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中國曆史》以曆史編年為經,以每一時代最具代錶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藝術、社會生活和民俗風情為緯,縱橫捭閨.勾勒齣中華民族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清亡的曆史進程。通過一個個簡明詞條、一片片生動的花絮和一幅幅珍貴的圖片,將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曆受變遷、戰爭風雲、人物風流和文化藝術剪輯成一部異彩紛呈、雅俗共賞的曆由麵捲。
目錄
第一章史前時期的社會狀態早期人類的先祖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原始社會經濟萌芽狀態原始社會手工藝的誕生遠古社會的演進和邦國文明
第二章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和發展夏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第三章商朝的建立和發展商朝的建立商朝走嚮興盛商朝的政治製度商朝的社會經濟商朝的工藝與科技
第四章西周政權鞏固和經濟文化發展西周的建立西周的農牧業西周的政治製度西周的衰亡
第五章諸侯崛起與春鞦五霸時期王權衰落與齊桓公首霸齊桓公即位春鞦的經濟與政治春鞦的文化科技春鞦的結束
第六章大混戰中的戰國七雄各國變法圖強戰國七雄戰國的社會經濟戰國的軍事戰國的結束
第七章秦朝中央集權製的建立秦朝的大一統發動戰爭秦朝的建築與雕塑秦朝滅亡
第八章西漢王朝的建立楚漢爭霸漢朝的建立文景之治西漢盛世西漢中後期的治亂西漢的農業與水利西漢的工商業西漢的藝術農民起義與西漢滅亡
第九章東漢集權統治光武帝勵精圖治東漢的社會經濟東漢的邊疆政策與外交東漢的文學和藝術東漢的學術思想東漢的科技黃巾大起義東漢的分裂
第十章三國鼎立與西晉建立三國鼎立的形成曹魏的統治蜀漢的統治孫吳的統治
第十一章兩晉與十六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的興衰兩晉的文化藝術東晉的滅亡
第十二章南北朝時期南朝政權的更迭北魏的統治北朝政權的更迭南北朝的科技南北朝的文化藝術南北朝的結束
第十三章隋朝的建立與滅亡隋文帝維新朝政隋初的全麵繁榮隋煬帝的暴政隋朝的科技文化隋朝的滅亡
第十四章唐朝的高度文明唐朝初建與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玄宗改革與開元盛世唐朝的衰敗唐朝的經濟製度唐朝的科舉與教育唐朝的科技唐朝的文學和史學唐朝的藝術唐朝的結束……第十五章五代十國時期第十六章北宋的建立與統一第十七章南宋時期第十八章西夏極盛時期的文明第十九章金朝的建立第二十章元朝的大一統第二十一章明朝的全麵改革第二十二章康乾盛世的大清時期
精彩書摘
早期人類的先祖 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最著名的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丁村人等,他們是我們共同的祖先。他們生活的漫長曆史時期,一般稱之為“原始群時期”。這是“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始於人類社會的産生,終於母係氏族公社的形成,大約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占原始社會的絕大部分時期。當時的生産力極為低下,先民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漁獵為生。他們還必須結成一定的群體,互相幫助和抵禦野獸的侵襲。 元謀人 我國是最早齣現原始人類的國傢之一。1965年5月,考古人員在雲南元謀縣發現瞭兩顆占人類的牙齒化石,一為左上內側門齒,一為右上內側門齒。經研究,這種原始人生存於距今170萬年前,較接近於南方古猿,也與後來的北京猿人有不少相似之處。因其發現於元謀縣,所以命名為“直立人元謀亞種”,俗稱“元謀人”。元謀人具有從南方古猿嚮直立人過渡的特點,屬於早期直立人,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 藍田人 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其化石於1964年在陝西藍田縣公主嶺被發現,為一女性的頭蓋骨、鼻骨、上頜骨和3顆牙齒。藍田人使用的石器較粗糙、簡單,石器類型不規整,但石器的使用已有相當程度的分工。由遺址中的炭末可知藍田人已會用火。同時,考古學傢還在遺址中發現瞭劍齒虎、劍齒象、大角鹿等動物化石。說明藍田人生活在亞熱帶森林和草原交接地帶,以采集食物為主,也從事一定的狩獵活動。 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於距今5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因發現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而得名。自1927年以來,考古人員在周口店猿人洞多次進行發掘,獲得的遺骨分屬40多個男女個體。據研究可知,北京人已懂得對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器型有砍砸器、颳削器、尖狀器,其中小尖狀器較精緻,是世界上其他同時期遺址中所沒有的。遺址中有火燒過的石頭、獸骨、樸樹籽和木炭,說明北京人已會用火及管理火。北京人居住地點的周圍有河流、沼澤、森林、草原和沙漠,食物來源較為豐富。他們幾十人住在一起,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 丁村人 丁村人生活於距今約10萬至6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因發現於山西襄汾縣丁村而得名。1954年發現一個十幾歲兒童的3顆牙齒,1976年又發現另一兒童的右頂骨化石。丁村人屬於早期智人,製作石器的技術比北京人更加進步。遺址中發現的兩韆餘件石器,普遍粗大厚重,但石器類型已較為明顯,有砍砸器、颳削器、尖狀器、石球,以大三棱尖狀器最具特色。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獵工具;三棱尖狀器則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以獵鹿類動物為主,也采集一些厚殼蚌為食。 母係氏族公社時期 母係氏族公社是氏族社會的主要階段,其特徵是: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輩分根據母係來計算。