遣冊等。
評分 評分在人文學科中設置大型、集體項目的必要性,人們可能有不同看法。以我個人的體驗,對於簡牘資料綜閤整理與研究這類課題,如果沒有一個成規模而又能夠有效閤作的學術團隊,完全無法想象。此時此刻,我首先想到的是,五年中與我共同奮鬥的課題組同事。他們是彭浩教授、李天虹教授、劉國勝博士、蕭聖中博士、許道勝教授、李傢浩教授、白於藍教授、陳鬆長教授、鬍雅麗研究員、賈連敏研究員、劉祖信研究員、龍永芳研究員(以上主要負責綜閤整理工作)、工藤元男教授、陳偉武教授、虞萬裏研究員、晏昌貴教授、丁四新教授、吳良寶博士、蕭毅博士、曹建國博士、陳仁仁博士、宋華強博士、李明曉博士、範常喜博士、榻健聰博士(以上主要負責專題研究工作)。
評分成果提供瞭經過重大改進的楚地齣土戰國簡冊文本和注釋,相信會得到海內外中國古文字、古文獻、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經濟史和科技史學界的重視和利用,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 書稿的撰寫,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簡圖像,尤其是多批紅外影像為基礎,吸納海內外學者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並融入課題組成員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的心得,在十四種簡冊資料的文本復原和內涵揭示方麵,取得瞭大量、重要的進展。在研究方法上,恪守學術規範,遵循古文字學、文獻學、曆史學等學科規律;審慎對待原整理者在簡號、簡序、分篇方麵的處理意見,比較好地保持瞭新、舊整理本之間的連貫性;在簡冊圖像處理上,首次大量應用紅外成像技術和數碼圖像技術,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開發的“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也得到充分運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