這時普遍實行族外婚製,就是不許同一氏族內部的男女通婚,隻有不同氏族之間的同輩男女纔可結為夫妻。後來逐漸發展為對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個主要配偶,但並不十分嚴格,因此子女仍是“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係氏族公社實行原始共産主義,氏族財産由氏族成員共同擁有。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生活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8萬年,因1933年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而得名。齣土的化石有頭骨3個及下頜骨、脊椎骨、肢骨、牙齒等若乾,至少代錶8個個體。遺址中發現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颳削器和兩極石片(或稱兩端刃器)。 ……
前言/序言
《大唐風雲錄:盛世背後的權力與文化》 一部深入剖析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朝代——唐朝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聚焦於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這一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時期,通過對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乃至對外交流等多個維度的精細梳理與深入解讀,力求還原一個立體、復雜、充滿張力的“大唐世界”。 第一部分:王朝的建立與初唐的奠基(618-700年) 本部分將從隋末的天下大亂講起,詳述李淵如何抓住曆史機遇,建立唐朝。重點分析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如何塑造瞭初唐的政治格局,並詳細闡述“貞觀之治”的內涵與實質。我們不僅會描摹唐太宗作為雄主如何虛心納諫、輕徭薄賦,更會探究其背後統治集團的階層構成、軍事改革(如府兵製的建立與運作),以及對突厥等周邊民族采取的懷柔與徵服並濟的“天可汗”戰略。 緊接著,我們將細緻考察武則天這一獨特曆史人物的崛起過程。不同於傳統史書中僅關注其“殘暴”或“女性統治”的刻闆印象,本書將武則天視為一位高超的政治傢,分析她如何利用科舉製度打破士族壟斷,提拔寒門人纔,以及她如何巧妙平衡佛教與傳統儒學在國傢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初唐的文化遺産,如初唐四傑的詩風轉變、書法藝術(歐陽詢、虞世南)的風格定型,也將被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 第二部分:盛世的極點與轉摺——開元與天寶的輝煌與危機(701-755年)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高潮,聚焦於唐玄宗李隆基的統治前期,即“開元盛世”。我們將深入探討唐玄宗如何繼承並發展前朝的成果,以及他本人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舉措。重點解析盛唐時期中央集權體製的完善、兩稅製的初步形成、以及完善的戶籍與均田製度如何支撐起龐大帝國的運轉。 文化方麵,我們將詳細描繪盛唐詩歌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偉大詩人的創作,不再被孤立地看待,而是與邊塞戰爭、江南經濟的崛起、以及士大夫階層復雜的心態緊密聯係。我們將分析盛唐的開放性,包括長安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繁榮景象,鬍樂、鬍風、鬍商如何滲透入唐帝國的肌理之中,展現齣那個時代無與倫比的文化自信與包容性。 然而,繁榮的錶象下往往潛藏著結構性的危機。本書將重點分析“安史之亂”爆發的深層原因,而非僅僅歸咎於楊貴妃或奸臣。我們將剖析藩鎮割據的萌芽、節度使權力的高度膨脹、以及均田製和府兵製的瓦解,這些都是導緻帝國從內部鬆動的關鍵因素。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掙紮與蛻變(756-907年) 安史之亂如同曆史的巨大切割麵,將唐朝劃分為前後兩段。本部分將重點探討戰後帝國的重塑與“中晚唐的‘次生’政治”。我們將分析代宗、德宗時期為恢復中央權威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核心內容集中在藩鎮割據的固化、宦官專權的惡化,以及對土地兼並和農民起義(如黃巢之亂)的分析。本書將詳細梳理晚唐時期中央政權的權力結構如何被重組——皇帝的權威被架空,實際權力落入宦官、地方節度使和新崛起的士大夫集團手中。 經濟結構的變化是理解晚唐的關鍵。我們將考察“兩稅法”的深化,白居易等詩人筆下反映的社會矛盾,以及江南經濟地位的急劇上升,這為五代十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埋下瞭伏筆。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晚唐的文化特徵,如晚唐詩歌的感傷基調,以及對佛學、道學思潮的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唐帝國的遺産與終結 最後,本部分將總結唐朝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從國傢製度(三省六部製的成熟)、法律體係(唐律疏議的典範意義),到文字、藝術、對外關係(如鑒真東渡、遣唐使的影響),唐朝構建的龐大文明框架如何被後來的宋朝繼承並改造。 本書將以黃巢起義對唐朝的緻命一擊和硃溫篡唐的最終結局作結,探討唐朝滅亡的曆史必然性——一個以平衡為藝術的帝國,在麵對無法調和的結構性矛盾時,最終如何走嚮瓦解的悲劇。 本書特色: 超越政治史: 將文化、社會、經濟史深度融入政治敘事,力求展現曆史的復雜性。 微觀與宏觀結閤: 既有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全局把握,也有對長安城內生活細節、官員日常的細緻描繪。 史料的再審視: 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對傳統史觀進行審慎的修正與補充。 通過對唐朝這一“全盛帝國”的全麵掃描,讀者將不僅瞭解到它輝煌的頂點,更能理解其衰亡的內在邏輯,從而獲得對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